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一祖国是海峡两岸十一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而实现统一无疑靠两岸当局的诚心与合作。因此,了解台湾当局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政策,对于求同存异、为缩小乃至消除分歧积极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至今,台湾当局有关国家统一的政策,经历了由坚持“反共复国”的所谓“基本国策”和“三不”政策到开放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是台湾岛内在政治和社会极其动荡和混乱的一年。它经历了“3·20大选”和所谓的“立法院”选举。如果说“3·20选举”是陈水扁当局愚弄和欺骗台湾民众的话,而第二次“立法院”选举则反映了台湾民众求稳定、求安全、求发展的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10日,150多万人参加了台湾省台北市的“天下围攻”行动,将持续了几个月的“倒扁”运动再度推向了高潮,以贪腐为特色的陈水扁当局再次面临民众的怒吼与声讨。陈水扁自上台以来,民望不断走低,卷入的弊案却不断刷新纪录。最近一年,台湾岛内揭发出来的重大弊案几乎都与陈水扁及其家人或亲信有关。但在民众的怒海中漂泊的一叶“扁”舟却仍然负隅顽抗,拼死硬顶,不仅为台湾岛内民众所不齿,也成为历史的笑柄。重重弊案缠身这两年,可以说是台湾的“弊案年”。岛内政治围绕着弊案翻滚,民众也在弊案的不断曝光下对陈水扁当局几乎丧失了全部信…  相似文献   

4.
到目前为止,台湾除执政的国民党之外,还有民社党、青年党、民主进步党、中国自由党、中国爱国党、民主自由党中国民主正义党、工党、中国民众党、妇女党、农民党、中国新社会党、台湾统一民主党、中华共和党以及虽不具党名而具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如:夏潮联谊会、政治受难者联谊会、中国统一联盟、中华民国全民爱国会、反共爱国阵线(原“反共爱国同志会”)等。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台湾岛内在政治和社会极其动荡和混乱的一年。它经历了“3·20大选”和所谓的“立法院”选举。如果说“3·20选举”是陈水扁当局愚弄和欺骗台湾民众的话,而第二次“立法院”选举则反映了台湾民众求稳定、求安全、求发展的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7.
台湾“3·20公投”——陈水扁当局为分裂国家、挑衅两岸关系、攫取权力而精心设计的一场政治骗局,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权人数的一半,以失败收场。当岛内民众用拒绝参加的方式,对这一既缺乏合法性又毫无正当性的公投说“不”时,陈水扁的骗术就现出了拙劣的原形。 为了推动这次公投,陈水扁可谓不遗余力。甚至在遭到包括岛内外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8.
郭大路 《台声》2024,(1):40-41
<正>台湾2023年度代表字1月7日公布结果,“缺”字以第一高票获选。连日来,该话题在台湾社会引发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岛内舆论指出,“缺”字当选凸显了民进党执政不力的结果,完整反映出台湾民众的无奈心声。还有观点说,与台湾民众各种“缺”形成对比的是民进党当局的“什么都不缺”,他们唯一缺的就是“德”。  相似文献   

9.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国民党当局宣布终止持续40年之久的“动员戡乱时期”。这是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岛内外政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举措正受到岛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笔者在此就“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国民党当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原因、影响等谈点粗浅看法。“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1946年6月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继续推行一党独裁专制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美国为了确保其在华利益,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给国民党政府以大力的支持和援助。我军经过一年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  相似文献   

11.
自从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一直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台湾之所以难以实现政治稳定,有着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根源。主要包括台湾政治体系结构的客观缺陷和民进党当局主观上对制度的不尊重,受到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民主政治”恶质化倾向的影响,以及台湾政治文化极端化趋向导致民众政治参与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等等。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台湾将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安东 《台声》2014,(8):81-82
今年7月,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台籍知识分子在岛内建立的第一个合法政党——民众党创立87周年。尽管台湾民众党自1927年7月10日结党,至1931年2月18日被日本殖民当局强行取缔,仅仅存在了3年7个月。但谈及上世纪20年代起,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内与日本殖民当局展开非武装抗争,掀起台湾同胞反帝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却不能不谈及台湾民众党。  相似文献   

13.
晓沙  安东 《台声》2007,(7):33-35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随着岛内两场重大选举的逼近,陈水扁当局近期不断列举数字,强调“拼经济”的成果亮丽。6月中旬“行政院院会”通过了“农村改建条例草案”,声称要成立1000亿元(新台币)农村改建基金,释出1万公顷农地开发田园住宅社区,为民众打造快乐生活,这张大饼实在诱人。比这更诱人的是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放出话来,“未来将每周宣布一项重大政策”。这样算起来,到明年“大选”投票前,当局释出的“利好”最少也有30个。不过民众的感受却完全相反,7年来,从各项经济统计来检视,台湾当局总成绩让台湾民众很失望。岛内媒体近日也纷纷为台湾经济问题“把脉”,并呼吁当局将“拼经济,救台湾”落到实处,“不要再让人民空等”。  相似文献   

14.
4年前,为方便台湾民众到洞洲妈祖进香,泪洲岛建立了对台客运码头。这座码头泊位长160公尺,客流量1000人,年客运量可达20万人次。台湾“交通部”委托学术单位进行研究,认为可以开通直航航线;台湾“交通部”也曾派人到婚洲岛视察情况,也认为这条航线没有技术上的问题。岛内民众希望当局顺应民意,早日实现去湄洲的直航客运。但是,台湾“陆委会”日前却表示,“基于安全、尊严及民众福祉等前提,没有考虑开放台湾与湄洲客运业务”。另一方面,台湾“交通部”遵照当局“戒急用忍”政策,拟定开辟基隆、台中、台南、高雄至湄洲的客运定点…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局自己不想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却想把这种观点强加于台湾民众头上,称这是台湾多数人的看法。事实并非如此,多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岛内真正死硬的“台独”支持者在民众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现在倒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赞同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政策。 事实上,“一个中国”原则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当局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软性台独”,一方面发表“四不一没有”、“统合论”等言论,另一方面在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利用“文化台独”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扩大分裂主张在岛内民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古远清 《台声》2003,(8):15-17
取材于台湾土地和人民的台湾文学,在戒严时代,一直是研究禁区。当局为了防止“台独”势力渗透,不许由“台湾”命名的社团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谁提“台湾文学”,会被认为不赞同“中华民国文学”,就会被安全部门过问,因而各大学根本不敢设立台湾文学课程。直到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的80年代,寻访台湾文化根脉的呼声高涨和本土思潮迅速占领各种阵地之际,情况才有所改变:1995年5月,“台湾笔会”与众多文化团体联手,邀请一批文化界人士和民意代表,到“立法院”举办公听会、记者会,强烈要求教育部门允许在各大专院校建立“台湾文学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19.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20.
台情扫描     
《两岸关系》2021,(7):44-45
正民进党当局极力攻击、污蔑大陆,刻意升高两岸对抗台湾新一波疫情暴发后,为转移民众对当局应对疫情不力的关注,民进党当局大做政治文章,不择手段抹黑、攻击大陆,升高两岸敌意对抗。一是在"七一"前后恶毒攻击大陆。蔡英文办公室,台行政机构、陆委会、外事部门等倾巢而出,恶意诋毁大陆制度、道路,重弹"和平、对等、民主、对话"滥调;同时,以"国安五法""反渗透法"恐吓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