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草根NGO与政府存在合作与非合作的两种关系。在我国,一般认为政府倾向于对草根NGO采取抑制、打压、取缔等多种方式限制其发展。但现实中依然有一些草根NGO与政府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现有文献认为,相互间的信任、资源依赖以及组织功能是影响草根NGO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的关键。温州"公益圈"草根NGO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对以上因素进行了验证。由此我们发现,相对于组织信任、资源依赖和组织功能,草根NGO负责人与政府部门主管官员的个人人际信任在草根NGO与政府合作中起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虞维华 《公共管理学报》2005,2(2):32-39,93-94
从"公共组织间关系"的角度研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政府间关系"视角的一种部分超越,因此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将非政府组织作为同质性的整体进行研究,忽视了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从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资源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不同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类型,认为非政府组织在获得资源的途径方面具有结构性的差异;因此,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具有结构性的差异;非政府组织对于政府资金支持的依赖关系并不必然导致其自主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万方 《行政论坛》2014,(3):41-45
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往往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资源不足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做不了"困境;二是民众理性无知产生的"不便做"的效率与公平困局。面对这种形式的政府失灵,资源依赖理论提供了超越单一行政组织分析的高阶组织集视角,指出政府之外作为环境的社会组织对其的支持作用,同时更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互动的一种依赖关系,而通过优化社会情景、培育社会的自组织能力、规范权力的分配结构等三个方面强化这种依赖关系,是消解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两重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政府、NGO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局面,但囿于"市场–政府"范式,在彼此合作关系的制度安排中,尚未处理好逐利动机与公益目标的关系,也影响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路径的正确选择。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公私伙伴关系(PPP)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公私合作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契约治理公私合作关系的重点与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行业协会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行业协会的优势与政府失灵及改革发展的需要构成当前政府对行业协会的依赖动因.  相似文献   

6.
卢琴 《行政论坛》2008,(1):83-85
当前学界在研究非政府组织(NGO)时普遍采用"政府-市场-NGO"三分的分析模式,通过在甘孜州实地调研发现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以及本土NGO与事业单位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呈现出"政府-事业单位-市场--NGO"的新合作模式.INGO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合作途径是:直接与政府合作;经由政府部门充当中介,促成与事业单位的合作;由事业单位发起的NGO主动与INGO合作;INGO直接与民间发起的NGO合作.事业单位与INGO的合作中主要扮演引路人、支持者、受益者、受助者和领头人的角色.在加强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INGO的发展及本土NGO的发育是适应与推动中国整个改革进程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系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从协作性公共管理学的视角,以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多重协作关系。进而基于协作生命周期理论,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划分,即公共服务内卷化、政府和社会相互依赖以及基本协作要件形成为特征的前协作期;以一核多元主体关系和项目制、岗位制因地制宜运作为特征的协作初期;以复杂网络关系为特征的平等合作的协作规范期;以协作的传承和终结为内容的协作后期四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9,(6):61-69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组织自主。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兴起,社会组织对政府的资源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这种资源依赖对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产生非线性影响,关系合同在二者之间起到中间变量的作用,能够化解因资源依赖而设立的正式监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通过多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结论:一是在资源依赖的背景下社会组织能力发展可能会出现两种异化现象,要么过度强调非正式关系,要么过度强调合同指标;二是关系合同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正式监控的弊端,但并不一定能促进组织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瞭望》2010,(37)
<正> NGO能否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协调其与政府以及与其他NGO间的合作关系,成长为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随着全球公民社会运动的兴起,NGO(通常译为"非政府组织")发展迅猛,日益成为继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之后又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多国国内则被看作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中,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调研发现,其主要途径为:在合作供给中精准把握乡村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恰当地处理与基层政府、村委会的关系,成为服务农民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内涵中凸显民间组织服务的本土化、多样性、差异性特色,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比政府更有力;在整合乡村现有资源中获得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条件,及时准确地为农户提供公共需求的种类、数量等市场信息,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吸纳乡村社区区域外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中扩大合作供给的主体,不断与外部民间组织、高校、专家团队等交流学习,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为社区农户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常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适用于我国时遇到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公民互助的公共服务协同生产模式.公民并不是单一的、均质的主体,公民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公民可以通过互助互惠满足彼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公民与政府协同生产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政府、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依赖.此外,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仅具有技术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善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减少社会失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黄雯慧  李东桓 《学理论》2013,(19):97-98
