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族群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分类,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与文化反应,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本文试图从文化分析的维度,分析族群认同的社会特性以及在社会互动与民族-国家建构工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对两种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的分析,探讨如何在承认族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成员多重身份认同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
当代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它要求以认同性政治建构、合法性政治建构、渗透性政治建构、参与性政治建构以及分配性政治建构为途径,培养国内各民族(族群)的国家公民意识,其核心是要求各族群融入一个国家民族(国族)之下.  相似文献   

3.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解析了西方学者安德森的民族国家观,接着展示了中外学者对“族群”概念的各种解说,明晰了其学术及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将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重要认同形态。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与张力直接促进了各种认同的共生。两者之间协调与否关系着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能否和谐统一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聚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求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基础上达到各族人民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是其内部所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区隔的反映。基于欧洲社会的视角,民族国家内在的身份边界、认同边界、权利边界等折射出当代欧洲各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范畴。身份边界是民族国家内在边界中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公民身份、文化身份、宗教身份、族群身份、社群身份等层面的区隔;认同边界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内在凝聚力,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不同层面;权利边界具有比较突显的表征,通过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生态权利等维度展现出来。认识和理解民族国家的内在边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它为理解当代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策略及其制度建设提供了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对原始民族、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的族群文化及其历史进行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学主流的情况下,罗家伦从近代欧洲民族及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与理论出发,对民族、民族性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类型等民族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最终落实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点上。他对民族基本理论的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准,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民族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白澳政策时期、同化融合政策时期以及现今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时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开始施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通过建立多元文化机构、实行多元文化教育、设立多元文化媒体等措施来推进这项政策。然而,由于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民族文化的冲击,触及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核心问题,多元文化主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在界定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发挥多元文化主义的优势,调适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才能解决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民族意识的兴起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普遍现象.它在展现民族个性和民族聚合力的同时,也提出了多民族国家国内治理的中心议题: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归属感与共享的国家政治认同感的和谐共生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基于学理层面的回答均显露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民族意识的产生大多与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相关,多民族国家应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建立公正的利益调适机制,保障各民族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合理权益的实现,以造就国家认同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1.
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劳务输出在谋生空间上的跨国延伸,导致了S屯朝鲜族对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上的动态调整,一方面强化了跨国族群间彼此不同的国家认同,一方面反而弱化了原有的族群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斯蒂文·郝瑞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卓有成效的少数外国学者之一,他从实地考察出发,特别是对西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彝族的历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教育、彝学史等等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研究和梳理.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宣传介绍彝族,同时也有助于从客位的角度丰富西南民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族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多有争论,其中重要的争论点是关于族群划分、族群认同以及族群互动。论文从梳理国内外族群相关理论入手,探讨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特征、模式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分析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民族互动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7.
刘超 《思想战线》2022,48(4):48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比利时1830年独立建国,实施单一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国内地区民族分离问题实行族群联邦制。然而,族群联邦制并未解决困扰比利时的国家整合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弗拉芒地区的独立倾向。该研究尝试超越制度主义范式局限,从历时和共时视角剖析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生成和运行,探究导致国家民族共同体构建困境的深层机制。族群联邦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关国家是否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内生性国家建构,国家民族共同体能否在单一性和多元性之间达成均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危机归根结底在于超越族群分隔的包容性国家民族共同体的缺失。两大主体民族——瓦隆和弗拉芒之间从建国前到建国后,自始至终缺乏保证联邦制健康运行的“联邦共同意识”。  相似文献   

19.
跨界民族的不平衡发展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体现在族群规模、经济发展、政治认同、社会适应与文化流变等方面.研究表明,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程度对族际关系的影响最为重要.同时,族群规模和文化流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