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英 《国际观察》2004,(2):12-18
美国媒体之所以反华是基于以下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认知 ,即对中美不同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认同 ,由于这种认同的偏差 ,导致中美文化和安全上的困境。国家利益不是外生于体系结构 ,而是由体系结构建构的 ,决定国家利益的因素不仅仅指现实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物质权力 ,而且包括由社会建构的观念、国家身份和集体认同。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塑造利益 ,因而观念建构利益 ;观念和身份建构利益的认同 ,社会互动重塑认同 ,进而改变利益。美国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就是观念、身份和认同与利益的共塑与融合的结果。中美关系是具有洛克文化特征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平等对待他者中构筑东亚共同体的认同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东亚共同体遭遇意识形态的阻碍,其中一个深层命题是如何在认识和对待他者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基础。从历史文化的语境分析,东亚传统的"天下秩序"以及"汉字文化圈"提供了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基本范式,它们基于"主奴观念"之上,维系了东亚区域的利益和权力结构。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国家意识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在推动东亚崛起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认同的危机,表现之一是自我建构中的摇摆不定。同时,文化深处的"主奴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依然根深蒂固,导致东亚难以形成较大的认同交集,这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的深层障碍。在平等对待他者中重构自我,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扩大文化认同的交集,既是东亚各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理想模式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亚历山大 温特教授是享誉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大师,他的<国际社会的政治理论>一书成为温和建构的主义代表作.2006年7月-10月,我院2005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张全义赴美访学,期间在俄亥州立大学逗留一月有余,并受<国际观察>的委托有幸拜访了建构主义大师温特教授,并先后对他进行了四次采访.内容涉及恐怖主义、集体认同、国际制度演变,温特从目的论、量子力学的观点对建构主义作了最新说明.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民族的“他者”的变化互联互动。饿罗斯在波兰民族认同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他者”的角色而存在,对后者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就波兰人的民族认同来说,俄罗斯的负面形象发挥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的功能。后冷战时期的波兰完全放弃了关于其身份和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旧有观念,其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剧变后的俄罗斯的民主化转型,深刻影响着后冷战时期波兰的俄罗斯观的转变和波俄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强调国家之间在“认知—实践”上的差异,认为国家的身份认定影响着其利益和行为,而国家的身份则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据此而看,由于在冷战前后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在各自或相互身份的认同上的变迁就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巨大变化。目前,中马关系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且前景广阔,但由于双方在身份及其认同上仍存在着差异,故在发展关系时还有一些变数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际关系领域,国际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是使制度更加体现国际社会的基本政治认同与价值观念,更加促进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文化作为一种共有观念,对于国际制度创新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通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全球集体认同,或在地区层面建构制度创新的共识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文化与权力的结合、文化与利益的结合,并通过国际社会的长期实践,在一定的危机或者偶然因素的促动下,文化就有可能实现制度化,推动国际和地区的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7.
制度转机必然引起财富分配结构的变化,俄罗斯经济转轨是因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从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剧变起步的,首先表现为激烈地改变原有的财富分配结构,但并没有产生财富增长效应,最终导致俄罗斯经济转轨陷入“非效率制度均衡”。普京上台后,加大力度以改变原有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俄经济转轨走出非效率制度均衡,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并不多见,普京时期能否使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一、近年来印尼与马来西亚关系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派在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时,特别强调国家的身份认同,认为一个国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决定着该国家的对外行为。而一个国家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来源于国家的学习(和反思)。此外,国际间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而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国家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份建构问题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含集体、双边和自我身份建构三个层次。这三种身份建构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 ,而是相互影响 ,相互交织的。其中自我身份建构是基础 ,双边身份建构是关键 ,集体身份建构是目标。这三种建构一方面是梯阶式的 ,前一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后一阶建构的开始 ;同时它们又是同步的 ,集体身份建构的阶段性成果也会推进成员的自我和双边身份建构。东亚经济合作的互动实践是身份建构的物质推动力量 ,而身份建构又在观念上指导着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反映了公民对政治客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其要素及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和改变政治安全状态的性质。多向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不但拓展了政治认同生成的空间,而且使政治认同主体构成的多元层化、认同来源的交互渗透、认同序列的复杂多变等特点更为凸显。在西方"认同霸权"思维惯性和政治意图的支配下,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影响并刺激着发展中国家安全治理的需求。这就要求,一要树立治理的大数据思维,推动政治认同建构和整合的理念创新;二要调适治理方式,发挥和强化民众之间正向政治认同的大数据辐射效应;三要增强治理的民众需求导向,促进政治认同机制的分类建设;四要挖掘历史记忆,增进政治认同的经验感知。  相似文献   

11.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朝核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现实主义对朝核问题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从认同和观念的概念出发,可以看到朝美关系实质上处于一种霍布斯文化状态,这决定了朝核问题的困境之所在.本文指出改变美朝之间霍布斯式的文化建构,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朝核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卷首祷词 归敬令人尊敬具六大威德的佛陀 二、开场白 从弘扬佛法的天帝释之孙、太阳神之子在玛炎玛地区都城阿梨玛德那蒲甘即位为王时起,蒲甘与妙香国中国历届皇帝之间,时而友好时而为敌,并非一贯仇视也不是永远友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用政治学理论,以冷战时期的新加坡、印尼和缅甸等国为例,从移民政治认同、移民政治认同的建构入手,探讨移民政治认同对国家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移民的政治认同,如同移民的文化认同一样,如果处理得不好,不能顺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迁,不仅会给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困难,而且也会引起国家之间的紧张,以致国家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15.
沈秋欢 《东南亚》2009,(3):18-22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面对印度和朝鲜发展核力量的努力,美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核政策。美国对印度持友善甚至支持的态度,而对朝鲜采取对抗性政策。本文试从温特的身份建构主义并结合语言行为的角度分析,揭示美国形成不同核政策的原因——美国对两国构建起截然不同的身份。冷战后,美印互动促使美国对印度在冷战时期构建起的非敌非友身份向准盟友方向转化,而美朝的互动强化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就已经构建起的敌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美国主流思想对中国的认知趋于客观和中国对美国战略判断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了由“安全主导型”向“复合相互依赖型”的战略转变。这是中美关系近些年持续好转的结果,也是未来继续前进的基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新自由主义正在逐渐主导奥巴马政府的外交观念,使得中美关系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由于中美之间尚缺乏令双方满意和国际社会认同的合作平台或机制,两国间也不排除出现风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国家认同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家认同的含义“认同”是社会研究领域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就是指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 ,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 ,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这种认同最初虽然起源于物质主义的因素 ,但在后来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中 ,却是逐渐由观念主义的因素建构出来的。认同分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所谓国家认同 ,通俗地说 ,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①。所谓“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主要指的是“我国”区别于…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人自16世纪初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华人参与建设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过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近代华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政治上的认同对象,也因马来亚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认同于祖籍国中国、认同对象复杂和认同于居留国马来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及其结构观 建构主义来源于西方批判社会理论,最早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奥勒夫首次将"建构主义"一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其后,建构主义的另一里程碑式人物亚历山大·温特于1997年、1999年分别发表了<国际政治中的认同和结构变化:国际关系理论中文化和认同的回归>和<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两部力作,尤其是后者被称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界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标志着建构主义视角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已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俄美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彼此在对方对外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美关系既有对称性,也有非对称性。既有一致性,也有非一致性,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双方关系复杂互动,相互建构,具有扑朔迷离、敌友难辨的特点。但双边关系主流是友好的,并愈来愈向正常的双边关系演化。美强俄弱,美进俄退,斗而不破,争而有节将是今后俄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