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对国家侵权行为中职务侵权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作出的规定。而国家赔偿法正是以宪法和民法通则为依据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职务侵权责任是指国家(以国家机关为代表)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的侵权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对职务侵权责任没有统一立法,只是在《宪法》、《民法通则》、《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文件、司法解释中有或多或少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职务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为,是构成国家赔偿责任的必备条件。职务违法行为仅指职务行为,不包括个人行为;仅指违法行为,不包括合法行为;不仅包括法律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区分职务违法行为的性质关系着责任归属和国家赔偿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玩忽职守罪主体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玩忽职守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以及由于法律法规授权或受国家机关委托、委派而代表国家机关执行职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是行使国家机关的一定权力或履行国家机关的一定职责。其形式特征是身份上代表国家机关。现行刑法关于玩忽职守罪的规定存在一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赵玫 《公安教育》2002,(4):3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两条规定是《国家赔偿法》的立法依据和立法目的。经过7年多的司法实践,证明当时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当前的司法实践相去甚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赔偿立法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仅就国家赔偿法中关于刑事…  相似文献   

6.
新政     
《创造》2010,(6):10-10
国家赔偿法修改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专家称,此次修改呈现五大亮点:承认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多元化,拓宽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完善了国家赔偿程序,提高赔偿标准,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7.
本案中贺勇行为性质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对此,笔者认为贺勇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因而应由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应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可见,国家负担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就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应是“行使职权”的公务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属于公务行为,适用国家赔偿法,按国家赔偿程序解决;属个人行为,适用民法通则,按民事诉讼程序处理。我国确定公务行为的原则是“职权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试就这部法律实施中的几个不明确之处谈点个人浅见。一、关于对"行使职权"的理解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根据此条文,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1)侵权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客观上是指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的违法行为;(3)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4)损害事实与行使职权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已经正式颁布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赔偿法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一部重要法律。我国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0.
一、国家赔偿和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国家权力而侵害公民权利时,由国家对受害者予以赔偿。国家赔偿的特征是:(1)赔偿责任的主体是国家,即由国家承担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2)赔偿责任只能由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引起,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非权力行为侵权,不构成国家赔偿,而购成民事侵权责任;(3)只有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才可能构成国家赔偿,合法的浸权只引起损害赔偿,违法行为若不造成损害,则不构成国家赔偿责任。由国家向受国家权力侵害的公民提供赔偿是对受害人的一种重要的法律救济手段,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已被许多国家视为基本人权之一,并为宪法所确认。但这种权利的实现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国家赔偿法就是调整国家赔偿方面实体上或程序上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主  相似文献   

11.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造成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国家给予赔偿,国家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就是——“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循,在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中是一大进步;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赔偿法拟扩大赔偿面,实质是"扩大"公民权利,让公民拥有更多的法定权利。6月22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拟扩大赔偿面,受到公众关注。草案修改后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国家赔偿法的修订并未把怠于履行职责致害赔偿写入新法之中。公务组织怠于履行职责导致公民权益受到损害的案件仍不断出现。怠于履行职责是指公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有能力、有条件履行的情况下,不履行、拖延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作为义务的情形。怠于履行职责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是指公务过失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关联度。若损害结果与怠于履行职责行为无关,那么不应负赔偿责任。公务组织应合理承担赔偿责任,首要任务是分配怠于职责案件中各方的责任。赔偿的类型应包含合法的预期利益。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08,(11):4-4
据长江商报10月16日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委员长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会议决定,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0月23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国家赔偿法》由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于次年的10月1日开始施行。该法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  相似文献   

15.
问:为什么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如何保障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答:《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这就是说。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只要是依法执行职务,一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这一法律规定是根据国家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做出的。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担负着隐蔽战线上的斗争任务,包括对间谍以及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的斗争。由于这一工作性质,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威胁,因此,需要给予相应的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以暴力或其他方式拒绝、妨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案件时有发生 ,尤以妨害公安机关执行职务案件居多。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执法环境的因素和被执行对象的因素 ,又有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不足。要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需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制观念 ;要强化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 ;同时 ,要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管理 ,严格依法办案 ,树立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该司法解释针对实际工作中多人特别是上下级共同实施犯罪时,违法决定的负责人往往以仅负有间接的领导责任为自己开脱罪责,或者以经集体研究为托辞推诿责任,最后在实践中只追究了具体执行人员的刑事责任这种"抓小放大"的情况,特别在第五条中规定:"国家机关负责人员违法决定,或者指使、授意、强令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等暂行办法和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特拟定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试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在执行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现随通知附发,希按照执行。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该法结束了国家侵权完全免责的历史,成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上的一座丰碑。但十年来的国家赔偿实践,使我们对国家赔偿有了一个全新审视的基础,其中关于国家赔偿的范围是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将间接损害纳入赔偿范围。并从立法目的、赔偿性质和主权在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国家赔偿范围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有权罢免、撤销由它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这样的规定表明,对所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罢免和撤销职务,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从形式上说,虽然人事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