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作为行政复议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我国 1999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法》中没有明确体现。行政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是否作出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变更决定与复议机关与相对人都息息相关。因此 ,应借鉴台湾与日本法律中的规定 ,在我国法律与复议实践中确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同时对之运行加以法律规制 ,以极大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加快行政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1999年 10月 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实行“不告不理”原则 ,即行政复议的开始必须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为前提。行政复议申请书是行政复议申请人提交的据以引起复议程序发生的法律文书。准确、规范地拟写行政复议申请书 ,既是保护复议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也是行政复议申请受理机关查明复议案件事实真相 ,正确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行政复议决定是行政复议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行政复议法律性质的争议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从实践中来看,所有层级的法律规范针对行政复议决定都有设定权,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中针对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和具体适用情形对《行政复议法》中的规定都有所突破。这一现实不符合法制统一原则、不符合复议公正原则和不利于彻底解决行政争议。通过对《宪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的分析可知,行政复议决定的设定权仅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应尽快取消其它法规规范中针对行政复议决定的创制性规定,从而实现行政复议决定立法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行政复议的原则是行政复议活动的精髓,贯穿于行政复议活动的始终.行政复议程序体现了申请方便,复议快捷,是使行政复议合法、及时、正确、有效的保证.本文论述了行政复议必须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有错必纠的原则以及申请行政复议的条件、受理、审查决定和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分流了部分行政争议,纠正了部分违法行政行为,但行政复议往往由于解决争议的能力有限而使纠纷继续进入诉讼,由于纠错的功能未充分实现而导致监督不到位.行政复议对行政诉讼的负面影响既有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来自实践层面的消极因素.要构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和谐关系,行政复议的定位就应以解决纠纷为主要目标,而将监督行政和救济权利作为次要目的;在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就应将原机关作为被告,复议机关作为第三人;行政复议须部分地采纳言辞审理原则,在复议决定对申请人或其他人可能不利的情况下,就应当听证或开庭;还应设置行政复议委员会以作为独立的行政复议机关.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时代发展的特点。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推进,修改《行政复议法》,构建反映新时代特点的行政复议制度是当前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即以修改后的《行政复议法》为依托,在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设置专门行使行政复议权的行政复议局,发挥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专业性及法律性咨询功能,建立行政复议“负面清单”受理机制,建立行政复议“繁简分流”审理机制,创新行政复议“多元化”审议机制,理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法律原则重要体现.搞清行政复议的意义,明确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对正确实施行政复议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亟须改革和创新,探索以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的行政复议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法理学角度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理论基础和法律原则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理论体系,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辖体制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23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起七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这里所说的“书面答复”,即行政复议答辩书。本文就行政复议答辩书的制作与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申请期限对行政相对人获得复议救济具有关键作用.通过一起土地行政批复的行政复议申请被驳回案例,分析行政复议案件时效的认定、行政复议案件的最长时效、土地行政批复能否申请行政复议等问题,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严格遵照时效的规定依法办理,对超过行政复议法定期限的案件受理后应当驳回.同时,对行政复议决定正确、但事实认定不清案件的监督原则提出了建议,对类似案件的监督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行政复议和解同行政合理性原则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它在行政合法性限度内彰显了意思自治,是公法私法化的重要表现。行政复议和解必须有明确的范围,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危险,从制度的目的来界定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完善行政复议和解程序,从而为行政复议和解制度的良性运转搭建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制度既是一项快捷、及时的救济制度,亦是一项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刑事诉讼中也有类似的刑事复议制度,但是存在很多缺陷,应模仿行政复议制度尽快加以完善。当然与行政复议为行政诉讼前置程序的特点相比,刑事复议是在刑事诉讼中进行的,有很多不同之处,其完善也应符合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制度是与行政诉讼制度并行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之配套的行政复议法修订工作也应列入议程。在修订过程中,应当以加大复议纠错力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的作用为目标定位,以坚持行政复议的行政性、便利性、前置性、主动性为基本要求,同时在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上体现司法审查对行政复议决定的司法谦抑。具体的修改内容可包括:拓宽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完善复议审查重点,一次性回应申请人实质诉求;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暂缓执行原行政行为的决定权;扩大复议调解的范围;坚持复议机关作被告监督机制,确保修法相统一;坚持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决定的“卷宗审查主义”;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复议变更权,着眼于一次性解决行政争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合意解决纠纷的制度,行政和解已被引入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中.行政复议和解是行政复议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又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行政复议和解是一面双刃剑,必须在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上严格限制,在适用的程序上严格规范,在适用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救济.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复议是行政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行政复议的权力性质是行政复议理论问题的核心,对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行政复议权力性质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并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以孟德斯鸠的理论、权力分立的目的和现代行政权扩张为视角,分析指出行政复议的权力属性为行政权,但为了有效达到设立行政复议制度的目的,保证依法行政,行政复议权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以司法权的运行模式为模版.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需要完善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结构具有重要的关联性。通过对主体关系模型进行分析,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基本结构包括三种,即救济、监督以及平等主体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各有侧重,是实现行政复议目的的关键要素之一,主体关系模型也是重新设计行政复议法律制度的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是行政复议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问题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部法律的理解,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复议不适用调解原则,是学界普遍持有的观点.但在行政复议实践中,调解原则的运用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必要的程序约束,调解的灵活性容易被滥用,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公正.行政复议中适用调解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国外行政复议制度进行调解之模式,可对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构建的适用原则、程序规范、机构模式以及救济途径等内容进行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9.
公安行政复议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自身有特殊性,所以表现出了独特的内涵,而其独特的内涵,决定了公安行政复议机制的特点。针对具体的公安行政复议执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完善行政复议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服务行政蓬勃发展的今天,行政不作为是与公共行政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监督制度,对遏制行政不作为具有很大作用。从行政不作为的可复议性、管辖、审议机构、审议程序、复议决定等五个方面,比较大陆《行政复议法》与台湾"诉愿法"关于行政不作为的规定,可折射出海峡两岸行政复议制度的差异,并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两岸行政法制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