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洁 《理论月刊》2012,(9):137-142
“集体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同成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在“集体主义”传入初期,更多的是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它晚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人们所接受,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道德原则,却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教条式的理解到现代性的阐释,集体主义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集体主义概念有它自身发展的逻辑脉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中国近代的“乐利学说”等概念为中国人接受它奠定了基础,逐步参与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当代核心价值观,摒弃了偏见、误读,重归正道的集体主义成为当代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
程彦武 《长白学刊》2010,(4):155-159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借用一个日本间谍的话:看一个民族要“洞其心腹”。甲午战后50年,中国受日本之累,其原因要追溯千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当下中国是否认真总结过中日两千年交往史的真相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之败,实为意识之败,而非力量之败。  相似文献   

4.
李明  宋敏 《求索》2013,(12):260-262
中国梦是一种基于现实面向科学理想未来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动力,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理想价值蓝图,包含着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本土独立身份和主体意识的充分展示和体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实现这一梦想必定要遵循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理想与实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完成其哲学建构。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 ,席卷全球 ,中国概莫能外。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被迫卷入了现代化浪潮中 ,从1840年到1949年 ,也一直在探索现代化问题 ,跟在别人后面学船坚炮利 ,跟在别人后面学制度文化 ,不但没能实现现代化 ,而且终究摆脱不了被动滞后的窘迫。甚至都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没能确定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模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近代中国百年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失误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粗糙移植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蒙受奇耻大辱 ,中国人原来那种“四方蛮夷向化中朝 ,大…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一个国家必有其灵魂与躯壳,灵魂者,信仰也;躯壳者,经济物质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一生态”五元结构模式的转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核心问题,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最高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7.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8.
黄剑东 《前沿》2007,(11):236-238
中国的受害者心态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自甲午战争开始成为了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当代,日本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国间的不信任感,使得中国的受害者心态根深蒂固。德日对待历史的反差,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受害者心态。百年的屈辱史是不可能篡改的,不管中国人如何自我疗伤,我们都很难走出这段历史阴影。所以在现阶段,中国人的受害者心态也是很难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受害者心态的延续不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由清流健将转化为洋务“殿军”,经营荆楚之地十八年,筚路蓝缕,兴建起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近代大工业基地,他又是一位思想家,其《劝学篇》对于影响近代中国全部文化历程的“中体西用”说,作出了集大成式的理论贡献。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对于历史借鉴的迫切需要,张之洞成为史家瞩目的研究对象。最近,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湖北大学陈钧副教授的力作《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以下简称《论析》),开拓出张之洞研究的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并且有着二千多年交往的历史。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人对于日本是既知的,或者说,日本是中国人了解得最多的国家。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对日本的实际了解都是有限的,其中存在着值得正视的误区.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从《汉书·地理志》中关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到“汉倭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的出土,说明早在公元初中日之间就开始了交往。之后,我国历代官修史书均有对日本及中日交往的记载.然而,交往不等于了解.从…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信仰变迁是中外学者高度关注和倾力研究的问题。在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引发了国人的困惑和焦虑,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重大影响。精神和信仰层面的嬗变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处于动态性的问题,中国人信仰危机的缘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冲突问题,具体表现为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视阈与民族意识、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宗教信仰观念与世俗社会理念的矛盾冲突。需要重建国人的精神信仰,即坚持、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宽容开放与务实有效的信仰教育实践和推动自下而上的信仰实践,进行适时的制度变革与社会环境改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应赋 《湖湘论坛》2007,20(6):46-47,92
中日两国的"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从中日家族财产继承制度入手,分析其不同的历史原因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财产继承方式给家族企业继承带来的影响,说明中国家族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的现代化 ,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在现阶段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的心态失衡阻碍着国民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给中国人的现代化造成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与现实上的回应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有四大着力点:改变被动落后的现代化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使命追求;坚持问题导向,在科学把握我国现代化强国目标总课题基础上积极应答每一历史时期现代化重大课题是其动力引擎;坚持矛盾思维,着力化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其行动主线;积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路线,充分发动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其力量保障。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着力点,无论对于正确认识党的百年历史,找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密码”,还是对于凝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推动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上都带有近代意义的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对中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也是深刻的,所谓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首当其冲,他耳中梦中,看到的是“海水沸腾”,听到的是“炮声隆隆”,强有力地改变着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世界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思想结构的震荡与重组,它至少包括三个思想层次,即时代变革意识、世界竞争意识和民族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数代仁人志士不断求索,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发展阶段而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结果。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扭转了中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体现着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特殊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不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也为人类社会打破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瓶颈,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国内外现代化学界一般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精神、理念、知识、素质、能力、思维、心态等现代化。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人"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一度走进"重物轻人"的误区,"人"的现代化滞后于"物"的现代化,成为持续推进中国现  相似文献   

19.
东亚国家的历史伤痛“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当从亚洲东部开始,首先关注的应当是中、日、朝、韩的经济一体化。历史上,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融合度最高,往来最多。然而,由于近代历史问题,中日友好邻邦这一伙伴关系现已不存在了。朝鲜也出于种种原因与中国保持距离,韩国与中国则暂时走到了一起。所以,“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与台湾的关系,一直是中日两国国际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受到高度重视。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东西方处于尖锐对立的“冷战”时期,中国和日本分属于不同的两大阵营,因此日本对台湾的政策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在战后的半个世纪中,中日两国公私机构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出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尽管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冷战”意识影响,但作为前人的学术成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强调这一点,对于我们科学评价历史很有必要。 一、中国大陆和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