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应该建立一个封闭运行的系统,在实施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过程中,各环节和各实施主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回路关系。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决策状况日常检查机关、决策失误调查机关、责任追究的执行机关以及责任追究的落实监督反馈机关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回路,各机关或系统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负责。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法院的判决是行政诉讼法目的得以实现的最终形式,然行政判决的执行率低、执行难度大是现实中法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以行政机关作为败诉一方时尤为突出。文章从我国行政判决执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通过立法和司法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的建议,以期对我国行政判决执行难的现实困境的改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判决作为法定的判决形式,其性质属于补充性判决。该判决有着明确的适用前提,即人民法院确认某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行政行为的多样化导致法院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的形式多样化,因该判决的保护强度弱于给付判决和形成判决,加之法院裁判基准不统一、判决内容不明确、不能回应诉求,导致行政机关在判决执行中不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问题频发,严重背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法院在确认判决中适用采取补救措施判决时,既要克服确认类判决较之于形成类和给付类判决的补充性和替代性的不足,又要发挥法院在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和判决可执行性的裁量权优势,真正提升采取补救措施判决适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云南省人民政府结合工作实际,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出台了行政问责办法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四项制度,自2008年3月1日起正式实行。各级各界对制定和执行四项制度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认为各级机关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台并实行四项制度。意义重大而深远出台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云南省建立的行政问责办法,主要定位是除纪律和法律追究手段之外,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它与纪律追究、法律追究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弥补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的空档与不足,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一直对违反行政程序的法律责任众说纷纭,在实务操作上更是莫衷一是。违反行政程序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定行政程序违法的标准,本文认为除了法定程序标准外,我国还应引进正当程序标准,此外,对行政机关违反其所作出的有关程序的承诺的行为,也应认定为违法。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行政行为,法院应根据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身份的差异以及行政程序的重要性程度,作出不同的判决,如果行政行为因程序违法而被撤销,行政机关不得重新作出相同或相似行为,并且行政机关应当对其违反行政程序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在行政诉讼判决作出后,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判决确定的内容,行政机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依职权自行强制执行。而当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义务的时候,行政相对人中请强制执行往往障碍重重,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文章通过对行政相对人中请执行行政判决问题的探讨,旨在提出一些对该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7月27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议,许宗衡因涉嫌严重违纪,罢免其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记者同时获悉,《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草案)》已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今后,深圳将加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初步确定对23种行为要追究行政决策责任。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活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问题,旨在进一步处理好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公众参与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众参与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 ,是完善公务员制度、强化公务员对社会公众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的一种制度创新 ,具有弥补现行公务员管理制度封闭性缺陷的重要作用。国家公务员具有行政机关代表的法律身份 ,这使得国家公务员能对社会公众行使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 ,由此行政机关必须加强对公务员的内部管理。但这种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着封闭性的缺陷 ,使社会公众难以参与其中。事实上 ,行政机关与公务员之间的内部管理法律关系与行政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外部法律关系具有密切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客观上要求社会公众参与途径主要有 :对公务员的工作进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评判 ;实施职权性检查监督和参与对公务员违法责任的追究  相似文献   

10.
行政职务犯罪之刑事责任的主体不应限于公务员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行政机关也应当而且可以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对行政机关的刑事处罚可以采取限制或者剥夺其某一项职权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1.
“行政职义”是针对“行政职责”而提出的,行政职责是传统行政法学中的概念,通说是指行政主体及公务员的义务。而按照通常的理解,“职责”含有一定责任的意思,用“职责”来表示义务容易给人一种“责任前置”的假象,毕竟职责不等同于责任,而且在实际适用中也会引起某种混乱,因此,如果用“行政职义”代替“行政职责”,就能很好地厘清行政职权、行政职义、行政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强化行政法的行为规范和义务规范意识,为公民和行政机关及公务员提供双重的行为指引。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要根据不同的事实和诉求,选择合适的裁判.对于行政机关公开的内容与原告申请公开的内容不一致的,法院经审查不符合公开条件的,应该驳回诉讼请求.在撤销不予公开的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裁判时机成熟,则应判令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义务,否则只作出要求被告答复的判决.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的,要判断拒绝行为是属于行政作为还是不作为,然后再作出不同判决.在原告请求确认违法和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法定义务时,法院应当向原告释明恰当的诉求,在判决中应针对原告的要求履行这一诉求作出判决.  相似文献   

13.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重要的一项领导制度 ,但其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较低 ,本文就行政首长负责制法制化的必要性、基本要求以及行政首长在决策方式、决策程序、个人责任的法制化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特别提出了建立行政首长决策的公示、登记备案制度 ,个人责任认定规范化以及建立一般公务员对行政首长制约机制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行为是一种新型的政府行为 ,其责任性质是一般的法律责任。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以法院追究为主的责任追究体制。对于公务员实施违法宏观调控行为造成的损害 ,公务员本人应当承担各种责任 ,主要包括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机关和法院二者是行使一定权力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而行政行为一旦引发争议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其要接受司法审查,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法院应如何对待行政机关对有关事实问题的判断和认定。  相似文献   

16.
《人事天地》2010,(8):2-2
为适应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需求,规范聘任制公务员管理,深圳发布了新的《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办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在聘期内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者,用人机关应当与其解除聘任合同。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侵权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行政侵权主体,我国的行政侵权主体即是行政主体的具体化和特定化,而公务员不能成为行政侵权主体。确定行政侵权主体必须厘清行政侵权主体与行政侵权的行为主体、行政侵权责任主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协议不局限于行政诉讼法例示性的规定.行政机关对相对人不履行协议的,可以通过行政非诉执行程序解决.行政协议案件应当同时适用行政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针对行政协议中行政机关的违法或者违约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相应的判决.  相似文献   

19.
法院对行政案件适用不同的判决形式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监督的具体表现,正确适用行政判决是有效监督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判决制度及其相关的实体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系统论述了现存行政判决的种类和适用的三大缺陷,即各种行政判决的适用范围不明确、行政判决形式的适用与实体法相脱节、法院对行政判决形式的选择过于主动,并概括分析了这些缺陷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张玉领 《工会论坛》2011,17(3):133-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定义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概括,根据公务员的定义可以判断,中国共产党机关、行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机关、检察院机关及民主党派机关中履行公职的工作人员是公务员,属于公务员法调整的范围。这一范围比之原来的公务员范围大为扩大,虽然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却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度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