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多拉之盒放出的又一幽灵──“性骚扰”:困扰当代青年的社会问题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西方“性骚扰”的严重泛滥中国大陆“性骚扰”现象面面观国际社会针对“性骚扰”的法律武器中国青年抵制“性骚”的途径徐飞(特约撰稿人)1991年10月,指控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莱恩斯·托马斯的“性骚忧”案轰动全美;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例“性骚扰”诉讼案在某大报上披露;1993年3月8日,香港“无线”55名职员联名状告一经理“性骚扰”,开香港开埠以来演艺界此类案件之先河……从“潘多拉匣子”里溜出的“性骚扰”象幽灵在全球游荡,困扰着现代青年,危害着青年的身心健康。近年,这个幽灵乘着外来文化和观念腾越长城,在中国传统人文风情的伦理道德上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并且向中国法律提出挑战,故此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性骚扰”英文为“sexualharassment”。“性骚扰”现象由来已久。在“文艺复兴”后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受到来自某些心怀不良男子的“性骚扰”。然而;在这种社会中,“性的强迫已赢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尽管妇女们可能明显地由此感受到了烦恼、剥夺甚至污辱。” ̄①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第二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职场性骚扰属于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章所禁止的性别歧视行为。从规范法学的角度看,法院一开始并不接受性别歧视学说,后来因为逐步认定了性骚扰必然会涉及对受害人性别的选择这一事实,所以认为性骚扰属于性别歧视范畴。从法理学的角度,以麦金农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法学家建构了性与性别霸权的关系。同时,学者们认为司法上性骚扰的认定出现了"性欲主导模式",既存在规制过窄的问题,对无关乎"性"的性别骚扰过于忽视;又有规制过度的问题,反性骚扰话语与科层制反"性"管理话语相结合,对职场进行了过度管制。因此,有一种学说希望把性骚扰建构为维持性别刻板的工具。对于性骚扰到底错在哪里的追问,可以让我们反思侵权法模式与反歧视模式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民法人格权原理,分析已有关于性骚扰侵害客体的认识,指出所谓“贞操权”概念本身是男性对女性性压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它与当今社会人格平等的精神相悖,无存在之必要;“性骚扰侵害名誉权”的认识会导致对被搔扰者人格的贬低和被“污名化”;用人格尊严权解释性骚扰侵害客体,难以有效救济被骚扰者受到侵害的权利。而从性骚扰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自然人的性自主权是它侵害的直接客体。文章还指出,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不限于受害人的民事权利,它还会侵害到其作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和就业平等权。  相似文献   

4.
在人权的视角下,性骚扰与强奸被认定为性暴力。性骚扰作为最新出现的性暴力,由女权主义的“对妇女的性骚扰”发展而来;而当今时代的强奸,则由古代的“强奸妇女”发展而来。无论强奸还是性骚扰,其发展方向都是走向“性别中立”。这有利于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校园性骚扰与职场性骚扰、其他公共场合的性骚扰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却常常客易被忽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校园性骚扰现象,本文揭示了校园性骚扰潜在的一些迷思,并主要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对这些迷思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由此在两性性别社会化差异、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行以及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2012年夏天上海地铁官方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围绕女性性感着装和性骚扰的广泛讨论.基于这一事件及其后续争议,结合不同的理论视角,本文对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来自陌生人的性骚扰进行了剖析.此次论战的焦点集中在女性着装的“骚”和来自陌生人的“扰”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强调“骚”和“扰”其实有着共同的社会根源,都反映了性别化公共空间的后果.本文最后引用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要求中强调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同时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供了方法论遵循。以系统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要以辩证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以及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战略思维对意识形态话语在社会系统的整体框架下作全局性统观,在话语要素层次的结构分析中作谋划;要以底线思维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边界、思想边界和价值边界,从而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社会生活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8.
“性骚扰”这一用语最早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流行,据《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释义,当一个人对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需要,或想获取性方面的好处,或对其做出不受欢迎的性行为,使对方感到受冒犯、侮辱或惊吓,就已经构成了对女性的性骚扰,它是性歧视的一种形式。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等,也是性伤害的一种形式和性暴力延续的一部分。性骚扰会在生理、心理和感情上都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我国199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首次收入了“性骚扰”这一现象,其解释为:“性骚扰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用语。指在不…  相似文献   

