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公共行政学学术史的研究中,就公共行政学的范式问题存在着长期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共行政学究竟有没有范式?发生过几次范式转换?然而,通过对公共行政学与范式的结构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公共行政学并不能满足范式原初意涵所包含的共同体、信念结构与发展轨迹三个结构性特征的要求。由此可知,实际上公共行政学并未形成某种范式,更未发生过范式转换。从范式的原初意涵来看,公共行政学目前仍处于"前范式阶段",因此,用学派或者研究途径等概念来描述公共行政学及其发展,是一个比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行政学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新公共行政学是行政学发展的一次范式转换,它突破传统行政学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思维局限,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观,以民主行政为学术识别系统。当代中国行政改革应从中得到启示,推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向公共行政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范式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paradigm ,也译为“典范”)是美国著名科哲学者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192 2 - 1996 )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库恩理论出发,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范式变迁进行研究,得出形形色色的结论,现综述如下:(一)以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为代表的三种范式共存论。陈教授在《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一文中指出,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作为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行政学经历的三次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  相似文献   

4.
张宇 《求索》2011,(6):64-66
公共行政的价值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它决定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范式选择和行为模式。在以关注民生为执政核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必须进行相应的转换:公平优先于效率的确认;公共利益对集体利益的超越;多元参与对政府单中心的弥补;民主参与对行政权威的提升;代际公平对资源利用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范式和范式转换是20世纪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规范和主要的方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责任行政范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规范分析方法和理论视角。第一,责任行政是当代公共行政基本的价值信念,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授予、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责任行政秉持的最基本的价值信念。第二,责任行政在行政活动实践中有着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权责一致、责任法定、公共取向就是责任行政所遵循和恪守的行为准则。第三,责任行政的实现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经发展出许多有益的构想与尝试。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包括“公共”和“行政”两个方面。行政是“公共的”,是公共权力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处理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并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公共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越权无效”。二是公共需要与公共利益。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体现。三是社会资源。包括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两种。政…  相似文献   

7.
本文集中探讨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观的内涵,认为公共性是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观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平是其核心内涵;而实施组织变革,建立动态的、以服务对象为重心的组织形态是实现民主行政的组织基础。文章最后还分析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观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行政学方法论视角下,行政伦理制度化是涉及公共行政实践和公共行政理论两大领域的一种公共行政学方法,它包括行政制度创新方法、行政伦理管理方法和行政研究方法等三个层次的内涵。从这一角度开展行政伦理制度化研究,对于创新政府行政制度供给模式、提高政府伦理管理能力、探索伦理行政和法治行政相结合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公正: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于行政学理论创新的需要 ,我国行政学界对行政哲学抱以强烈的关注。行政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公共行政应该是什么 ?这是行政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知道 ,政府的根本职责在于促进公共利益和各种私人利益的发展 ,而要保证各种利益的充分实现 ,政府必须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这种恰当的制度安排就是行政上的公正。因此 ,我们认为公正是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正 ,保证各种利益的充分发展。一利益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 ,一个社会要生存、发展 ,必须恰当解决利益关系。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就认为正义原则就是利益的恰当安排 ,保证…  相似文献   

