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询问证人是刑侦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措施,在侦查破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证人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有助于指导公安实践工作。由于我国的询问证人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探究询问证人制度之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可看出,由于错误记忆导致的证言问题是案件侦查和审理的难点。对证人证言中是否有错误记忆,可运用个体差异研究、误导信息范式提问、脑生理研究的方法来判断。要应对证人证言错误记忆造成的虚假供述,要从询问方式上改进,使用认识访谈法;找出逻辑上的问题,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证人证言;使用脑生理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侦查活动中,询问证人的不当方法主要有:用语不当妨碍证人陈述、侦查人员态度不妥及缺乏做好证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询问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不当、无节制地反复询问、采取多人集中询问、使用违法违规方法获取证言等。我们必须相应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避免询问证人中出现的不当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证人的询问包括任意性询问和强制性询问,询问证人是查办贪污贿赂案件的重要取证手段。贪污贿赂案件的侦破往往严重依赖于证人证言,通过强制方式对证人进行询问,有着现实的必要性。我国立法并未授权允许侦查机关强制询问证人,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事实意义上的强制询问证人。通过合理设置强制询问的前提条件,限制强制询问的强度,规制强制询问的程序等途径,构建适合司法实践的的强制询问制度,并通过程序对强制询问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
防范目击证人对作案人的指认错误,是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的途径之一。辨认程序在指认证据的形成初期发挥防范作用.但是这一程序在启动、主持人员的组成和有关作案人特征的询问等方面存在缺陷。事后对非法目击证人证言的审查机制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但是它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侦查阶段难以排除非法目击证人证言,法院阶段审查时,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导致指认错误,也难以排除非法目击证人证言。在完善指认证据的形成程序方面.应当肯定有关司法解释的积极意义并予以遵守,同时针对主持人员和询问的缺陷进行变革。而完善指认证据的审查程序,需要落实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增加对目击证人外界影响的询问和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相似文献   

6.
询问证人,是收集证据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几乎任何一个刑事案件的侦破都要对一个或几个证人进行询问。询问证人、收集证人证言,这对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应作证的证人不作证,应该如何处置?我国法律对此未作明文规定,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7.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通过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审判人员会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分析从而作出证人证言有无证明力及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由于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质证的主要法律规定存在有缺陷,导致我国在民事审判实务中对证人证言的质证流于形式。我国在民事诉讼立法上应当设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由审判长主持下的以当事人双方对证人询问为主的质证模式,才能提高对证人证言质证的质量并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作出公正裁判。  相似文献   

8.
证言是指证人就案情及相关情况向司法机关所提供的陈述。它是公安机关确定侦查和方向,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线索依据。在实践中,证人提供的证言多数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证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会提供不可靠的证言。因此,我们在使用证言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可信度分析。一、形响证有可信度的因素分析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证人的证言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如图所示:感知案情——记忆案情——陈述案情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证言实际上就是证人对案情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以证人对案情的记忆为基础的,而证人的记忆又是以…  相似文献   