9.
性骚扰是涉及人格尊严与人身权利的重要法律问题。综观中国有关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发现尚缺少社会性别视角,亦缺少具体有效、操作性强的规定。已启动的立法举措具有立法视角与思路的突破,标志着性骚扰成为受社会与法律制约的行为,但性骚扰立法仍缺少系统科学立法模式的统筹。笔者认为应创建性骚扰立法模式,制定统一的反性骚扰法案,以预防与制止性骚扰。  相似文献   

10.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学习/劳动中遭受过性骚扰的女性占7.8%,而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遭遇到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身体触摸以及不愿意接受的与性有关的要求。调查同时也发现,在遭受性骚扰的女性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比例非常低。文章以港台地区立法为例说明,除了观念方面的原因外,中国现行的规制性骚扰的法律过于原则概括,法律救济途径不通畅也是导致阻碍性骚扰受害者寻求法律救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23—25日,第21届中国社会学年会在江西南昌举行。7月24日,由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和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之社会学子网络联合承办的“性别研究方法论探析论坛”如期举行。本届论坛聚焦于性别研究的方法论议题,分为性别研究的方法自觉,底层研究的学者立场与当事人立场,话语、文本与性别研究,研究实践中的方法论考量4个板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芝麻》书写女主人公芝麻进城打工并追寻城市现代性的个体经历.小说揭示了农村打工女性遭受的阶级和社会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但是并没有彻底地揭示和拷问城乡社会中深层的制度化和结构化的阶级、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层叠交织的权力关系.文本对城乡等级化差异的质疑最终让位于认可和强化了这种差异的“人口控制”和“素质论”的社会话语;作者所声称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视角被更深层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发展主义的话语和相应的文本策略深深地遮蔽了.文本最终被证明不是质疑而是强化了后毛泽东时代以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13.
65% 统计数字表明,在接受关于“性骚扰”调查的女性中(年龄在20—35岁之间).有65%的人受到过不同场合、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其中,性骚扰多发生在公共场所,性骚扰者以上司,客户、熟人居多。21.2%的人遭遇过办公室性骚扰,有36.7%的人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性别视角谈性骚扰的民事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性骚扰受害人寻求民事司法救济的情况不断增多。笔者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挖掘了性骚扰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对性骚扰受害人进行民事司法救济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性骚扰民事司法救济中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工作环境中的性骚扰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工作环境中的性骚扰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要针对妇女的歧视性行为,为此,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寻求和探索通过制度的形式遏制和减少这一丑恶现象的发生.作为对这种行动的参与,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工作环境中的性骚扰在中国大致的分布和特点,以及它与种种制度现状之间的关联;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中国现有的几种管理模式是通过何种机制对性骚扰实施控制的,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性骚扰的定义进行分类和梳理,分析目前学界在性骚扰定义上的一些特点和异同点,目的在于从各种性骚扰的定义中剖析和归纳性骚扰的实质,为深入研究性骚扰的防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解读艾华(Evans)的《中国的女性和性别:1949以来的女性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主流话语》一书的基础上,描述了自1949年来中国的女性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在中国女性自古以来处于男权官方话语统治下的原因,并对女性平等社会地位的获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有历史、有深度、有故事的国度。前现代与现代相互缠绕,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本土与外来激烈碰撞,东方经验与西方逻辑纠缠一体,这既是滋养、孕育中国故事的历史背景,也构成了中国话语建构的独特语境。中国话语,归根结底是中国故事的学术呈现,只有洞察中国故事的本质性规定,方可迎来中国话语的决定性出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书写的革命的中国故事、发展的中国故事、治理的中国故事、文明的中国故事、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构成了中国话语最深刻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站稳国家立场、人民立场。中国话语的任何言说都只能是为国家代言,替百姓说话。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捕捉中国样本的特殊性。中国样本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世界景观,解码中国样本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当务之急是创设标志性议题、凝练标识性概念。标志性议题和标识性概念是理解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也构成了21世纪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大文化”的视域下,将人类关于性与性别自然属性的“人化”与“人类化”作为性别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性别文化的“嵌入性”特征.认为性别文化与文化体系及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播撒性嵌入的特点,即性别文化不是文化体系总体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是播撒性地嵌入到各个文化要素及其文化体系整体之中.性别文化的播撒性嵌入,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视域和分析工具,启发人们认识性别文化和文化体系以及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