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对未成年犯"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达到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保护社会的双重目的,应当把握对未成年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注重量刑的平衡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单独的未成年刑法,对未成年犯如何适用刑罚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协调与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便快捷,网络信息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更加突出。平衡与协调二者冲突应遵循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平衡利益、宽容协调原则、保密义务的原则和维护人格尊严原则。并加强完善有关方面的立法,同时做到业界自律、个人自我保护与技术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与知情权均是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实践中这两种权利经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主要是因为两权的属性不同、主张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所以,在协调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对隐私权侧重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5.
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主要是由于权利主体利益的冲突、权利主体的不对等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解决二者的冲突就要遵循隐私权优先保护原则、涉及公共利益权利让渡原则和新闻自由权的抗辩原则,同时建议从两个权利的法律地位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两方面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重构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制度,必须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应当坚持、教育、感化的方针,并遵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保护社会秩序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机结合的原则;侦教结合、寓教于侦原则;分案处理原则;全面调查原则;法律帮助原则和迅速及时原则。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在性侵害或虐待案件的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脆弱性和易错性的特点。采取普通的作证方式不仅会使其遭遇二次伤害,亦会影响其证言的精准性。而采取控方庭上宣读询问笔录将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进而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因此,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和案件公正审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冲突。同为大陆法系的挪威采取的特殊作证制度,不仅可以实现被告人质证权与未成年人保护的调和,也有助于获取真实可靠的未成年人陈述,具有多元价值。在当前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背景下,借鉴该制度以构建我国的未成年被害人特殊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立 《理论月刊》2003,(8):107-108
我国未成年人公诉制度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其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就是要根据未成年人特点,坚持不同于处理成人案件的专门原则,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以达到教育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是全体公民都享有的法定民事权利。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隐私权理应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只有合理界定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内容,规范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非常高,这与当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趋势不相适应,改革现行的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势在必行。从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相关制度的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1.
张光君 《桂海论丛》2014,(5):101-106
未成年犯罪人既是加害者,也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弊病的受害者,在本质上属于犯罪的载体。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也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因此国家和社会都应当对他们采取宽容、友善和帮扶的态度,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更生保护正是这种态度的集中体现。我国应当将更生保护作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最重要的功能,以更生保护理念引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并从促进更生保护功能充分发挥的角度重新检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体制机制,从而实现教育矫正和帮扶矫正的有机统一,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与儿童利益保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未成年犯罪人施加刑罚应坚持保护与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国现行刑法典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种类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内容,有必要在刑法中特别规定,无期徒刑、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剥夺政治权利刑不能适用于未成年人。在刑法裁量上,应坚持从宽处罚原则,扩大缓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提高,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人们的权利之间也会产生冲突,新闻自由报道和隐私权的矛盾越来越多;但是,这两者并非绝对对立,它们在完善人格权方面相辅相成。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立法疏漏和不全面,不能有效解决这两种权利的冲突。我国应该积极引进国外良好的制度和实践经验,从实际国情出发,平衡新闻报道和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14.
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封存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重要方法。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实现了与有关国际条约的接轨等。但这一制度具有适用对象范围狭窄、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和适用程序不明确等不足,结合域外规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扩大适用对象的范围、健全配套制度、完善适用程序。  相似文献   

15.
论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熙海 《理论月刊》2005,(5):120-122
目前社会上离异家庭数量呈上升趋势,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庞大、地位特殊,其财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利保护为主线,分析了未成年人财产权利的正当性,未成年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规则,父母代管未成年人财产的管理权限、责任以及如何加强对管理人的监督等,并针对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抚养费拖欠日益严重的事实,提出了未成年人抚养费一次性支付制度,及其对抚养费的支付、使用、管理、监督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的发达,公民隐私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公民隐私权作为一项未被列举的基本权利,由于法律保护上的缺位,在面临国家权力侵蚀的同时,也遭受着不同民事主体的侵害。本文主要以人肉搜索案为着眼点,探讨私权利主体如何处理隐私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平衡与冲突,寻求突破当前隐私权保护的壁垒,进而提升整个社会对公民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监护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未成年监护人监督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子女本位"的立法趋势的决定了其建立的必然性,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职责决定了其建立的必须性。笔者提出,在我国对未成年监护人应建立监护监督人和监护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体制,它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同时建立对未成年监护人的社会公众举报制度,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使未成年的监护人能依法履行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基于侦查的功能与价值,在其程序设计上充分映现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与平衡。这一程序的特点,极易让处于弱势一方的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在侦查实践中,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屡有发生。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作了诸多修改,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但在刑事侦查阶段的隐私权保护方面仍然涉及甚少。有鉴于此,对我国侦查程序的相关立法进行反思和检讨,在此基础上,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完善以《刑事诉讼法》为核心的相关侦查立法,在侦查活动中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吗——关于冲突本质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悦丽 《青年论坛》2004,(4):134-136
权利之间会存在冲突,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如果借助逻辑方法加以分析,一直以来认为在法律保护上存在冲突的隐私权与知情权在本质上似乎并不矛盾,所谓的矛盾实际存在于隐私权人与侵权人之间或者说知情权人和侵权人之间。  相似文献   

20.
论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情权和隐私权是公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两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极易产生冲突的一对权利,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本文通过分析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概念与范围、二者冲突的表现及其根源,提出了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四个原则: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和人格尊严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