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脉积淀深厚的中国乡村,文化治理尤其具有理念、资源、方式和路径上的历史基础和条件优势。以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为例,观察、分析和提炼出"重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巩固基层执政基础""构建村庄生活共同体""建构村庄社会生活规则秩序""引领乡村传统创造性转化发展""恢复乡村生产活力、重建乡村生活体系"等方面的乡村文化治理成效,揭示出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已然呈现、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深层次功能,为探索文化治理的内涵要素和整体框架提供实践案例和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对社区文化认同机制三个理论假设和乡村旅游新业态三个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基础上,就乡村旅游新业态相关理论与社区文化认同机制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旅游新业态演进路径总体看呈一条上升的螺旋曲线,其指向为村民对旅游乡村社区新文化的基本认同。结合目前乡村旅游建设实际,探索提出产业融合与文化创新双驱动,推进乡村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尊重原住文化,合理规划开发,形成高效乡村旅游新业态空间结构;加强人才建设,激发"新乡贤"精神,发挥其在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带头作用;重视文化建设,构建全面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体系等符合文化认同机制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精神文明等方面加强分类指导,把每一个美丽乡村作为全域旅游的点,引导村庄根据自然禀赋、文化特点、发展水平,结合村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定安县副县长符策表示。自启动美丽新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工作以来,定安扎实推进相关建设工作,通过规划引导、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结合村落风貌、乡村特点及特色文化,差异化打造特色小镇、美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三产融合面临村庄空心化、农产品同质、经营模式粗放等难题。对此,应通过汇集政府、学者、居民、协会、投资人等多方努力,以方志、田野、村史三种模式的进行乡村文化意象的提炼,形成乡村文化资产和文化认同。落实到产业发展中,可以通过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地域特色农产品的规模生产,第二产业贯通特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第三产业复苏真实文化意象实现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方式,将文化意象与三次产业统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斐济村庄共同体对“共享”的认同和共生的伦理实践,与现行基于共有的土地制度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村庄的土地共有和房屋共享两种基本形态,是当地社会共生文化意义和象征的基础。共有是斐济地方物权基本所有形式,且作为斐济乡村的基础性力量贯穿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在乡村共生地方文化形成与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整合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普遍凸显出了村庄内人际关系冷漠,社区关联度降低及社区自身整合能力弱化这样一个让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然而反观当前农村的现实,公共空间日益狭窄、村庄“核心人物”空心化、国家大文化的“草根性”缺失、农人“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化以及党的合法性弱化与多神信仰的复兴等均是导致乡村公共精神不断弱化的制约因素。面对当前乡村公共性缺失的困境,如何探索新的路径培育乡村公共精神,增强村民的共同体认同感来加强社区自身整合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发展已迈入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发展转型期,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塑乡村公共性、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已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村级治理能力的分解,研究指出当前羸弱的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无力应对功利化、趋利性的底层行为逻辑,是加剧村庄公共性供给张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以村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村级治理共同体背后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公共治理逻辑,通过提高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由“非均衡型”的分利秩序向“认同、参与、动员”的包容共享型村庄内生发展转换。因此,建议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村级治理共同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以熟人社会为中介吸纳乡村精英、现代乡贤参与村庄公共治理,强化权威性社会认同,激发村庄参与能力;推动村级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乡村共建,激活村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文化建设滞后。受到城市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青少年自身特点的影响,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日渐弱化,认同危机在农村社会呈现。通过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拓展乡村文化空间,加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倡导乡村文化自洽,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提升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地区乡村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正村庄规划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提高村庄规划精细化水平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此建议:一、积极融入乡村文化。村庄规划应该立足于尊重村民意愿和文化习俗、保护当地历史遗存和生态环境,坚决反对"推倒重建",把本土文化引导融入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对特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保护,使得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0.
流动不仅仅影响着流入地城市的治理,也影响着流出地村庄的治理.资源跨村庄边界的流出与流入,直接影响着村庄治理资源的存量和质量.在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的乡村社会,双向流动中的乡村治理面临正式资源萎缩、新生资源难以内化,以及乡村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根本性变化等诸多治理困惑,这些流动后的村庄裂变构成了流动村庄"弱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杭州市临安区坚持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村庄经营市场化改革",深入实践村集体、村民和乡村运营商共同做"主角"的城乡合伙人运营模式,激活村庄建设、招商、运营、保障等关键环节,有效破解乡村面貌同质化、造血功能弱、专业运营缺乏等难题,走出了一条市场有效、政...  相似文献   

12.
正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3.
正溧阳,地处长江三角州,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灵秀的自然风光和崇文重教的乡风民俗,"鱼米之乡""长寿之乡""茶叶之乡"是她的著称,"跳幡神""蒋塘马灯"是她文化底蕴的传承,百丈沟、石岩里、沧屿园等是她遗留的历史产物,"1号公路"是她最新的旅游名片。近年来,溧阳被推选为15个"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之一",更有多个乡村荣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等称号。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一种文化融入、文化同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新市民群体对于城市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文章以沿海发达城市H市的调研为例,围绕新市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关注度、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文化习俗的冲突性、价值观差异程度、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认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特征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文章还提出了五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在建设载体上,要以文化社区建设思路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在制度保障上,要通过制度变迁消除乡村文化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在文化建设上,要加大城市公共文化对转型社区的覆盖面;在文化交流上,要推动新、老市民不同社区的文化融合;在文化治理上,要建立文化调停和文化认同危机和冲突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重构自我与乡村文化关系的有效路径,更是乡村文化赢得生存空间、走向未来、实现振兴之道。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与结果。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构筑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满意度的维度,综合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中构成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的各个维度,即主流社会规范认同、社区风俗习惯认同、地域身份认同、社区传统文化认同均与社区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仅有主流社会规范认同和地域身份认同对社区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主流社会规范对社区满意度产生的影响高于地域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振兴乡村,需要合理引导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所谓内生式乡村振兴是指以村庄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村庄内的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实现乡村价值、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模式.实现这样的内生式发展,建设好新时代的乡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的村干部队伍和好的村庄发展带头人.  相似文献   

18.
正乡村风貌是美丽乡村之"形",是乡村振兴最明显直观的表现,也是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抓手。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广西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认同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对象。社区认同与共同体、社区文化、文化认同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基于时空转变基础上的村庄生活对农村社区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当分化中的共同体与荒废的社区文化相叠加,并与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认同相激荡时,就导致农民认同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普遍弱化,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空心化、政府公共文化供给失衡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因此,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未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