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人权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延平 《人权》2007,(1):51-53
人权教育是推动人权事业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促进人权已成为国际人权界的共识和国际人权运动的重要步骤。人权,简言之,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有尊严的人的最低限度的共同标准。  相似文献   

2.
环境人权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整个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运而生的,它是为每个人平等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即每个人生活在有一定品质保证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能够维护人的尊严.从伦理角度来看,环境人权是人类尊严的表达,是一项道德权利,有着丰富的伦理意涵,即环境人权是一项不可放弃的道德上的要求权,它表达了对所有人的平等尊重,同时遵循不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晓玲 《人权》2012,(6):16-18
人权是根源于每一个人的尊严而产生的权利。追求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比如,2012年3月,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一次明确写入了这部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中,这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权快速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4.
周叶中  杨蓉 《人权》2010,(5):32-35
人权的价值基础源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存在密切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人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特质。其中,社会属性对人权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人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人权存在的场域载体。由此可见,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爽 《人权》2009,(6):37-40
毫无疑问,人权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世界语言。中国在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改过程中,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宪法,由此开启了一个宪政建设与人权事业的新时期。人权“这一伟大的名词”,④不仅包含了各项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权利,更是一种载负着尊严、平等、自由等诸多价值的观念体系和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权利。人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的主体必须是全体人类。正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国籍、社会出身、财产、身份等区别,都有资格享有人权。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人,都应该享有人权。第二,它的内容必须体现人的自由和平等。自由就是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平等就是使人享有相同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相似文献   

7.
郑谊英 《湖湘论坛》2004,17(5):49-50
犯罪嫌疑人虽然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 ,但犯罪嫌疑人也是人。把犯罪嫌疑人当作人看 ,尊重犯罪嫌疑人作为人的人格尊严权 ,这是犯罪嫌疑人享有权利的基础。因为一切人权都源于人类固有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上的公民权和人权是以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 ,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权 ,也就是承认犯罪嫌疑人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8.
张少慧 《求索》2007,(8):156-158
在经济、文化趋向全球化的今天,人权问题也成为了世人共同关心的热点。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人权思想渊源及保障模式的探讨进行多方位的人文关怀,同时呼吁全世界的人都能维护人权尊严,珍惜并积极发展它,使人权保护实质性地、更好地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不一样的文化可一样尊重人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豪才 《人权》2011,(6):2-3
第一,增进全人类的幸福与尊严,构筑人权保障的坚实根基 人的尊严,顾名思义是指人固有的尊贵与威严,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的尊严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人的理性和道德性。从内容上来看,人的尊严包含了对人的价值重要性的概括和认可,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应得到平等对待的要求,反对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0.
柳华文 《人权》2012,(5):37-41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自由,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是人权,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晨 《人权》2009,(1):3-5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人权研究会在这里举办“中国改革开放与人权发展30年”学术研讨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权领域的专家,多年来积极对外介绍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阐释我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2.
范继增 《人权》2012,(3):43-48
目前,法学和哲学是整个人权研究领域的主导学科,两者在人权研究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哲学视角下的人权研究是对人权起源的探索和批判,其本质是对人权的定义、属性以及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的研究和论证。然而,从古至今学者们就从未没有对人权起源的哲学基础达成过任何的共识。从斯多葛学派的“权利是起源于普遍的自然平等正义”到《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的“人权是源于人的固有尊严”的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人权》2003,(2):55-55
2月12日,首都专家、学者在京召开座谈会,纪念《人权》杂志创刊一周年,探讨推进我国的人权理论研究和宣传。专家们提出,《人权》杂志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探讨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学术园地,成为传播正确人权思想的教育基地,成为中外人权对话和交流的一个广阔渠道。 在《人权》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运》2013,(1):45-45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1979年12月18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公约》为使占人类半数的妇女成为人权问题核心的一部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约》重申对各项基本人权、对人的尊严与价值及对男女权利平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5.
李云龙 《人权》2009,(6):12-14
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贫困的生活状态剥夺了人应有的价值,使人们无法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贫穷是对最基本人权的一种剥夺,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  相似文献   

16.
就我国宪法文本而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种规范性表述,而非描述性表述,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表明"以人为本"已经以实证法形式上升为国家理念,为我国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宪政和人权理论与制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我国宪法中基本权利的保障有其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从比较法来看,如果说西方实证宪法和宪政理论肯定"人的尊严"构成了人权的核心,那么在我国,"以人为本"则构成了人权体系的宪政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秀平  阿荣 《求索》2013,(5):202-204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人权入宪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权知识得以普及,将对以往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清扫;人权入宪是对人的科学发展的法治化诉求,是和谐社会权利的具体言说和生动体现:人权入宪将人权作为中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点;人权入宪与中国提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国内人权保障、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更是向国际和谐人权关系靠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志兵  米华 《求索》2010,(2):89-90,158
马克思主义人权伦理科学的人权伦理观,它以批判资产阶级人权伦理观为前提,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导向,以实践为价值评价基础,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人权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天赋人权的冲击,但新文化运动后,自然权利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渐渐减弱,"人性"或"人的尊严"等成为人权的根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权的理解经历了从消极权利向积极权利的转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还认为保障人权是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儒家传统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可以为中国文化吸纳现代人权思想提供有利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语言人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人权,是在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濒危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人权主张。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关系着民族问题处理、世界语言多样性保持等重要问题,具有学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语言人权是社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归属具体学科范畴,哲学对其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因此,语言人权问题可以用概括性的哲学思维来分析和思考,并根据哲学问题的方法论来对相关问题的进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哲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分析和研究可以使该问题研究脱离具体问题现象的羁绊,在理论高度上形成更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