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万别提“学者”程文超朋友要约一批青年学者为“学者心态录”专栏写些文字,嘱我也写一篇。其实,我现在最怕“学者”这两个字,更怕“青年学者”字样。这年头儿,老年当学者,倒情有可原,因属“历史遗留问题”。青年而当学者,便太不光彩,不是白痴,便是神经错乱。我...  相似文献   

2.
发展市场经济振兴湖北经济──湖北省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元月22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了“湖北省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来自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部门的青年学者四十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学术研讨会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青年研究"何去何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杰博士对“青年研究”的思考,涉及有关“青年研究”专业化、学科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正视、思考、争辩、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刊特开辟“元理论探新”这一栏目,旨在就“青年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青年、青春期、青年问题、青年现象、青年文化的界定,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成果转化等,展开系列、深入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的青年研究界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沈杰博士的文章只代表他个人的意见,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望热心从事青年研究事业的其他专家、学者,就上述基本理论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理论月刊》2010,(8):F0004-F0004
2010年7月23日上午,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中南民族大学在武昌联合召开了“首届湖北青年学者论坛”。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建中出席论坛并讲话,省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80多位青年学者及相关单位领导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在哪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年已成为我国失业人群的主体,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青年占到了七成。正因为如此,青年就业问题引起了青年学界的广泛关注。上个月的6号到7号,中国青年少年研究会在成都召开了全国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130余人参会,就“青年就业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10月份中国青年少年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也是关于青年就业问题的,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就业问题”。在两次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在讨论青年就业问题时,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16日至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社会学研究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约40人,齐聚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定海的浙江海洋学院,举行了以“改革开放中出生青年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主要围绕“城市青年现状与未来”、“青年心理与价值观念”、“农村青年的现状与对策”以及“青年文化建设回顾与反思”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分析。研讨会收到了与会人员提交的2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下面是对这次研讨会内容及结果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由《世界历史》编辑部、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世界史青年学者座谈会”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至九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名世界史青年学者济济一堂,就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战后欧美史、苏东史两个专题组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关于战后欧美史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何宏非认为,最初要求国家干预的行非象一些同志所认为的那样是垄断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期青年学者暑期研修班圆满结束以“发扬长征精神,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为主题的北京市“百人工程”第二期青年学者暑期研修班于1996年7月25日至8月1日在贵州省举行。北京市社科联主席张大中、中共北...  相似文献   

9.
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于2006年4月14日~16日在武汉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为主题。与会学者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专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成了一些共识。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又有青年文化、年轻文化、青年期文化(Yuoth culture)等几种称谓,有的学者还提出他们之间应有的差别,一般对青年文化的理解是:“青年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以青年为中心而提出的文化”。现时意义上的青年文化是指“青年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和价值,他们主张遵从与成人不同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三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社联的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发起召开了“湖南省青年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座谈会”。除本院中、青年学者二十余人外,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大专院校、党校、科研院所、新闻机构、省市政府机关、群众团体等二十多个单位的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近三十  相似文献   

12.
穗港青年工作者于去年在广州进行了十个月的“青年小组工作”技巧交流。在“小组目标”、“小组模式”、“小组历程”和“小组技巧”的研习项目中,两地青年工作者就理论问题的认识与工作技巧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和实习。一些问题颇给人以启迪。一、小组目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街角青年:来自苏北小镇的观察与访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运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进行研究。内容包括“街角青年”的构成、街角权威的树立、“街角青年”活动经费的由来,以及“街角青年”的归路。文章最后对“街角社会”作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认为,往往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一些“另类”、“边缘”青少年群体,或许包含着更丰富、更尖锐、更有意味的社会文化信息,对他们的研究或许会带给人们惊人的发现,他们应该更多地进入“青年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曾被誉为“东亚模式”。然而,也有人断然否认。究竟有没有“东亚模式”?青年学者成峰撰写的《对“东亚模式”的再探讨》一文,对这一学界争鸣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专家评论     
“非典”事件是对人类生存能力的挑战,自然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挑战,2003年4月,一些大学生得悉“非典”袭来四处逃散,成为人们指责当代青年的一个口实,甚至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毫无疑问,一些大学生成惊弓之鸟逃之夭夭,暴露了某些青年缺乏理性思维与责任心的弱点。但是,由此而否定一代青年并非科学的态度,而是“瞎子摸象”的错误评说。试想,一些大学生“溃不成军”,而更多的大学生坚守校园,即使被隔离也乐观顽强依然,如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如果说到一代青年,那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奋斗在抗“非典”一线的医护…  相似文献   

16.
我国“网络与青少年”研究述评沈汝发/青年探索.-2001,(6)提要: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引起许多青年学者、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罗凌云、风笑天/青年探索.-2001,(6)提要:本文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四过”现象仍然…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青年的学习、工作、娱乐和交往方式,日益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出现了“宅男”、“宅女”等新族群.随着对网络的过分依赖,青年的心理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并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从心理健康视角,探讨了网络对青年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俄罗斯农村青年的就业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青年们希望能变得富有,过上所谓“新俄罗斯人”的生活,有一夜暴富梦想的人增加了,对社会声望高、收入高的职业趋之若鹜,一些青年对在农村工作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9.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跨世纪”几乎成为出现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怎样认识“跨世纪”,怎样认识与评价当代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所面临的新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千禧年成为不少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工作者和报刊媒体关注的焦点。   历史性的“跨世纪”与大有希望的青年人   有关“跨世纪”含义的认识与理解会有多种角度。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苏颂兴认为,对于“跨世纪”,从时间上理解,是指旧百年的过去,新百年的来临;而真正理解“跨世纪”,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当代中国青年的生存与发展起码正面临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