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1764年,贝卡里亚提出严格限制死刑适用与废止的主张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死刑存废之争。本文在分析死刑废除论和死刑保留论的大基础上,论证死刑废止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并以生命权的角度从立法改革、司法限制、民意引导三个方面阐述逐步废除死刑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的前提下,中国的死刑制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保留或废除死刑都面临重重压力。抛开死刑的存废之争,对现有死刑执行方式进行改良,显然是更务实的做法。普及注射死刑,对于推动法律文化的进步,使法律文化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刑法理论界普遍认为,军事犯罪死刑的废除或者限制并非当务之急。笔者部分同意上述观点,即军事犯罪死刑的完全废除在较长时间内是不现实的。在本文中,笔者探讨的是废除平时军事犯罪死刑,同时保留并限制战时军事犯罪死刑,从而实现对现有军事犯罪死刑的限制适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死刑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减少、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已经俨然成为世界范围不可逆转的潮流的今天,对于依然保留死刑的我国来说,应该对死刑的出路进行理性的思考,并作出审慎的选择,通过努力,朝着没有死刑的明天迈进。  相似文献   

5.
死刑复核程序为我国大陆死刑案件裁判生效之必经程序,对于保障死刑适用之审慎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死刑核准权之下放、法律规定之死刑复核审理方式不科学等原因,我国大陆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程序虚置、复核标准不统一、行政程序色彩浓厚等问题。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废除论和完善论两种观点,而以完善论为主流之观点。完善论提倡以保留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为前提重构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和法院体制。在此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扛起改革大旗,收回死刑复核权之同时,改原来死刑案件二审之书面审为开庭审,是为我国大陆死刑复核程序之重大进步。死刑复核程序之改革蕴含着公正与效率的博弈,其改革无非是还原其司法程序性质和本来的价值追求,目前之改革趋势亦朝着此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春香 《前沿》2008,(3):102-104
1764年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和尖锐地论证了死刑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并提出废除死刑主张之后,死刑存度问题成为刑法理论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国际人权法确立了废除死刑或限制死刑立场.而我国刑法有关死刑的立法和司法都不容乐观。本文即围绕中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对死刑的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井就相关问题之改进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7.
李英 《前沿》2009,(4):156-159
关于死刑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刑法学界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本文拟从民意基础对死刑政策的影响来探讨死刑问题。民意曾经对国外废除死刑现状不屑一顾,但在面对引渡本国外逃罪犯问题时,却迎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尴尬境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仍保留死刑,外国拒绝将这些人引渡回我国受审。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刑法学者应承担起引导民意的责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死刑的废除和保留是刑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人们对死刑认识的不断深入,死刑观念的更新转变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在肯定死刑的历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死刑根据的改变,论述了死刑观念改变的必然性,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死刑观念在我国的可变性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9.
死刑不能废     
死刑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都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废除死刑违背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无法达到刑法的目的,无法安抚受害人的家属,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法制宣传教育,总之,死刑的保留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死刑产生后的几千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没有人质疑它存在的合理性."近代刑事法之父"贝卡利来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尖锐的批判,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本文着重探究贝卡利来主张废除死刑的积极思想,以期对死刑制度进行理性的再反思.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死刑的存废日益成为与社会文明程度、人权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国立法中,死刑罪名繁多,死刑适用泛滥,死刑适用正当程序不健全等弊端并存于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我国在不具备立即废除死刑而保留了死刑的前提下,对死刑适用中的人权保障的相关问韪应在在刑法规范和刑事诉讼法规范中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死刑制度的存在还有相当的必要性.严格限制、减少死刑适用,务实稳妥地逐步废除死刑,符合国际社会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刑罚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国情民意,符合人权保障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鼓励废除死刑,但不强制废除死刑,适用死刑必须严格遵循程序法和实体法。我国死刑案件的审理,需要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健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直接言词原则及传闻规则、提高判处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补强证据规则,来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死刑存废问题已成为中国刑事领域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废止死刑制度不仅符合人权理念的发展趋势,也符合重预防、轻刑罚的思想。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应当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规模,真正做到"少杀、慎杀",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5.
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为了渐进而稳妥地迈向彻底废除死刑这一目标,以死缓全面替代死刑立即执行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相似文献   

16.
黄卫华 《求索》2010,(12):162-163
作为我国两审终审制例外的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仅适用于死刑案件的特殊审判程序。是为了贯彻我国"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而设置的一项特有制度。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我国在保留死刑和将来废除死刑之间的一个过渡,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死刑问题是一个古老但历来颇受世人关注的活题。原因在于,死刑关系一个人的生死。死刑制度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和现状如何?我国死刑适用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那些?我国能不能废止死刑?如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废除死刑,我国将如何完善其自身法律,以适应文明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废除死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潮流,然而中国的死刑立法、司法现状与国际社会法治发展进步的趋势有巨大反差。从死刑废除运动发展历史看,我国废除死刑制度有应然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四个方面的原因。在未来50余年时间里,我国废除死刑制度需要经过大量废除、基本废除和彻底废除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学者看来.司法成本是决定死刑能否废除的一个关键因素。以美国为例,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错杀,死刑犯从判决到真正执行平均耗时十年,为此支付的监禁、诉讼等费用可谓不惜血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仁文指出:“一些国家虽然保留了死刑.但由于程序烦琐、成本高昂.死刑仅仅是象征性刑罚武器.而不是常规性武器。”  相似文献   

20.
马洪伟 《求索》2013,(8):192-194
死刑是刑罚的极致手段.不可逆转。在死刑须被废除的理念和趋势下,正确的选择是从控制死刑开始,逐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的。中国死刑制度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死刑控制方式是多元的,具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处理方式和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