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47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外交也经历了40多年的惊涛骇浪。我国的外交政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新中国的外交史到底如何分期,国内外学者曾有过许多种不同提法。比如日本学者冈部达咪评中国外交的历史时,说中国外交可以分为:一、“一边倒外交”(195至1953年);二、“和平共处外交”(1953至1957年);三、“大跃进外交”(195至1960年);四、“中间地带外交”(1960至1966年);五、“造反外交”(1966至1972年);六、“反霸权外交”(1972年以后)。据他的看法,“一边倒外交”。“大跃进外交”和“造反外…  相似文献   

2.
"中和"思想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永恒闪光的哲理思辨,“中和”思想便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千百年来,“中和”思想不但是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也是历代开明的中国政府的治世之道和所信奉的外交理念。“中和”思想在新中国外交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外交政策中也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孙祁 《现代国际关系》2023,(9):131-146+149-150
在乌克兰危机、大国竞争、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下,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愈加显现独立自主性特征。但中亚国家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却被西方狭隘地视为“去俄化”。目前来看,中亚国家是在务实主义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外战略独立自主性,并寻求利益最大化,而非实质性的“去俄化”,也不意味着倒向西方,更不意味着其外交政策和国家身份的彻底转型。相反,中亚国家是在认清30多年前更具吸引力的“西方模式”陷入深重危机的事实后,在乌克兰危机后大国竞争又一次转向中亚地缘板块的历史机遇下,寻找保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性的自我探索。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经历了颜色革命的蒙古国在外交上进行了相应的“变色”,抛弃了以往彻底追随苏联的一边倒政策,采取多支点的外交政策。1994年,蒙古颁布了《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宣布实行不结盟、等距离以及全方位的多支点外交政策,并据此提出了“第三邻国”外交方针。亦即,除把中俄两大地缘邻国作为首要外交对象外,蒙古国还将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欧洲等视为“第三邻国”,并重点与其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 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 “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中国政府,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政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国际政治局势趋向缓和,国内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思想,赋予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崭新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丁原洪 《和平与发展》2009,(5):1-4,64-70
60年来,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经历了形成、充实、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与其他大国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外交政策重点,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外交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未来,我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重托,成功密访了苏联。这次访问,释解了中苏两党间的较多猜疑,争得了苏联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使“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得到了苏联的积极支持,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影响深远的访问。  相似文献   

9.
“双轨政策”,即区别对待外国政府与人民,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政策就是灵活运用“双轨政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冷战中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也有助于我们从东欧的角度出发,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对华贸易是日本对外贸易的支柱。新中国成立后,东西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之下,新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日本则“一边倒”向美国。以“贸易立国”为重要国策的日本,在对华政策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无论首相如何更迭,搁置政治对立、促进经贸交流的“现实主义”都是日本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后冷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仍然坚持“现实主义”立场,安倍新内阁将以怎样的态度处理困境中的中日关系,安倍此次上台的“天命”又是什么,关系着中日关系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战略布局需扬长补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中国对外战略布局可以用“积极进取”一词来表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战略布局的思想经历了“一条线”和“一边倒”、“三个世界划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政策也经历了几次大调整,包括中苏结盟及关系破裂、与亚非拉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等等.  相似文献   

12.
土耳其新中东政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埃尔多安政府执政以来,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新中东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埃尔多安政府一改此前土耳其不介入中东事务的立场,积极改善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充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调解者。同时,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则出现了裂痕。但是,埃尔多安政府的新中东政策并不意味着土耳其外交战略重心的东移,而是对此前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的修正,旨在更有效地维护土耳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关于欧盟外交政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外交政策是欧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由于欧盟的特殊性,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它也是一个研究难题。本文认为,欧盟外交政策不仅包括人们经常所说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还应包括其共同对外贸易、援助以及扩大等政策。欧盟的国际战略地位取决于其对地区和国际的影响力,以及其成员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一致对外。尽管欧盟国家致力于外交协调和趋同,并取得了进展,但将外交和防务权力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机构的想法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这意味着欧盟将继续以不完全或不平衡的“一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但从深层次上看,这是一种三方面选择的结果,即苏联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选择、美国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选择、中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这三种选择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并且对后来的中苏关系、中美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五十年的光辉历程。半个世纪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独立自主,是我国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足点。中国人民十分珍视这个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不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国际条件下,中国政…  相似文献   

16.
冷战前期,泰国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及国内政权巩固的需要,实行对美"一边倒"外交政策。但"尼克松主义"的出台改变了泰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导致泰国外交政策转向以"大国平衡"为核心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战略,主要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但是, 中国并没有放弃资本主义市场,关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大门,而是在美国禁运的夹缝中竭尽 所能地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的重点是尽可能地从资本主 义世界抢购抢运物资。战争爆发后,面对更严厉的禁运,中国政府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采取 重点突破、以民促官、以货易货等策略,发展了与英国、日本、法国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新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批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这部构想是对2000年普京主持制订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的“补充”和“发展”,既体现了梅、普外交战略和政策的连续性,也展现出俄在国力增强和国际形势急剧变化背景下的对外政策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从向西方“一边倒”转为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外交”,东亚在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要成为东亚大国,其政策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驱动和影响:一是基于对国际和地区均势的追求,二是出于本国平衡发展的需要,以及对自身面临威胁的认知.中俄关系是俄罗斯东亚政策的重心,同时它也积极发展与东亚其他行为体的关系.俄罗斯与东亚的关系在过去十多年里稳步提升,但也面临着俄远东地区开发困难重重、融入东亚经济空间进展缓慢、国内意见分歧等诸多挑战.在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在当前因乌克兰危机而使俄与欧美的地缘政治冲突激化的情势下,俄罗斯将会进一步加强其整体外交政策中的东亚维度.  相似文献   

20.
近代历史上的波兰有过三次被他国瓜分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波兰重新在东 欧建国。历史的机遇促使其推行“大波兰战略”, 积极追逐在中东欧的大国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 间的波兰外交政策尽管有明显的转变, 但无论“一边倒”还是“等距离外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 大国心态的影响。然而, 小国的大国心态又成为波兰陷入历史怪圈的因素, 波兰后来还是没有逃脱 被分割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