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年前时建锋"天价过路费"案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200万元罚金以来,"天价罚金"事件频频引发人们的关注。人们不断质疑法律的公正性何在?执法部门的公信力何在?近来,李清被判处"天价罚金"一案又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法律上的角度来看,加大违法成本,让违法者"倾家荡产",使其不敢再违法,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让民众在"衣、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湖南省平江县前县委书记田自力主动请辞的消息引发热议。在8个多月的任期内,田自力推动火电厂项目落地平江,却两次引发民众集体反对,9月中下旬更爆发群体性事件,成为其辞职的导火索。冀望以火电项目带动平江经济发展的"好心"为何酿成"坏事"?当反思的很多,群众工作不得法是一个重要原因。"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这句话可作为平江火电事件的一个注脚。一边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机遇,一边是"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影响司法权威与公信力的事件时有发生,民众对加强法律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从理论上说,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需要强有力的外部力量予以支撑,而夯实我国检察监督制度正当性基础的有效方式,就是强化民众参与到司法监督活动中来。其中,人民监督员制度、媒体监督以及其他民众参与方式等三方面的工作应重点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诸多"见死不救"事件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引发了人们关于道德法律化的思考。见死不救原本属于道德范畴,通过立法予以调整,在我国现阶段是否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什么,本文就此予以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拆迁"以暴抗暴"的消息不绝于耳,"成都拆迁户唐福珍自焚死亡"这一浓缩了中国特定时期法治困境的悲剧事件,再一次让沸腾的舆论对暴力拆迁发出了集体声讨.是什么导致被拆迁户频频拿起"燃烧瓶"?面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拆迁令,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除了暴力堵截、上访、越级上告外,就连以死抗争都尤法抵挡暴力拆迁事件的频频发生.此时,面对暴力拆迁,我们还能靠什么来抵挡它前进的脚步?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国家通过建立现代政治制 度、行政制度、反腐败制度等,铸造清廉 的社会、清廉的国家。那么,他们是如何 反腐败的呢? 实行透明政治、透明行政:早在1776 年瑞典就开放了政府记录,供民众查询; 美国制定了"情报自由法"、"联邦行政程 序法"等,1976年通过的"阳光下政府法" 规定,联邦政府的50个机构和委员会的 会议必须公开举行,应律师的请求根据 法律许可而举行的秘密会议除外;美国 的媒体也可几乎无限度地报道所有的人 物和事件,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5月14日下午,鲁北大地上发生了一起被网民称为"中国劫持直升机第一案"的事件,一时引来国内外关注。该事件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幕?通过对该事件及相关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的深入采访,笔者试图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郑风田 《法人》2013,(3):12-12
2月11日起,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连续多日持续关注席卷欧洲的"马肉风波"。英国食品标准局等部门已经通过媒体向民众表示,"马肉丑闻"还没有危及食品安全,但涉及对公众的欺骗。挂牛头卖马肉,这次事件暴露出来,还不是因为消费者的投诉,而是爱尔兰的官员在例行检查时查出问题的。看来欧盟的消费者跟我国的消费者是一样的糊涂。欧洲牛肉掺杂马肉事件有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诸多"见死不救"事件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引发了人们关于道德法律化的思考。见死不救原本属于道德的范畴,通过立法予以调整,在我国现阶段是否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什么,本文就此予以了浅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梁梓 《法制与社会》2015,(3):123-124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损害公共利益的事件频发,从"三聚氰胺"事件到"大连中石油漏油事件",一些国有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环境的不负责任与民众要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矛盾越发的尖锐,并已经引发了民众的群体抗议。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2012年9月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将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法律。民诉法修改后在第55条中添加了针对环境污染和损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公益行为的规定,赋予法定机关和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笔者从民诉法对公益诉讼条款的增订入手,通过对相关理论与法律条文之解析,提出现阶段我国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淮法治》2012,(21):8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我省食品安全情况如何?如何让百姓吃上放心食品?怎样进一步督促和支持食品产业健康发展?面对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和不断挑战民众忍耐力的严峻形势,省人大常委会今年以来更是密切关注着全省人民普遍关心的这个热点问题,并有效地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活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死刑制度的存废之争似乎已淡出学者的视角,在实践中。法律实务部门接受了死刑控制主张,坚持通过逐步限制死刑,最终予以取消。本文作者从民众对死刑的感性认知着手,对民众对死刑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和定位,并认为,如果能够破除民众对死刑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破除民众内心的死亡情结,限制或废止死刑在我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4.
吴虹飞言论属何性质,当如何处理?对这事,网上网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只是个不当言论,警方没必要介入;而另一种认为其行为应该予以追究,只是认定治安处罚还是刑事处罚的区别。通过分析争议,笔者认为,要厘清两点,明白争议的是什么。一是民众层面,人们对吴虹飞被刑拘是否还停留在对一个单纯的个人法律案件问题的关注,有没有上升为诸如公民普遍的言论自由和国家公权力之间矛盾冲突的社会问题?二  相似文献   

15.
王亭 《法制与社会》2013,(11):265-266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弘扬。但在媒体的聚焦镜下不难看出,见义勇为在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开始变得沉重。从2005年的韦兆安事件,到2009年的许云鹤事件,再到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见义勇为,"为"还是"不为",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可靠的民法救济,也许可以让民众重拾信心,重建一个人人都敢于、乐于见义勇为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李兴军 《法制与社会》2011,(20):231-232,234
2011年3月中下旬我国出现大规模抢购碘盐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民众的盲从性,更折射出我国民众社会心理素质的脆弱性。笔者在抢盐事件发生后不久,对长春市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与民众社会心理素质的强度呈现出正相关性,即所受教育水平愈高,社会心理素质愈强;反之,所受教育水平越低,社会心理素质越弱。  相似文献   

17.
王莉君 《法学家》2005,(2):118-124
"权力"与"权利"是法学研究中的一般概念,也是许多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目前,那种将"权力"界定为国家权力、将"权利"界定为一般民众权利的思维定式,需要认真地予以反思.在法的空间中,"合法性"和"支配力"是法律权利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还是一般民众,其依法获得的支配性力量都属于法律权利.这样界定"法律权利"不仅更为符合法律活动的特征,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讨论不同法律权利的正当性基础以及它们的现实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难忘的2010年过去了。这一年,安防行业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百万安防人铭记的事件和新闻。根据读者推荐,通过梳理,我们遴选出36条候选新闻,现按照时间顺序予以公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评出您眼中的"2010中国安防行业十大新闻"。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群体性骚乱属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类型,以特殊的动员方式、组织化程度低、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利益诉求作为其主要特征;民众不满情绪的酿积与地方政府管治水平较低是转型期群体性骚乱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有效防治群体性骚乱事件必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消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骚乱事件的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德美看似亲密的反恐合作关系却在德国法院审判"9·11"事件中的国际恐怖嫌疑分子穆特萨迪格和穆祚迪案中陷入了困境。两国政府在反恐策略上的差异为这两个案件的结局规定了方向。德国政府部门拒绝向德国法院提供关键证据,损害了德国检察官的指控能力。美国政府拒绝与德国法院合作,则直接冒犯了德国法院的自尊。由于审判是在德国民众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及阿尔布莱格监狱丑闻之爆发的背景下进行的,德国公共舆论同情被告人,积极影响并支持了法院的判决。这两个案件可以视为德国法院及民众对布什政府所实施的反恐策略的一次大审判,判决结果是布什政府败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