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东润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中说:“‘屈原传’的作者以‘招魂’为屈原所自作。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不标作者姓名。按章句目录,对于诸篇作者除屈原外,一概标名,独屈原不标名,准此似王逸在标目时认为屈原所作’。至卷九‘招魂”章句则又叙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王逸此叙,以‘招魂’为宋玉所作,与标目时自相牴牾。”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乱辞》(《华南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认为,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是“教人要‘亭亭净植’、‘中通外直’;莫学那‘菊花之隐逸’……。”这种“莫学隐逸论”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爱莲说》并不是教人莫学陶渊明的隐逸,相反,它对这种隐逸是持肯定态度的。它是周敦颐欲归隐而又不能的一篇内心独白。(一)周敦颐归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可划分为六个阶段:(一)1~24岁(即公元1017年~1040年),为入仕前阶段;(二)24~40岁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画的传统思想观念历来是“人与自然 ,玄同彼我 ,冥于大通”(《绘事微言·画有自然》)。这种见解均出自支配中国人思想二千年之久的儒、道两家。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 ,“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上》) ,又说 :“吾与日月参光 ,吾与天地为常。”(《在宥》)庄子则说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又云 :“人与天 ,一也。”(《齐物论》)这正是传统书画家们所崇倡的“天人合一”。自古鉴赏家曾将中国绘事的优劣分为五品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神者为上品之中 ,妙者为上品之下 ,精者为中品之上 ,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立此五等 ,以…  相似文献   

4.
自晋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一首,《桃花源诗(并序)》问世,武陵山便以其秀丽景色、浓郁风情及神秘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前往寻幽访古。其实,岂止桃花园,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山川秀美、沟壑纵横、溶洞密布、地貌神奇。既有为“避秦时乱”的先人及后世子民在此“怡然自乐”,更有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军二、六军团在这里会师并建立革命根据地,而境内占总人口(72万)83.6%的土家、苗、满、彝、回、黎等16个少数民族酿制的浓郁淳厚的民族风情,足能让中外游人为之沉醉,为之迷离。经初步勘查,酉阳境内可资开发的以自然风  相似文献   

5.
宋代,东南和四川是茶叶的两个重要产区。这两区的产茶量,《文献通考》所载与其他史籍有异。《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五》载宋人吕陶之言:“川陕(峡)四路所出茶货,北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下六》则云:“川峡四路所出茶,比东南,十不及一。”  相似文献   

6.
相约桃花源     
八月的洞庭湖畔,处处花香,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桃花源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参加第六届“湖湘文化之旅”台湾教育交流团的近50所中小学名校的80名校长和教师。这里记录的是交流团在湖南省桃源县的几个侧面。醉迷“世外桃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避秦绝境遗址,这里有桃花源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红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人在其间宛如游走画中。导游的介…  相似文献   

7.
矛盾与和谐——陶渊明诗歌中的一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评论陶渊明的诗,多能看出它的两面,看出它外象与内质的关系。如苏轼认为陶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葛立方认为陶诗的平淡“自组丽中来”;朱熹认为“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这都是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象这样辩证地理解陶诗,比起前人来是一个进步。 无论质与绮,癯与腴,还是平淡与组丽乃至豪放,从艺术上讲都体现了一种矛盾与和谐的关系。但在陶诗中,这些艺术特征和风格要素的取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艺术  相似文献   

8.
谈“啸”     
啸,《说文》曰:“吹声也。”《诗·召南》郑笺:“蹙口而出声也。”古人爱用啸声来表达悲愤哀伤的感情,《楚辞》里就有“临深水而长啸”的句子,《诗经》中也有“其啸也歌”。这在开始大约也和悲哀而叹息是一样的。所以《楚辞》里同时更多的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抽思》);“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以掩涕”(《远游》)等等。历史上真正啸声大作,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创造活动的,是魏晋时代。曹植“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杂诗》);嵇康“永啸长吟,颐性养寿”(《悲愤诗》);潘岳“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洛阳县作》);左思“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咏史》);陆机“隆想弥年月,长啸入飞飚”(擬古诗》)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  相似文献   

9.
《诗经·魏风·硕鼠》是东周时期即春秋中后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如何崇恩同志考释。三岁贯女”中的“贯”字是“奴隶”,则全句意思为“多年来作你的奴隶”(《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辞海》“硕鼠”条日:“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此诗是写奴隶的逃亡,表现了人民对奴隶主的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人无远虑,则必有近忧”。两千多年来,《论语》里的这句名言之所以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固然和它的语言简短、平易近人有关,但尤为重要的是:吉者,人所趋也;忧者,人所避也。无论治国、齐家还是修身立业,人人概莫能外。而“人无远虑,则必有近忧”蕴涵的警...  相似文献   

