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非洲援助是中非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既是中非关系的利益面,也是中非关系的责任面。在国际格局和国际发展援助潮流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面临提高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加强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拓展对非洲援助安全内涵等新挑战。当前中国对非洲援助面临五大"战略平衡"问题:援助国和受援国双重身份的平衡;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平衡;不干涉内政和参与非洲内部事务现实需要的平衡;加强透明度和保持对非洲援助的主导权之间的平衡;双边与多边援助合作的平衡。未来对非洲援助战略应结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总体战略,适时调整援外体制,满足对非洲援助的战略性要求,并将重点放在推介中国发展理念和经验上。  相似文献   

2.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召开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非双方的共同需要。此次峰会的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明确了双方今后三年以至更长时期的合作目标。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加大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扩大中国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税目等会议承诺,中方业已践行。基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内部因素与国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非关系的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中非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国际媒体、西方政界和学术界有关中非关系的报道和讨论急剧升温,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恶意歪曲也在泛滥。事实上,旨在互利共赢的中非能源合作与西方掠夺式的开采有着本质不同,中国参与非洲油气资源的开发有助于非洲产油国实现石油投资和开采技术的多元化,以及非洲国家在石油工业决策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建立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合作基础之上的中非经贸关系在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对非援助和贷款则帮助非洲国家建立了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并以其灵活和高效解决了许多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4.
薛琳 《亚非纵横》2013,(4):33-39
在新世纪,中国和非洲各国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沟通平台,解决各自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并在双方领导人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中非关系持久发展,中非合作论坛未来必须设法增强非洲的主动性,重视中非双边和多边层面合作,实现发展援助和投资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张永蓬 《亚非纵横》2008,(6):6-11,6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成果显著。其鲜明特点是,完成了从政策调适到成熟发展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转变;高层政治交往更加密切,经济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中非在发展援助和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自身特色,与西方国家形成对比。中非关系在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应对。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及其成果是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关系所确定的原则和内容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并保证中非关系持续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中国与非洲国家为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强磋商与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和非洲友好国家共同倡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创立对中非加强合作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会后3年多来,中非双方后续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2003年12月15~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2届部长级会议首次在非洲大陆举行.会议以务实合作的精神,审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对今后3年中非合作做出了规划和部署.有理由相信,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必将掀起中非友好合作的新热潮.  相似文献   

7.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农业和减贫等领域的合作已取得显著成就。中非合作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为发展有效性提供了新框架和新方法。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发展援助,是一种过程驱动型发展合作方式,更加注重受援国的良治、问责、透明、参与等西方式民主政治过程,相对忽视了受援国本身的发展。这种发展援助未能使非洲国家成功实现减贫,其有效性倍受质疑。中非合作注重"双赢",主要靠投资和贸易这两种市场导向的方式与援助相结合,带动非洲本土经济增长,因而是一种增长驱动型发展合作方式,也是提高发展有效性的新方式。未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应该更加多元和包容,因而不能将中非合作纳入OECD发展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后,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伴随这一进程而不断深化的南南合作成为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之一。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对非政策,不断拓展在非洲的利益并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大国竞逐非洲更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的新特点、中非发展状态的新变化以及大国对非战略的新调整给中非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为此,中国应该妥善应对,谋划未来中国对非洲外交的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9.
《西亚非洲》2012,(3):3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创立以来,中非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在非洲已成为最有影响的行为体之一。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亦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非洲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仍在探索符合非洲实际的发展道路。西方国家一方面对非践行"新干涉主义",另一方面也无法不从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出发重新审视和对待非洲。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评价多元而复杂,既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诋毁。因此,随着中国对非洲地缘经济与政治版图的重塑,评估中非关系需要将其置于国际环境视野下来考量,要有新视野、新方法、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雅菲 《国际交流》2007,(2):11-13
去年是中国与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半个世纪来,中国与非洲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去年底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被称为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  相似文献   

11.
At the end of 2003, two experts on Chinese affairs from the American Rand Corporation, Evan S. Medeiros and M. Taylor Fravel published an article, "China's New Diplomacy," demonstrating changes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ttitude towar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eign policy, and the diplomatic policy-making system and process. ① This article initiated much research,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on China's new diplomacy.  相似文献   

12.
The current Sino-U. S. relations have shown a very complex and dynamic look. Cooperation and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 simultaneously. On the one hand, cooperation and consensus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regards of counter-terrorism,nonproliferation, management of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promotion of UN reform, and prevention of bird flu are on the increase.  相似文献   

13.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untry has pursued a peace-oriented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end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in October 2008,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began to take on a new look. The country now participates more actively in global and regional issues, forging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and entering into discussions on maritime rights and military strategy. It could be said that China is now showing more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confidence, transparency and a great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 all partners. These changes are mainly due to China's increasing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ts need to integrat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manner with benefits to all. China has redefined its identity and reassessed its interests. These changes are ongoing, and the nation's diplomacy is still not perfect, but the general direction has now been set.  相似文献   

14.
布什连任后,受制于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外交战略目标有所调整,反恐、扩展民主和防范大国崛起成为重要目标,战略目标多元并重的特点更加清晰,对外战略风格也有变化,单边主义相对收敛,现实主义考虑增多。其战略有所得,也有所困。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脱离传统轨迹,呈现出若干新特点与新趋势:高油价与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并存;全球发展失衡与经济多极化趋势同行;经济风险增多与发展持续性增强共处。从存量看,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从增量看,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作用凸显,影响上升。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快崛起,加速了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促进了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has gone beyond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cope and touched on a wide variety of issue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patter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and ideological trend. emerging economies, relations between big powers. development models, cultural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是巴达维于2003年10月正式出任马来西亚第五届总理后的第一年。和过去几年马来西亚一直受到各种严峻考验不同 ,2004年的马来西亚 ,虽然也经历大选 ,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但却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少见的平稳顺利的一年。新政府展现出明显的新风格 ,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一、政治1.第十一届大选变化最大的是政治。由于马哈蒂尔从2002年6月到2003年10月长达一年多的护航 ,以及巴达维的处事低调谦恭 ,巴达维接班伊始 ,人们对他的能力和威望不无疑惑 ,国民阵线成员 ,特别是巫统党员对反对党的威胁无不忧…  相似文献   

18.
yh中国犹太学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兴起于20世纪初,复苏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近年来由于众多学者的介入而逐步形成规模,并走向繁荣。由徐新教授撰写的《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就是犹太学研究走向繁荣过程中问世的力作。该书是徐新教授继《犹太百科全书》、《反犹主义解析》和《中国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及宗教研究》等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关于犹太学研究的力作。这是他在这一领域辛勤笔耕近20年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的出版为宏观中国犹太文化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犹太文化史》全书共12章,对犹太文化的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所谓"亚太世纪"的出现,美国的全球利益和战略重点不断"东移",原有的以安全-贸易交易为主轴的"辐辏"结构面临着中国、印度崛起以及地区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挑战.为安抚亚太盟友,瓦解地区一体化形成排斥或削弱美国主导权的倾向,美国提出对亚洲的"再确认"战略,确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亚太三环外交体系,形成了以伞型结构为特征的新亚太秩序观.美国的新亚太秩序观既具有动态性、复合性、开放性,也面临着经济与安全、地区化与全球化、多边与双边等矛盾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新热点与全球治理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各国在相互依存与合作不断深化与加强的同时,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愈益突出和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太空、极地、气候等新热点问题升温,对现有国际规制和全球治理秩序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