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将文化与实力相连,是约瑟夫.奈软实力说的一个创造,也给世人以希望,即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如何能在增进本国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他国福祉。但从约瑟夫.奈软实力说两个重要概念——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辨析来看,约瑟夫.奈在文化研究方面显然缺乏足够的学术素养,具体论述也较为肤浅、零碎,关注核心仍然是如何事半功倍地增进美国利益。但是,软实力说之所以产生于特定时代而又能超越时代局限,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关键在于它将文化概念引入思想交流框架,形成一个具有包容性、衍生性、开放性的思想命题,能够促进人们思考,不断放进新的东西,从而将对具体问题的探讨上升为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全球得到广泛回应,不乏对其可测量性、可操作性、生效条件、适用范围的质疑,并存在误读和滥用。软实力理论对国家实力中文化等因素的强调,对中国等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需认识到,奈的软实力理论着眼于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如何维系全球领导权,中国则面临不同的语境与诉求,需接入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本土思考框架,规避可能面对的“话语陷阱”,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路径,尤其是要契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目标。中国学界广泛展开了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对话与建设,与文化领域的各种实践同步展示了中国对软实力理论的本土诠释与超越,也推动了文化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安全体系的重要关注。基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资源与未来发展目标,基于一种面向未来的“务实、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安全观”,推进以文化传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内核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把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为各国制定国际战略 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学者及时追踪并围绕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中国软实力的国 际地位、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等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 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 处于初级阶段, 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相似文献   

4.
倾心吸引而意在追随,这是约瑟夫.奈软实力说的最主要目的。文化中的"吸引"讲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而政治层面的"吸引"则既有特定目标,也有明确的吸引对象。但吸引毕竟不是宣传,不是操纵,而是期望寻找双方的利益结合点,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与追随,因而必然要对国家利益概念有所修正或拓宽。难的是叫人服膺而不是服软,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说,仍然是从全球霸主的眼光来看问题的,奢望通过维护既有秩序而获得合法性与软实力,所以越来越显出工具性倾向。那么,吸引别人自愿追随,是由于精神力量的感召,还是"巧实力"的策略性运用,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将决定美国版文化软实力的生和死。  相似文献   

5.
“软实力”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软实力”(SoftPower)又称“软国力”、“软力量”、“软权力” ,其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 (JosephNye)说它是“一种吸引力 ,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有学者将之戏称为“在全球化时代游荡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一个幽灵”。近年来 ,该论越发受世人关注。一、软实力论提出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美国实力的悖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为何不能单干》(TheParadoxofAmericanPower :WhyTheWorldsOnlySuperpowerCan’tGoItAlong ,2 0 0 2 )一书 ,是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论的代表作。此书 2 0 0 2…  相似文献   

6.
由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通行的概念。软实力所提出的发挥文化资源吸引力来达到国家目标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软实力概念在利诱与吸引如何区分,硬软实力资源如何区分,物质性的流行文化如何产生软实力以及软实力是否存在道德性、规范性等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局限。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的"柔实力"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概括考察了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史。认为虽然软实力是个新出现的国际关系概念,但在中国与东南亚几千年的交往史中,软实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也与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思想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中,软实力外交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手段与外交领域受到重视,而软实力外交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8.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玉刚 《国际观察》2007,(2):36-42,59
本文讨论了软实力建设这个课题与国际关系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这个课题的时代背景,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软实力概念中所包含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的区别,指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其价值意义,特别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而对于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来说,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价值主要有发展、稳定与和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些价值体系化、制度化和进而的可操作化,并对其学理上的构建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软实力是民族文化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反映,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软实力.而如何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则成为摆在中国对外战略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事务领域一个很常见的概念。自从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该词就经常出现在政府的政策文件、学术讨论及流行媒体中。对中国软实力的讨论热情特别引人注目。软实力的概念不仅给中国当前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在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并未削弱文明多样性的现实,软实力作为一个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价值的概念可以成为预防"文明冲突"、增进文明对话的润滑剂。文章概括了中国软实力构成的三大要素:文化推广、对外援助以及"和谐世界"思想,总结了中国软实力战略的得失。作者认为伊斯兰世界迫切需要通过软实力手段塑造积极开放的国际形象,并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描述了伊斯兰国家实施软实力战略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需要我们研究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概念.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不仅指制度力量与文化力量,还包括国际认同、话语实践以及外交艺术.它在国际关系方面实质上体现了国家在国际社会化、制度化与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在外交方面往往与国际主义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主义曾经为20世纪中国的大国成长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今后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仍然是软实力外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除了要塑造并依靠硬实力外,还要构建软实力.中国特色软实力的性质、内涵、特点、功能与西方认定的"软实力"不同,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开展人文外交的主要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既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为世界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为冷战后分析国家实力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中国学界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分析维度,使其在描述中国软实力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中国通过经济外交加强了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力,中拉文化交流则提升了拉美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模式为拉美在"后华盛顿头识"时代重新腾飞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拉美中左翼力量的崛起为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在拉美扩大影响提供了可能。中国在拉美的形象呈上升趋势,中拉多边外交也进一步丰富了双方接触的途径。尽管中拉交往有经贸强、文化弱的不足,但随着中拉双方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中拉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软实力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通过对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软实力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软实力发展的路径三个方面学术观点的回顾与梳理,概述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中国软实力发展研究的已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化研究的相关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概念辨证入手提出一条化解当前学界有关软实力或软权力论争的路径.软实力与软权力源于同一个英文词,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软实力成就为软权力,需要具备一定的转化条件,并要达到一定的判定标准.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核心是要动用各种传播(交通)手段实现既有的软实力,使之权力化.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处于战略防守方的中国而言,越是要向外拓展软实力,就越是要重视挖掘自身的凝聚力。凝聚力与软实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均源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尽管其着力点不同,却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潜力。应当注重从外人的眼光来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对中国是凝聚力的东西,对外人往往就是软实力。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其“衰而又兴”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柔韧的软实力。国家统一与地方文化多元发展的和谐共存,其“和而不同”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亲和的软实力。即使共同经历的灾难,也会不可思议地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因为正是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才会同甘共苦,共同期待未来。但是,从“协和万邦”古老理念到倡导“和谐世界”新国际安全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皆大欢喜的和平红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危险,因为对西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应只是怀柔感化作用的代名词,还应包含和体现敢于力抗强者、主持正义、维护公正等精神内涵与道德形象,当然,这就更需要自身具备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软实力评估可分为量化统计与问卷调查两个路径,中国软实力在量化统计的排名中垫后,但在问卷调查中的表现与美国不相上下.研究发现,量化统计存在选择指标偏向西方标准,忽略反应中国软实力的指标以及所选择数据不能体现人的情感作用等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更为直观,调查发现中国在文化、价值观、制度方面皆具特色,受到不同国家民众的喜爱.然而,目前,中国人因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而缺乏文化自信,这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相对论”对于扭转这一状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研究在中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冷战后中国所面临的新局面和新压力相对应,表面上反应寥寥,却暗含着紧张与忧虑。第二阶段自9·11事件后,中国由于历史强盛时期回忆、亚洲金融危机应对成功,以及对"中国威胁论"的警惕,而引发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新兴趣与广泛探讨。第三阶段则因2007年中共十七大对文化软实力的强调,而使其进入中国主流话语,展现出通俗化与变革性两方面趋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面貌,而且具有重大国际战略意义。改革开放既解放了物质生产力,也解放了精神生产力;既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硬实力,也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了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的硬软实力,而塑造和平和谐的硬软实力则需要永久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