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朱艳莉 《传承》2009,(18):76-77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理解"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他的理论基石。通过语言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人与世界得到不断的融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解和新思想的人。因此,"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圆满的,"吾性自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存在,"物"只是相对.人的自由首先在于"静"与"定","静"是"精一",不是无念,"定者,心之本体".人总是在面向未来中敞开自己,"乐是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洒落为吾心之体".人因"致良知"活出"真己"存在,在"致良知"中"昭明"世界的意义."良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一体和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关键的一环。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差异、对立和矛盾,以及如何建立世界的统一性。从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开始,"和而不同"的思维就是一种理解差异和融通对立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4.
李仁卿 《湖湘论坛》2007,20(4):15-16,30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为全人类献身的理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他对"人"的不同理解,"为人类献身"的思想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考察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与"为人类献身"思想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解"是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中,世界的可理解性是一种科学的信仰,这种世界可理解性的信念是科学的前提。求理解的永恒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特性,在求理解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爱因斯坦通过对日常思维领域中的客体概念的批判性考察,论证了由人的思维自由发明或自由创造的科学概念所具有的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世界的可理解性和人的感觉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的奇迹,是由创造性的科学认识活动创造的。  相似文献   

6.
郑群 《创造》2007,(1):64-65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相似文献   

7.
读书无用吗     
我不同意苗先生设定的"读书"的概念.对大部分爱读书的人而言,"读书"是对人类终极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读书"是情感的交流、视野的开阔、心灵的充实,是在前人智慧基础上的自我升华.只是考虑到这些本应理所当然的含义暂时还无法被"读书无用论"者们理解和接受,更有甚者,说不定会被认为是"自认为肩负拯救民族"的行径而加以鄙夷,本文不得不与他们站在同一层面来讨论:读书--也就是上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有无用处.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个人"及其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霞 《前沿》2006,42(3):15-18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生活去确定"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即表现为人生存的条件性,"现实的个人"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历史的存在,也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在现实的个人的存在的活动和关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自律与命运     
一人为"大",三人为"众".按照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理解,"三"表示多的意思.因而,后者也可以说是多人为"众".从"大"与"众"的形象来解读,这两个字的自由空间与存在条件有着显著差异."大"字存在的空间是较为广阔而自由的."大"字可以任意舒展拳脚也不会影响其作为"大"的形象.而"众"字存在的条件和自由空间便小得多.三个独立的"人"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每个"人"都不可以越位,不可侵占其他"人"的空间,唯此才能保持原本结构的平衡,否则便是面目全非,"众"字难成.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创新"的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人的本质所理解的创新,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永恒的追求.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传统的继续,创新的实质就是发扬传统.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本质规定了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1,27(5):1-12
"事象"包括各种实物、现象和事件,"事象"是有形象、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有众多关系网络,事象和关系网络均处在动态过程中.事象、关系、过程是三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事象理论、关系理论和过程理论是研究哲学问题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审视方位.由此出发,重新考察"物"、"心"和"人"三个古老的观念,分析传统哲学对三者作出的实体主义解释和本体论预设.进而指出,所谓物、心、人不过是事象中的三个"相",关系网络中的三个"极",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态".  相似文献   

12.
语言游戏是一种语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正是由于使用语言而成为人.人之所以被赞为"制作者",被誉为"理性者",被称为"游戏者",皆在于人为"语言者".维特根斯坦在强调实践的活动性的同时,突出了实践的语言性及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游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根本特征就在于践行,而生活形式就是语言游戏别无选择的基础.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在游戏中改变规则,人是创造性存在,"语言地"生活着,"社会地"生活着,人是"建构"的人."生活必须也作游戏来过"时,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文精神的自由,获得生活的乐趣.当生活回归游戏时,人文精神将在游戏中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曾将自己的哲学革命以隐喻的方式归结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因此,为了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要义,便不能不理解"颠倒"的真实意蕴。在传统理解中,"颠倒"被理解为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内部所实现的"倒置",即从精神至上或唯心主义翻转为物质至上或唯物主义。此种简单化的理解由于疏离了"颠倒"的真实意蕴,以致无可避免地使得马克思如费尔巴哈般地最终归属于黑格尔哲学。实际上,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哲学的实质表现为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颠倒"为有限的现实的个人,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才得以真正从传统形而上学的"上下"对峙结构中"转变出来",确立了"感性世界—个人—精神世界"的全新阐释路径,进而实现了一条既肯定感性世界又肯定精神世界的新道路,并由此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真正改造为唯物辩证法,最终达于"改造世界"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有助于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和经验主义的障碍,助推马克思主义走向现实、成为现实。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具有三重意义。在价值论层面,"现实"概念始终依附于人的"类力量"的完成这个价值概念,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在本体论层面,现实指个人的感性活动以及通过这种活动创造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认识论层面,现实是为了具体地认识社会历史总体,在思维的行程中再现的具体的总体。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现实是关于人、为了人并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的具体总体的世界。遵照这种理解,理论若要走向现实就必须凸显理论的"人民性",落脚于人的感性活动,聚焦于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5.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文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和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上面提出的两大战略任务.本文对"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内涵与本质,"和谐世界"思想与我国一贯外交政策的关系,"和谐世界"主张与西方国家提出的规范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想过但却没有深究过的主题.海外归国人员创业的故事,就像是头顶着梦幻般的明星光环,令人迷醉、神往.人们每每提及"海归派",总是用"携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未来中国之栋梁"之类词语来形容、赞誉他们.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慢慢地把浮在表面的一些东西剥离开去.我开始真正理解这群被称为"海归派"创业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我的总体感觉是:在今天的中国,"本土派"企业家走向国际的意识和步伐,要远远大于"海归派"创业者"再本土化"的意识和步伐.其中的原因正是我们所要深究的.  相似文献   

19.
袁祖社 《思想战线》2008,34(3):35-40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执政者全力推崇并努力践行的养民、安民、惠民之道的根本,是社会制度新价值理念设计的支点和政策规制层面实践性追求的核心目标.学理层面上,"以人为本"所关注的,是社会之为秩序性共同体与人之为自由个体有效连接的关节点的根本,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主体性对待和圆融性理解的实质所在.在现代"公民文化"的理论视野中,"人本文化"遵循的是具实质性意义的"公共性价值"的逻辑,落实到制度运作的内在机制与功能性目标,就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其关键,是创造多重可能性前提和条件,以"公共性德性人格境界"的养育和全民践履,从根本上超越"物本文化"的资本及其物役关系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珠三角"地区曾独领风骚多年。中国被誉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而这里被誉为中国的"制造工厂"。在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后,"珠三角"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凸现,"珠三角"该何去何从?"制造之城"的瓶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解放路7号,已经见不到曾经辉煌的踪迹。30年前,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进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这里诞生。在鼎盛时期的1991年,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