10.
黄洲成  赵建华 《传承》2012,(11):90-91,96
新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它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新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和壮大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公共行政学的"范式"转换问题,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早在"范式"理论产生之时的科学哲学家中就已出现"范式大战",公共行政范式之争实际上延续了这种争论.探源这种争论有助于在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中开阔视野,摆脱"言必称库恩"的束缚,理解公共行政史多元解释的意义,把握公共行政中的真理与价值及后现代公共行政问题,推动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宪政主义范式在夯实方法论基础、拓展理论视野和充实知识框架等方面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宪政主义范式也招致不少学者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宪政主义的价值理念违背了公共行政学成立的初衷;宪政主义的规范取向,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宪政主义内部价值之间存在着悖论;宪政主义过于强调一元路径,忽视了公共行政的本质。未来美国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宪政主义范式在迈向成熟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行政哲学、价值理念、方法论和政府管理领域等方面实现合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有关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合法性危机,过往研究往往集中于讨论不同学派的对立与争鸣,其中暗涵了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源于多学派对立而不能形成统一学科范式的逻辑预设。事实上,公共行政学作为与现实行政紧密相连的实践学科,其合法性危机由政府合法性、学科合法性、以及知识对实践指导的合法性三部分的危机所组成。合法性危机的形成并不在于学科内部内纷繁复杂的学派,而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学派可以自洽地解释行政行为并对行政实践提出具有规范意义的指导,从而使公民满意。公共行政学中的管理主义、宪政主义以及公民参与理论对于提高公共行政学合法性进行了不同尝试,但都存在逻辑悖论。在思想和实践层面建构公共共同体,是提高公共行政学合法性的可行路径,而这也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相继兴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和“新公共管理”思潮对管理行政的价值中立提出了批评,各国的警察体制也随之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职能改造。我国警察的公共行政在新时期也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需要明确警察公共行政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官僚制的形式合理性和工具理性特征,一切以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以服务群众、使群众满意为目的,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满意的公共安全产品。21世纪警察机关“服务行政”的核心就是公共利益,所突显的是警察行政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行政范式的变迁,公共行政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公共行政应该坚持哪些价值以及如何坚持这些价值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公共行政价值的划分不能简单采取公平—效率二分法,而应该从更为广义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市场价值和公共价值。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实践来看,两类价值不会自动走向融合,需要公共价值管理这一新的行政范式予以调解和引导,从而最终实现公共行政价值的强效整合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杨平璋 《传承》2012,(18):83-8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中华文化复兴新号角,赋予行政文化创新的使命,构建公共行政文化伦理框架必须科学界定公共行政文化关系性构成、概念性内涵及伦理性外延。基于公共行政文化伦理现状及新公共管理视野分析,探索公共性行政态度、服务性行政价值、法理性行政理性、参与性行政规范、回应性行政评价为特征的公共行政文化伦理架构。  相似文献   

17.
行政哲学:公共行政学的知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共行政学界存在的关于行政哲学的知识品性、知识功能以及行政哲学研究的必要性的怀疑态度,文章论证了行政哲学在何种维度、以何种方式,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何种知识基础。行政哲学在公共行政学的前提性、支援性和引导性的知识维度,构成公共行政学的知识基础。从行政思想史以及行政哲学的发展状况来看,行政哲学至少能够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价值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类别的知识基础。行政哲学主要通过反思思想前提以及一系列范畴和原理,为公共行政学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百年公共行政演变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公共利益旁落与回归的历史。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何实现公共利益,是行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考察,传统的公共利益实现机制有两种模式,一是强调由国家或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职责;二是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在治理语境下,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不能靠单一的秩序来安排,要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优势,互相补充。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法治,规范行政程序,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公共性的生成渊流与历史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雅勤 《中国行政管理》2012,(6):107-111,99
公共行政的自觉建构需要在公共性的研究和探讨中去获得行动方案,而行政的公共性既是一个理论概念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需要规范性阐释也需要描述性考察。然而,学界关于行政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尤其是演进逻辑的研究尚显不足,这影响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理解。通过历时性回溯分析,可以看到行政公共性经历了"共同性"形态的萌芽阶段、"形式公共性"的生成阶段和"实质公共性"的萌动阶段。未来行政模式的转换必然意味着形式公共性的式微与实质公共性的彰显,而行政公共性的形式与实质的契合正是以社会转型为历史背景、以民主法治发展为政治平台、以公共利益实现为逻辑主线、以行政主体的价值选择为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9)
自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关于其中"民主"与"效率"关系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六种范式的转化,即前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以及全球治理等主要时期。对公共行政发展时期进行重新划分,探索"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分离、竞争与融合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