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跨国并购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快速成长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当今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机遇与风险共存。银行业海外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并购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并购目标、主并银行自身,以及主并银行所在国经济及监管制度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资银行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应注意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慎重选择并购目标、冷静科学地把握并购时机等。  相似文献   

2.
评估了2006年以来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短期绩效结果发现,海外并购在总体上增加了银行股东的财富,特别是在并购消息公开后,财富效应非常明显。金融危机增加了海外并购的风险,2008年之后发生的海外并购绩效低于之前的并购;三家银行的海外并购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股东财富。  相似文献   

3.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国际银行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 ,而且国际大银行通过并购向超大规模、巨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针对这一现象 ,理论界出现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本文认为 ,不论是从并购理论的解释来看 ,还是从银行并购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其前景都不容乐观。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趋势 ,很可能酝酿着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世界贸易谈判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中国政府在自身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作出了减让承诺。中国将按照银行—保险—证券的顺序,逐步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改革,已经基本具备了WTO要求的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条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加入WTO,实行银行并购是今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银行并购有收益,也有成本。银行规模应适度,并非越大越好。我国应以效率为先导,理性对待银行的并购。  相似文献   

6.
调整思路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战略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军 《湖湘论坛》2004,17(6):68-69
一、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银行业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垄断 ,走上了商业化道路 ,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外资银行的涌入和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 ,为迎接世界超大银行的挑战 ,我国银行业也开始了自己的并购历程。 1986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 3.5亿港元购入香港嘉华银行 91.6 %股权 ,开创了中国银行境外并购的先河 ;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 ,是我国首例银行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案 ;1997年 6月 ,中国光大 (集团 )公司将其持有的中国光大银行 2 0 %的股份 ,成功地注入到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光大控…  相似文献   

7.
周旻 《人民论坛》2010,(9):148-149
近年来,为了在全球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一部分实力逐渐壮大的优秀民营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成为我国海外并购的一支重要力量。纵观当前海外并购浪潮的现状,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既具备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某些劣势。但总体看来,民企的海外并购增强了自身的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8.
完善银行业监管,并由此来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是我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如何使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建构起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业监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我国银行业监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改革和完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更新理念,转变监管思路;与时俱进地提升监管目标;重视公司治理在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监管文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屏 《湖湘论坛》2008,21(4):70-71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对比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可知,我国银行业也存在着巨大的次贷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加强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加快资产证券化建设,国家应该谨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0.
潘林伟 《求索》2008,(9):24-26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打破了国有银行业分业垄断的经营格局.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加速演变、升级为国级竞争。国内市场中的银行并购将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与此相应的银行并购监管应以社会公共利益的优先实现为目标,通过保持适当的市场结构,从微观层面上保证银行业市场竞争活力,保护并实现消费者利益;从宏观层面上确保银行业的健康稳健运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To meet the continuing growth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latest focus on China's banking reforms is to transform the 100%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to independent, market-oriented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li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generally perceived that institutional changes leading to improvement over the legal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 bank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BCP). The effects of BCP on them are positive. Recognizing how poorly managed banking systems in East Asia have suffered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quickened the pace of the banking reform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熊必军 《中国发展》2009,9(4):44-48
当前,国内外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高潮。该文通过对这些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研究的探寻,以及对世界各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形成路径的比较,认为中国发展模式要发展成为一种典范模式,宪政法治的尽快建构是中国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彭按理 《中国发展》2009,9(4):34-37
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深化和蔓延,造成欧美大批金融机构严重亏损,一些欧美的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因流动性问题已经或即将面临倒闭风险,而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导致这场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根源。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加强对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4.
秦柳 《中国发展》2009,9(4):38-43
当下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现象,几乎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该文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并提出了中国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Minxin Pei 《当代中国》1998,7(18):321-350
The weakness of China's banking system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easures the extent of this weakness and analyzes its causes. It focuses especially 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anking sector, the economic crisis of 1992–1993, and the subsequent financial reforms implemented. The evidence gathered by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e banking reforms initiated since 1994 have produced mixed results. Although central bank autonomy and bank supervision have improv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have prevented the government from taking more decisive measures to re‐capitalize banks, restructure the deb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 quickly. Despite the appar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short‐term measures taken to bolster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banking system, China's banking reform will be a difficult and prolonged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刘颖 《青年论坛》2009,(5):94-96
在世界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形势相当严峻的局面下,融资困难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仅仅靠政府、银行和企业某一方面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特殊的政策支持,从而创造和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营造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和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民营企业本身也要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降低企业经营中的主观风险。  相似文献   

17.
张家寿 《桂海论丛》2012,(4):126-129
1998年以来,连续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东盟均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的意愿也越来越迫切。CAFTA框架下区域性金融监管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东盟监督机制和危机救助机制。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性金融监管合作,借鉴欧盟金融监管合作的经验,CAFTA框架下区域金融监管合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立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要开展多层次双边合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培训合作,中期目标就是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管合作机制,远期目标就是要建立健全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18.
黄积虹  杨丰 《思想战线》2003,29(6):89-92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是美国金融法史上一部重大、意义深远的法律,其许多规定对世界各国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它在金融业实现混业经营前提下所确立的功能监管原则给中国金融监督立法带来有益的启示。中国金融监管立法应考虑构建统一基本法,引入功能监管、双线多头监管制。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桂海论丛》2010,26(1):97-100
2008年下半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许多行业的企业纷纷关闭、停产、歇业甚至破产。金融危机波及了我国的相关产业,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工作。这一影响也波及到广西,对广西的就业工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广西就业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