在成渝经济区内,成都政府与重庆政府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与合作两者并存。通过使用博弈论来分析区域内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由于地方政府均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倾向于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而损害其他地方政府的利益,造成恶性竞争。试图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与视角下,探析成渝经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路径,寻找出有效地推动政策和建议,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均采取合作,以达到推进成渝经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竞争不仅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还被认为能够医治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的痼疾。同时,地方政府竞争并不能阻止地方政府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相互依赖的本性为地方政府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而经济区域化将地方政府间相互依赖性从理论变成现实。地方政府竞争在赢得了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难以逾越的困境,而经济区域化的不断推进更使得地方政府横向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地方政府竞争显得日益捉襟见肘。从区域公共行政到区域公共治理,地方政府横向关系开始由政府内部的竞合关系转变为治理网络中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赵平安  高猛 《行政论坛》2009,16(3):57-61
从建构主义出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双向建构中生成的.逻辑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对抗走向统一,趋向由不良的结构螺旋上升为良性结构.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以及资源的"外部限制"与"外部依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只能改变原有认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现实中,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主要有非对称依赖模式、符号工具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三种.虽然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双方在公共利益的指引下坚持双向沟通、反思抽象、内外协调、积极行动,就能够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螺旋发展中不断接近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理念、主体、模式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革新。在地方治理视野下,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仍存在一些挑战,包括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存在较强的经济建设路径依赖、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现实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较为单一等。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重塑中央—地方关系,建立服务型政府建设动力机制;建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机制,解决跨区域公共物品提供问题;合理培育市场和社会,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补充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6.
由于农村公共服务最大的供给主体政府的供给的滞后,伴随着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加的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私人化现象大量出现,充分表现在农民家庭自我供给、市场购买和压缩公共服务需求三个方面。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服务需求,而且资源整合度低,造成了农村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难以兼顾。因此,要解决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较快增长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供求失衡造成的公共服务的私人化问题,必须在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与提高农民合作的方式与水平,整合资源,提高自我供给能力,才能双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数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跨区域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大量兴起,地方政府间的开放和合作趋势不断深入,但由于制度惯性、市场竞争、资源稀缺等原因,府际间的合作治理出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克服区域发展所导致的负外部性效应,以合作治理的形式提供优质的区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为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地方政府间应构建新型的跨区域合作治理的行政制度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增强跨区域合作的动力,以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8.
乜琪 《公共管理学报》2013,(2):85-93,141
资源依赖与独立自治都是防艾草根NGO在运行中必需的,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张力,难以同时兼顾,形成二维运行困境。为考察国内防艾草根NGO运行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张力,本文依据对84家防艾草根NGO的调研资料,采用多案例比较法,选取三家防艾草根NGO代表,总结出三种张力平衡模式:偏依赖型、偏自治型与均衡型。分析发现:偏依赖型草根NGO数量最多,均衡型数量最少;偏依赖型与偏自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行风险,均衡型则是较为理想的运行模式;理想状态下,偏依赖型与偏自治型可以转化为均衡型。但是,理想状态所包含的条件到底有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实地调研数据在代表性方面仍然具有局限性。尽管如此,对于偏依赖与偏自治类型的防艾草根NGO改变运行策略,突破二维运行困境,本文的研究还是提供了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对称性依赖:中国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图回答中国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生成机制是什么.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政府与基金会的互动关系,以及资源获得、资源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拓展了资源依赖理论,重视资源转化在获得资源方面的作用,提出在满足"转化的需要、转化的可能、转化的意愿以及转化的意义"等多个条件下,才能成功地实现从一种资源到另一种资源的转化.通过政府合法性约束命题、基金会功能命题、基金会能力限度命题来阐述政府与基金会的各自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在现阶段基金会与政府之间具备了上述资源转化的种种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对称性依赖"分析框架,来解释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非对称性依赖是目前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表现形式,各种资源之间的成功转化是促成该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5)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西方非营利组织产生于市场、政府失灵,并基于"部门失灵"形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制衡、对抗、合作关系,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是部门体制内部派生,其产生与发展依赖于政府。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应沿着强控关系—依赖式合作—竞争式合作的发展路径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