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安全环境的急剧变化对美国的战略考虑产生了重大影响。三年来,布什政府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1989年5月在得克萨斯的一次讲话中,布什根据苏联发生的重大转变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以取代战后美国推行了40多年的遏制战略。由于苏联崩溃的速度很快,超越遏制战略尚未全面实施即告过时。1990年8月,布什提出以建立世界新秩序为目标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从近期美国政府的言论和行动可以看出,新的安全战略与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甚至超越遏制战略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实现了对克林顿总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巨大转变 二战以来,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大体上分为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扩张战略。目前美国仍然处于这一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总的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有“三大支柱”,即安全、经贸和人权。主要是因应2001年“9·11”事件和国际恐怖主义,乔治·W·布什总统在美国的综合实力基础上,借助反对恐怖主义之机维持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推出其国家安全战略即布什主义,强调军事主义,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俄不仅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也沿袭了苏联的核战略。核战略的核心是核遏制。现在俄推行现实遏制战略,其目标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政治、安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核遏制力度。近期,俄会继续推行这一战略,以捍卫其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中东战略在冷战前后有所不同,冷战时期以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和遏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为主要目标,后冷战时期美国对中东战略除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外,还在中东地区积极推动西方式民主。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极大的差异和分歧,加之在巴以问题等方面的不同立场,导致两方自建交以来龃龉不断,但美沙关系是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的,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战略合作仍将继续。在可预见的将来,沙特仍将维持美中东战略支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美国为集中力量遏制苏联,力图在亚洲构筑一条由近海岛屿链组成的战略防线。由于印度支那战争法国的惨败,美国为防止在对苏联包围圈上出现漏洞,积极策划东南亚条约组织。由美国拼凑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不仅在亚洲制造新的紧张气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此,苏联迅速采取对策,在对外政策上改变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做法的同时,也对美国进行战略反攻。  相似文献   

6.
从90年代世界大事看国际形势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时期,国际大事层出不穷。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各国发展战略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都在进行着深刻的调整。一、冷战正式结束,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8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超越遏制”战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机,加强和平演变攻势。与此同时,东欧以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矛盾愈趋尖锐,多方面危机积重难返,终于导致社会巨变。1989年11月10日柏林墙被推倒,翌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此后不久,在猛烈“政治风暴”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引言乔治·凱南是美国統治集团“智囊”人物中一个頗有影响的“俄国通”。他在战后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思想,如果可以1953年为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的話,那末,他的前期思想,是以美国的軍事力量遏制苏联,遏制社会主义陣营为重点;他的后期思想,則是以軍事压力加上从苏联和其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超越遏制战略以来,美国应付非传统安全的战略经历了从强制性外交到新干涉主义再到先发制人战略三个阶段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战略的比较分析,揭示出美国日益排斥对话、交流和妥协等常规政治手段而日趋极端、保守和崇尚武力的倾向.这些变化意味着:在缺少有效的势力均衡和权力制约机制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的权力欲望与暴力使用都会不断自我膨胀,当前的世界秩序正面临着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9.
简要的历史回顾从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亚太政策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的遏制政策,即"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在欧洲是遏制苏联,在亚洲则是遏制中国。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美国在中国周边划了两条遏制线:在亚洲大陆,是要把共产主义遏制在中国的南部边境;在西太平洋,是从阿留申群岛经冲绳到菲律宾的弧形防线,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美国不惜在亚洲进行了两场战争。  相似文献   