11.
历代诗评家评陶诗,都很注重陶诗之真,确实“真”正是陶诗的个性特征,然则,“真”在陶诗中是以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得以体现的呢?以下是为浅见。 一 陶诗之“真”,最突出的体现,是铸造了诗人真实的自我人格形象。 陶渊明早年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这有他的诗为证:“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咏贫士》其二)“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另外,曾祖陶侃对他的影响也很深。终其一生,他都把儒家“这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这个时代更多的是风花雪月的故事,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掏腰包买《抉择》这样的书了。但,将它改编为电影(《生死抉择》)放映后,这部小说畅销了。人们被银幕上李高成的生死抉择感动得落泪——有一种激情在我的心里涌动。不觉得想起了宋人王令的一句诗:“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对《抉择》的作者张平的采访使我加深了这种感受。  相似文献   

13.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醉。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絜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音核)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评价众说纷坛,颇多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手稿》所体现的世界观的认识有重大分歧。有些人把《手稿》的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人道主义”,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高峰,后期马克思的思想逐渐“背离”了人道主义,因此他们希望“回到”青年马克思;有些人则从相反的角度也把《手稿》的世界观归结为基本上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断言它在历史观上仍属于唯心主义,认为从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开始,马克思的世界观才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两种立场  相似文献   

15.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有名的长诗。在封建社会中,它曾被士大夫们称为“天下之至文”,受到过皇帝的垂青。在近代,特别是在解放以来,它又获得了新的赞誉。有的人称赞《七月》的作者“有意识地对照劳动人民与奴隶主的生活,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有的人则说它是农奴们的集体创作,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等等。对于上述观点,胡毓寰先生在《〈诗经·七月〉作者问题初探》一文中提出过不同的见解,他认为:(1)诗中的“我”应是诗中的主人和作者;(2)“九月授衣”中“授衣”俨然是氏族长的口气;(3)“嗟我妇子”、“嗟我农夫”中的“嗟”是呼唤的发端声,并不含有可怜的意思;(4)“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和“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相似文献   

16.
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创作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上 ,人们历来以王维与孟浩然、陶渊明与孟浩然并称。诚然 ,爱慕自然、追求自由是他们所共有的审美意趣 ,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经历、所处环境以及性格气质有所不可 ,所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面貌也就各有不同。孟浩然生逢“圣代” ,却始终未能为世所用 ,是当时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他 4 0岁以前基本上是在家乡襄阳度过 ,种菜养竹 ,闭门读书 ,所谓“为学三十载 ,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赠袁左丞贺侍郎》) ,开元十六年“年四十 ,来游京师” (《旧唐书·本传》) ,由于没有权贵的援引 ,又因“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岁暮归…  相似文献   

17.
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只有建立在知荣辱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和条件。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格需求。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此,趋荣避辱是保证…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23年,鲁迅于《中国小说史略》即指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此说与马克思的神话观相类。马克思认为,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两种说法比较地读,马克思的当然更科学、更完整,但二者精神实质大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模糊不得     
近日读到两则关于古代官场使用模糊术的故事,颇值得玩味。 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北宋时期,史官们拟为一贵族作传。此人出身微贱,曾以杀猪为业。史官感到很为难,避之不实,实录之又显然不妥。抓耳挠腮之余,去向当时的名士胡旦求教。胡旦略加思忖,便得神来之笔:“某年轻时曾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众史官无不叹服。胡旦在此暗用了《史记·陈丞相世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案狱文献校注译析,系经省教委批准的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科研专题。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分《疑狱集》校注译析已基本完成。《疑狱集》为五代时期和凝撰著,和凝之子和(山蒙)又增补了部分内容,于北宋雍熙年间,上表宋太宗赵灵(匡义),由是成书。该书取材于史传的听讼断狱、辨诬明冤一类案例,分类编排。《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等都有著录,清初被收入《四库全书》。该书版本较多,卷数、条目颇多差异。这次课题组采取的是《四库全书》本。这个本子原是浙江范氏天一阁所藏,四卷,七十九条,对照宋人有关此书的著录,则原为三卷,六十七第。《四库总目提要》认为:“今本四卷,疑为后人所分也。”从分卷的差异,可以看出,现行的四卷本,已不完全是和氏原书。尽管如此,由于该书所辑案例,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古代司法的一些动态过程,对当今的侦查破案,司法鉴定,辨诬决疑,仍具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课题组对该书所作的整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阅读的便利,对古代司法活动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则以“题解”形式,作出分析评价,以便于读者作深入的探索。书稿即将成书,本刊选取其中四则,分两期刊出,籍以引起专家与读者的研究兴趣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