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性"无善恶可言,其哲学根源是"天人之分"。"性恶"非指人性之恶,其哲学根源是万物相异:万物相异生"蔽","蔽"生"陋","陋"生"性恶"。"性"属本体论范畴,"性恶"属伦理学范畴,两者相杂则人性有善恶之分,两者相区别则人性无善恶。  相似文献   

2.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民生问题的界定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从四重维度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观,即"社会是一个分化生成的历史演进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场域","社会是生活整体结构性存在的关系范畴"以及"社会是以生产劳动的经济领域为基础的整体结构性解放",呈现马克思此时的"社会观"所蕴含的历史性、主体性、关系性特质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立场;由此,从唯物辩证性批判思维、历史性思维和未来性思维以及结构性思维等视角启思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美好生活逐步生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小华 《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就是"和"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常欣 《人民论坛》2011,(9):206-207
就文化哲学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人是有意义的类存在物.人关于意义的创造与追问,生发出一种哲学图景,这种图景被称作"意义世界","意义世界"的创生始于人的超越本性.当代人意义缺失的根源在于"人的需要"的异化.类本质思想凸现了发展的"类主体"视角,呼唤"类主体"的出场,开始从"类主体"高度审视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展示给我们的改造世界的哲学新视野.实现类主体和个体的拓展和整合,是建构意义世界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家,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虚实相间"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与造园结构。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与构园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下的《生活与哲学》模块作为高中阶段政治必修模块的第四个部分,较之旧版哲学教材,其生活气息更浓厚又不失哲学的思辨性特点。然而,现在的高中哲学课程普遍存在着生活味过浓,哲学味不足,哲学课堂过于"生活化"和"庸俗化"的现象,以及将哲学知识通过其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或者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或者滥用、误读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被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一方面使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巨大的思想根源,同时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伪信息"涵盖了大信息哲学领域的全部内容。然而,通常我们讲的信息哲学(或者信息体系)往往只是单指"信息"研究历史(或者信息体系),"伪信息"哲学则被隐于信息哲学的氛围之下,为信息哲学所完全屏蔽。其实,"伪信息"也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打着真信息的帆儿,做着半信息的事儿,有着假信息的内在",我们可以将"伪信息"断定为一种信息哲学时代的寄生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不能完全忽略、否定"伪信息"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其在政治层面的功能发挥,还需要我们对其有价值部分进行真理、意义的解蔽。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3)
正热点岛内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经济政策在两岸关系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台湾民进党新当局推出"新南向政策"。该政策打出的旗号是通过结构转型战略,要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手法是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据台湾媒体报道,新当局负责人蔡英文近日已正式核定"新南向政策办公室"的设置要点,千呼万唤之下,总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条第三、四款对"游行""示威"的含义作了明确规定,"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按照该法的规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应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未申请或者申请未获许可的集会、游行、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法制》2011,(4):26-27
司法不能一味地积极有为,而是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和具体时机而选择“有所不为”。归纳“司法有所不为”的典型范畴,至少有十种情况,应当实行“无为推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司法的“十不为”:即司法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利害过于重大或者过于琐细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行为过于普遍或诉求过于特殊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社会过于陌生或历史过于陈旧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公众过于热切或者时间过于久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女性学学科定位及理论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样存在","女性如何发展",是女性学基本理论定位的四大支点.自觉地实践活动着的女人,是女性学的元问题.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逐次展开对女性本质、特征、存在状态、观念、运动与未来发展等层面的探讨,构成女性学有机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6.
纵观从古至今的《老子》研究史,对老子的"道"理解,似乎总与"有"、"无"二字密切相关,然而研究者们在"道"同"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们的论述中,这些概念的内涵各不相同,然而在没有自觉到这一点的情况下,这些概念的抽象性就实现为对这些概念理解的随意性,这已经从根本上与研究者们想要理解原文或者相互理解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从文本本身来看,在《道德经》当中甚至并不存在作为独立哲学概念的"有"和"无","道"与"有"和"无"的关系更是无从谈起,而通过对作为哲学概念的"有"、"无"的理解来达至甚至代替对"道"的理解的作法尤其值得商榷。我们有必要以批判的态度看待现有的老子研究,以期在契合文本的前提下探寻接近真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尼克·奈特认为,李达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声望,取决于《社会学大纲》所呈现出的博学。奈特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以苏联哲学为模型,论述主题与方式都与苏联哲学的维度与框架相似,是苏联正统哲学对李达哲学思想影响的有力证据。奈特的论述驳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异端"的观点,但他对《社会学大纲》正统性认可的同时,过于强调权力对真理的正统性解读,忽视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中国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点一"教学法是在"导拨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和教学实际,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形成的。该教学法充分吸收了"导拨式"教学法的优点和"微课"的教学模式特点,以及理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一点"为中心,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探一探","练一练","辩一辩","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等自由组合,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相似文献   

19.
新论     
司法应有所不为司法不能一味地积极有为,而是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和具体时机而选择有所不为。归纳司法有所不为的典型范畴,至少有十种情况,应当实行无为推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司法的十不为:即司法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利害过于重大或者过于琐细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行为过于普遍或诉求过于特殊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社会过于陌  相似文献   

20.
高层     
<正>习近平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2月刊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观"之法治现:依法改革依法反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涵"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等观点。张德江2014年24期《求是》杂志刊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署名文章《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张德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