10.
冯基华 《亚非纵横》2012,(4):42-49,60,62
土耳其是中东地区大国,地跨欧、亚两大洲,连接黑海和地申海,也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无论在冷战还是后冷战时期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二战后美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很快,土耳其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扩张势力范围和遏制苏联政策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美国中东战略中许多重要举措都是通过土耳其这个“支点”展开的。土耳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非只有融合、亲密的一面,还有不断产生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的另一面。新世纪土耳其调整外交战略“向东看”,但依然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之一,并能“东西逢源”,无疑将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苏联通",也是美国"遏制政策"的提出者。1946 年他向美国发回长电,1947 年又发表 X 论文,分析苏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在美国政坛和民众中引起震动。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再分析凯南的这两篇文章,仍被他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言所折服。他对苏联的民族性格、苏联外交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理解,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俄罗斯( 苏联) 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王绍章 《东北亚论坛》2006,15(2):124-12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以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大国的面目出现,西伯利亚在其中起到支撑性的作用。苏联油气攻势是在欧洲两极格局形成后逐渐展开的。进入80年代,美国的油气遏制对苏联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军备竞赛的后果,对美苏两国来说是“一败一伤”. 由于苏联解体,前苏联的核武库出现了更为复杂和不稳定的局面:在前苏联的土地上,会有几个核国家;核按钮,最终会由谁来控制,以及战术核武器和核科技人员流失的可能性增加. 面对前苏联的新情况,美国不得不提出新的安全战略:从冷战的遏制政策转向着重于对地区冲突作出反应.当前,美国核政策有以下特点:力求避免前苏联核武库的失控和扩散;谋求进一步削减前苏联的核武库;加速发展并计划部署战略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4.
遏制战略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冷战起源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一书试图打破上述两大学科门类之间的藩篱,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提出遏制战略的基本理论假设,归纳出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解读"长电"和NSC-68号文件等档案文献,对遏制战略理论假设加以检验.该书发展了当代冷战史研究的四大学派--"传统派"、"修正派"、"调和派"和"国际派",成为哲学和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为应付国际形势剧变后南亚新现实的挑战,美国的南亚战略在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大调整后,已逐步摆脱了冷战的阴影。尽管新战略的轮廓尚非十分清晰,但已初露端倪。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次南亚战略的大调整远非历史上美国历届政府的调整所能比拟。消逝的过去,比正在展现的现在更能揭示激剧的变化,为揭示美国南亚战略的深刻变化,首先对冷战时期美国南亚战略进行初步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对冷战时期美国南亚战略的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打破了国际力量的平衡。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欧亚大陆的军事大国。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1947年3月12日出笼了旨在遏制  相似文献   

16.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苏联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双方关系日趋密切,苏联在拉美的政治影响有所扩展。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8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里根政府推行新的遏制苏联扩张,削弱苏在第三世界势力的政策,也由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本身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这些国家出现对苏的不信任态度,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处境困难,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紧张,其影响一度下降。面对不利的战略态势,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对第三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拉美地区拥有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冷战期间,为了限制苏联影响在该地区的扩大,美国不断采用经济援助、政权颠覆、军事征服等"楔子战略",试图阻止拉美国家与苏联接近甚至结盟,谋求联盟预阻目标或分化、削弱苏联在拉美已经形成的联盟关系。由于美国视拉美为"后院",对其战略价值定位较高,加之美国的战略资源投入较多、战略阻力较小,美国在拉美地区针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楔子战略基本取得成效。同时,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也严重地干涉了一些拉美国家的内政,增加了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恶化并形成冷战.为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和核威慑,苏联抓紧实施核计划,建设核工业.在建设核工业期间,苏联采取了独特的核工厂生产和生活管理模式,为核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在最短时间内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对抗的消失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南亚地区的巴美和印苏对抗的战略格局。苏联的解体和苏军撤出阿富汗使巴基斯坦失去了它在美国西亚战略中的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开始调整它的南亚政策,在加快步伐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同时拉开与巴基斯坦的距离,使巴长期借助美国抗衡地区大国印度以及遏制印度在南亚称雄的外交政策受到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民选的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在力求稳定国内局势、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务实地调整对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南中国海的军事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中国海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是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走廊。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在菲律宾苏比克及克拉克和越南金兰湾驻有海空军部队,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南海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南海地区实行战略收缩,美军也相继撤离菲律宾克拉克和苏比克湾海空军基地,南中国海一时“风平浪静”。但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调整其亚太战略及南海政策,逐步增强其在南海地区军事渗透的力度,整合其对中国防范、遏制的“岛屿锁链”,南中国海再次“阴云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