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房价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偏高,希望到薪资较高的大城市就业、在工作稳定的国企和公务员系统就业.但面对大城市高房价的压力,在实际就业流向中,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逃离一线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就业.高房价压力导致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福利待遇表现出普遍性的不满,离职率偏高.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管理知识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学生等方面,本文重点从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指导入手,强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管理知识的运用,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SWOT分析,提出如何包装、营销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2010年清华大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的中英就业与创业合作项目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探究出五项中国雇主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在这五个维度上将雇主对国内毕业生、海外留学归国毕业生、以及代表国内一流高校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国内毕业生与海外留学归国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清华大学与海外留学归国毕业生在五个维度上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导致总量性失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导致摩擦性失业;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导致自愿性失业。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待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与其它类别大学相比,理工科大学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在综合素质培养和接受就业指导方面明显欠缺.建议应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再加上近两三年以来沉积的500多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因而,即便保守估计,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将高达千万人。尤其是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众多中小型企业倒闭、破产,各大知名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地降薪、裁员,使得就业市场雪上加霜。那些依旧"迎风而立"的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放缓,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负面影响已经初显端倪,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担忧不已。总的来说,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年景"。  相似文献   

8.
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一群怀揣梦想的千里马能否马上找到工作?驰骋千里?连续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会让他们对就业有什么样的期待?2014,迈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又有哪些新的动向?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  相似文献   

9.
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海林 《创造》2004,(11):35-36
一、两个"瓶颈" 2003年我国有大学毕业生216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2005年340万人,这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在高等教育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云南,一方面社会和媒体天天在说"云南最大的贫困是人才的贫困",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又存在着本土大学毕业生回乡后数年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的问题,令人无比感慨.  相似文献   

10.
在长安县1999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上,共有72名大中专毕业生志愿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就业协议。  相似文献   

11.
武春梅 《前沿》2009,(12):155-159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市场化转向,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幅扩张。然而,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增长不同步,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也大幅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们从未意识到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大学毕业生会遭遇“待岗”问题,更没有意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会如此严峻。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市场化转向,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幅扩张,大学毕业生待岗人数也大幅攀升,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约为70%,目前累计已有数百万人以上的无业待岗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待岗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事资料手册》2004,(3):93-94
2004年.我国将有28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比2003年净增68万.增幅达32%。加上过去数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有可能突破300万人.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如何调整和改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转变观念是关键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发达国家都曾受到此类困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中生考大学的录取比例还会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反映了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与有效需求增长不足的矛盾.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到2013年,已达到699万,纪录不断被刷新.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目前我国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被降到8%以下,这无疑增加了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2013,(10):6-6
记者从海南省残联获悉,海南将多渠道帮扶高校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未来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将按一定比例优先录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记者了解到,为多渠道帮助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海南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作为按比例安排就业的重点对象,协调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推动达不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确定一些岗位,优先招录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同时,动员和鼓励用人单位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和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相提并论,摆在温家宝总理的心中。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六百三十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百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观点将高考弃考的原因归结为”知识无用论”的抬头,其实,更确切的表述可能应该是”大学教育无用论”。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谈心时提及,"在就业问题上,当前我们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总理的话是有感而发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相似文献   

19.
金维立 《浙江人事》2006,(10):29-29
2006年绍兴市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仅市区生源总数达3874人,比去年增长24%,截止今年7月底,已签约2947人,在已签约毕业生中,去民营企业就业的达2367人,签约人数约占总签约人数的80%,比去年同期增长54%,民营企业已成为绍兴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见习制度好     
张新实 《创造》2009,(4):89-89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一制度很多人看是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有人还将之与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大学“扩招”延缓就业难的举措而类比。而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将成为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