9.
解决当前证人作证难、出庭难的问题应首先解决向证人取证难的问题。应当将刑诉法规定的证人义务区分为证人作证义务和证人如实提供证据、证言的义务。证人对侦查机关负有如实提供证言的义务,但若不履行这一义务法律并未规定其责任和后果,这是向证人取证难的重要原因。应当赋予侦查机关相应的强制调查权,这是实现证人出庭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侦查工作的需要。对侦查机关的强制调查权应当进行必要的限制,以防侦查权的滥用。法律可以规定在特定情形下证人有免证权,但不宜过于宽泛,对某些案件应当作除外规定。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被害人的陈述内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通过研究发现,被害人陈述的记忆可信度较高,证人证言的记忆可信度一般,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记忆可信度则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从人到证的侦查模式以犯罪嫌疑人为侦查工作的切入点和中心,将犯罪嫌疑人作为证据的来源,将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扩大线索和证据的主要途径,以口供主义、有罪推定为思想基础,认识路径具有单向性、简便性和主观性强的特点。从证到人的侦查模式通过多种调查取证活动,以各种形式的证据发现和确定犯罪嫌疑人,并最终以各种证据证实其罪行的有无和轻重。它以无罪推定、证据裁判主义、主体性理念等为思想基础,犯罪嫌疑人仅仅是认识案件情况的内容而不再是手段,同时采取多种具有较高科学理性因素的侦查措施。重构我国侦查技术性侦查模式的任务就是尽量减少从人到证模式的因素,将我国的技术性侦查模式塑造成相对典型的从证到人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诚实证人的证言,往往被采信的概率比较大。但即便是诚实证人,受感知能力、回忆识记能力以及取证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在办案实践中对案件事实也往往只能作出或然性(可能是,可能不是)的判断。司法办案人员必须科学地认识诚实证人证言,树立正确的取证观,客观、全面地收集和核查诚实证人证言,确保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3.
侦查人员作为证人相比一般的证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侦查人员证言的审查,重点是要审查证言内容是侦查人员的直接感知还是侦查人员对案件事实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检察人员要达成科学心证,要综合审查侦查人员证言及其他相关证据,排除非法证人证言,得出合理结论。在没有特别证据的情况下,一般不应认为,侦查人员系案件的利害关系人,但在妨害公务类案件中,由于被害人一般为侦查人员的同事,侦查人员应属于广义上的同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此外,收集侦查人员证言要严格按照刑诉法及相关规定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证言拒绝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对证人作证义务的一种法定免除,其法理基础在于社会生活某些领域的价值要超越纠纷解决所带来的安定性.在现代各国的立法上,通过确立民事证言拒绝权所要维护的社会价值包括证人自身的利益、家庭关系、职业秘密与公共利益.民事证言拒绝权以行使的方式为依据可以分为"完全的证言拒绝权"与"不完全的证言拒绝权"两大类.在证言拒绝权的实现上,两大法系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私人侦探悄然出现。但目前我国法律对私人侦探的规定尚不完善,在现实中引发了不少问题,使得这一游离于法律边缘的新兴行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故应从私人侦探的自身沿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进而来分析它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私人侦探这一新兴行业。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与社会需求,应尽快客观、全面、科学、合理地对私人侦探进行规制,使其走上健康、稳定之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证人不愿作证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与其内在因素即证人个体的生理特征以及长期形成的某些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外在客观因素对证人是否愿意作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根据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或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回答性反映行动。侦查询问人员只有根据不同证人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合法手段,才能使证人提供其所运载的所有犯罪信息。  相似文献   

17.
所谓悬赏取证,是指当事人为证明诉讼事实,以公开许诺奖励的方式,请求证人为其作证的举证形式。诉讼法理论界以及司法实务界针对悬赏取证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从两个典型案例出发,探讨悬赏取证出现的现实基础,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其证据效力;并且悬赏取证不等于收买证人,与收买证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悬赏取证的法律规制问题予以阐述,以期规范我国的取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2001年Auld勋爵《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刑事法院的评论》、2002年刑事司法白皮书《所有人的正义》以及英国法律委员会近年的相关报告的指引下,十年来英国相继颁行《2003年刑事审判法》、《2012年刑事诉讼规则》及其他相关刑事法规。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英国刑事证据制度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首先,重新平衡被告人和被害人证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向被害人和证人倾斜,允许在庭审中将针对被告人被控罪名的相关不良品格呈交陪审团;其次,更加依赖庭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及法官对陪审团的指示;再次,允许陪审团更多地接触证据,运用常理决定证据的价值;最后,注重保护证人尤其是被害人证人的作证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刑事侦查的核心和刑事诉讼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侦查与刑事诉讼过程就是收集、保全、审查判断及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惩处犯罪的过程。目前,刑事案件办案质量不高、侦查取证效率偏低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侦查人员证据意识薄弱的因素,也有侦查机制和诉讼结构存在缺陷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侦查取证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及其相应对策的角度出发,提出强化侦查人员证据意识的途径以及推动相关立法、诉讼体制改革与完善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杨蕾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2):70-73,84
近年来,强调证人负有"作证"甚至是"出庭作证"义务已成为法学界主流话语下的应然观点,很少有质疑的声音。然而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在学理上存在矛盾之处,而且与现行法律规定也不十分契合。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广义证人(知情人)来说,"作证"并不是其所负有的应然义务,而是一项权利,只有狭义证人才负有不可推卸的作证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