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主题性地位。在理论上,马克思通过提出科学实践观,奠定了批判自由主义正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其运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正义思想的过程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肯定了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弃正义,在制度和观念耦合的社会生成方式下审视剥削阶级正义观,进而将正义置于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予以认识,使我们看到正义的生动展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诉求蕴于现实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具体历史视界中正义才有尺度,而正义是贯穿自然-人-社会统一关系的价值红线,是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琳  周雨 《观察与思考》2023,(10):22-33
要追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不能忽视马克思对不断自我放逐的现代性理性的批判与救赎。这个生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经历自我排斥、不回返运动、回归类本质的实践理性、置身性活动、可被精确计算的“交换”理性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辩证理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体现了历史性。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历史性,才能体现历史与思想出场的辩证性和在场的资本现代性的暂时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出场史也就是一部黑格尔辩证理性批判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人道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中,一直都存有着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在对人道主义传统资源进行利用与批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上述的一些学说背景和理论范式。在成熟的唯物史观中,我们就只能发现人道主义的实践与价值性特质,其所本有的世界观意义和历史观承诺已经被彻底解构。在今天,探求人道主义,拓展唯物史观所拥有的充分的人道主义资源,就是要真正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实践和价值付诸。  相似文献   

4.
劳动正义理论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秉承劳动解放的根本价值标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目的及价值、劳资交换实质、劳动财富分配等问题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正义的虚假性和劳资关系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德军 《传承》2009,(12):8-9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毛泽东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毛泽东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潘尔春 《前沿》2013,(9):4-6,24
反思方法是揭示事物本质,形成科学理论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他对资本主义不断进行反思性批判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价值性、科学性和历史性的多视角、多维度的反思性批判,不仅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合法性根据,而且还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物质基础阶级基础、现实道路,全面生成了其科学形态的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毛泽东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毛泽东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入手,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政治性及其现时代发展和价值。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看,马克思在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与特殊性存在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及其他相关蕴涵,意识形态的先导、维护或批判功能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过程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蕴涵。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规范性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指称意义。马克思在赫斯等人影响下接受了这一概念。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指认它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然而,第二国际哲学家在阐释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扭曲为经济决定论,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科学与价值分离,从而使得社会主义仅仅关注技术发展,技术的优先性取代民主建设,这从实质上掏空了共产主义内壳,仅仅残存了共产主义形式。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重危机,进一步反思共产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文中简称《提纲》)由于实践的契入而成为马克思实现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的《提纲》是在工人革命运动与批判旧哲学的历史背景下生成的,因而其自身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性。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提纲》展现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它们从三重视维反映着马克思的实践观向度。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进入攻坚、社会全面转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考量《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性,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1.
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的贡献不可忽视。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揭示了文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还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唯心主义文化史观,完成了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的总体性建构。晚年恩格斯更是在面对一系列质疑和责难中捍卫并发展了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尽管马克思没有系统地论述家庭,但他的家庭思想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始终。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历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从人本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早期的经典文本探索其家庭思想的演变轨迹。从浪漫主义向人本唯物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通过《爱之书》、《歌之书》、《离婚法草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初步阐发了他的家庭思想。从人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中开始将婚姻与家庭等置于市民社会中考察,并对同时期的家庭思想进行了回应。在唯物史观的全面建立和问世阶段,马克思用崭新的视域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珀歇论自杀》以及《共产党宣言》等全面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家庭、两性关系等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文化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一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观照,在实践发展与思想演进的双重进程中实现了对文化认识的价值转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展开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以唯物史观的路径与方法完成了对文化话语的科学表达。  相似文献   

14.
牛涛 《长白学刊》2021,(1):55-62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的出发点,《巴黎手稿》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事实,分析"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揭示精神生产的主体性本质和历史性特点,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精神生产主体性消解现象,明确私人财产占有制度是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彰显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实践指明了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运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提供的理论基点和唯物史观的分析工具,分析当代中国文化生产的现实,理解资本在当代中国的精神生产实践中在场的合理性,理解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价值冲突的当代实践,从明确制度构建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路向,完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补的生产所有制体系,建构对文化产品的价值性内容进行审查的合理机制这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及现实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正义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正义理论上的实际应用,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问,也是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具体包括劳动正义的存在论基础,劳动正义的具体内涵,以及从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视角来研究劳动正义的方法论.<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的劳动正义三原则对我国当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它体现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俊领  刘卓红 《求索》2011,(4):107-109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基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作的批判本身应当受到辩证批判。首先,方法论个体主义是以个体的自私和理性为隐性前提的,这实质上是物化意识的产物;其次,埃尔斯特忽略了马克思并未接受原生态的黑格尔辩证法、而是从实践角度对它进行了批判的事实;再次,埃尔斯特忽视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双重向度,即实证向度和批判向度。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方法论的非个体主义取向的深意以及与之相关的唯物史观重要思想,就既要看到唯物史观实证特征,又要领会它的批判意旨。  相似文献   

17.
《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德国工人内部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马克思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又阐述了分配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但由于各国历史、体制、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想的社会主义存在着差异。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深入探究这"两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的契合点,剖析马克思"分配观"、"社会主义观"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化诉求。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以思想批判为逻辑起点,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科学维度为理论支撑、以价值维度作为对未来社会设想的最高要求。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批判法国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础理论环节,内在地关涉到理解唯物史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马克思批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但也欲实现其人道理想,成为“实践的人道主义”.厘清二者价值论上的关联有助于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实质及新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阿尔图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认为,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认识论断裂”。他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时期与科学时期。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也是意识形态性的科学,过度强调某一个方面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