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亨廷顿的制度化理论认为,转型国家的政治稳定取决于制度化水平的高低。但转型国家往往会经历一个新旧交替的制度变迁过程,低制度化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那么,在制度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国家究竟该如何保持政治稳定?本文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反思需要突破新制度主义过于泛化的制度和制度化概念,重新找回政治学研究的"结构视角"。本文提出新结构政治理论,认为结构化是制度化的前提,在低制度化条件下,国家需要较强的政治能力,并通过结构化行为和策略,塑造具有均衡性和整合性的关系结构,从而进一步为现代国家的制度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导范式,不仅推动了政治科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还进一步拓展了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为制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从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新制度主义视阈下政治制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四个方面,对国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发展进行综合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是政党制度化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都无视政党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变迁中的意义。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党制度化研究,旨在寻求政党研究在比较政治学中的"回归"。变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制度化过程表明:政党制度化是解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动力、路径和走向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体制的法制化、组织和价值基础的双重理性化和政策治理网络的优化,实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渐进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作为比较政治学范式沿革下的一个范式创新,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与解释路径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已成功取代行为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成为比较政治学的主流范式,对比较政治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价值。本文主要从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学派、历史制度主义与比较政治学的耦合、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关键节点等方面,对比较政治学中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发展进行综合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校统一战线科学发展的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统一战线的科学发展是在统战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发展范式的角度勾画了高校统一战线科学发展的表现形式,即高校统一战线以共同价值取向、基本思维方式、根本理念归属等思想为先导,从内外两个部分寻找动力,充分发挥其服务发展、政治参与、资源整合等主要功能,并通过统战成员能力、统战理论研究、统战制度完善和统战活动创新等具体目标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陈豹隐的"新政治学"研究不仅开启了近代中国对政治学研究的新范式,而且赋予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新内涵。他将实证主义的客观性作为评价政治学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提出了政治现象发源于经济现象,政治建构服务于经济活动的理论观点;批判了权力在制度化、神圣化、人格化的演变进程中呈现出的阶级对立与关系转变,主张政治最终将走向权力的社会化。陈豹隐的"新政治学"转变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路径,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协商民主是吸收了各种民主理论共同价值和合理成分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政治形态,也是当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成果.协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运行机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政治行为过程.协商民主作为当代民主政治一个新范式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为我们研究中国政党制度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主义作为西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称为二战以来西方政治科学研究发展的第三次革命1,代表了政治思维活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成果,这一研究范式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学研究继承与超越了行为主义阶段,由此进入了新制度主义研究的阶段。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之间何以产生范式转换的内在原因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协的制度环境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认真分析60年来人民政协的制度环境,对于促进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的理论渊源之一,本文就马克思的民主观与人民政协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做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制度现代化,即通过制度设计、定型达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双重实现。同时,政治参与作为"民主的希望"[1]深刻影响了现代政治生活,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日益加深。因此,对政治参与制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对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当前,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利益需求分化,加之信息化的急速变革导致了我国政治参与诉求多元、多维,群体性事件频发,非制度化参与普遍存在。不难发现,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制度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我们梳理问题、分析原因,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