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从未经过正式划定。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大大增加了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为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印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所谓"边海困局",既应包括"边",也应包括"海"。所谓"边",在近代左宗棠等先辈那里被称为"塞",即陆上疆界。这些年,中国"边"的问题解决得较好,现在主要是中印陆地边界麻烦未解决;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也未完全解决,但麻烦不会太大。今后中国虽然不能排除陆地边界另生麻烦,但总的看来,陆地边界主要是中印边界问题。"海"的问题,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努力解决,结果却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而引发的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更是在国际冷战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当时和以后许多国家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问题现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不少国家之间有边界争议,是世界上唯一面临这么多边界争议的大国。这些边界问题很多是老牌殖民者、侵略者在周边国家制造并遗留下来的问题,怎么对待和处理这些历史边界问题要有一个基本原则和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和印度最终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之前,实际控制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矛盾,中印双方对实控线的位置存在不同认知,难以就澄清和划设实控线的问题达成一致。实控线认知差异也持续引发中印在边境实控线地区发生军事对峙。从中国对解决边界问题的总体战略谋划、中印双边关系以及相互战略安全着眼,有必要在高度务实的基础上探寻管控实控线态势的新路径,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亚太地区领土争端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由于战争和殖民统治后果的影响,使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领土争端问题,其中包括陆地边界、海洋上岛屿归属、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分等等。中国与多数周边国家基本解决了国家边界问题,但还与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端。依据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准则,尊重历史和现实,用政治途径来解决领土争端是唯一理性和文明的选择。中俄国家边界的顺利解决为此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
印度是目前与我国存在领土争议面积最大的周边国家 ,边界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最难解的死结。就其起源看 ,它不仅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而且其中还包含着复杂的地缘因素。独立前英国的南亚次大陆地缘战略及印度独立后的陆上防御战略 ,都在边界纠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从地缘的视角来阐释一下中印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4-2014年十年间,印度外交政策中的实力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趋浓,进取性日益突出。中印国力同步发展壮大,两国关系容量显著扩大,"或敌或友"传统叙事模式已无法概括其性质及内涵。中印关系的全球战略权重显著提升,经贸投资合作在两国关系中扮演压舱石角色,两国在安全领域着力补齐互信"短板",积极合作管控边界争端,累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利变量。未来推进中印关系的着力点应包括:两国高层持续引领;耐心谈判解决边界、涉藏等历史遗留问题;理性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合作推动国际体系改革;拓展共同利益基础,打造"发展同盟";完善机制,构建多支柱、全覆盖的双边合作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的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的"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中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根据其特点,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印边界谈判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曾引发过两国的严重冲突。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建立了相互信任措施,中印边境长期保持了和平与稳定,现已不再是亚洲的一个热点。只要双方能就边界问题作出果断的政治决策,落实互谅互让、相互调整的共识,就能克服困难,较快地达到双赢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中印东段边界真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印边界最大的争议在东段。东段边界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也可以从1938年以前印度官方地图得到证实。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侵略政策的产物,中国从未承认过。该线和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地区历来属于中国。英国并没有在那里行使过管辖权,印度只是在五十年代初才强占了这一地区。印度以所谓分水岭原则强调“麦线”是中印东段的天然边界。这一说法缺乏历史和地理根据。“麦线”是殖民主义者留下的混乱遗产。中印边界争端需要从政治上考虑,通过谈判,采取互谅互让态度来取得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2.
尼印边界问题发端于19世纪初,至今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尼印边界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纳尔沙伊森林、苏斯塔与卡拉帕尼问题。印度实行积极介入、先易后难、加强安保和以发展促安宁的对尼边界政策,是源于全面控制尼泊尔、遏制东北地区分离主义运动、打击国内纳萨尔运动以及防范中国介入南亚事务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5年中,两个邻国的关系一直呈直线上升式发展.目前两国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交往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已经得到彻底和圆满的解决,开放和互信成为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交往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方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印边界的争端发展为1962年发生的那种武装冲突,是非常不幸的。中国和印度自古是友好邻邦,和睦相处。两国摆脱帝国主义枷锁后几年内,友好关系不断发展,1954年,两国总理共同倡议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间存在的边界问题,是英帝国主义以印度为基地,蚕食中国的政策的遗物,印度人民和中国人民对此都不负任何责任。中国一贯诚心诚意地以发展中印友好关系和维护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为重,主张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并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印边界争端涉及历史、地理、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仅限于研究和分析争论中提出的法律论点,特别是印度的论点,以  相似文献   

15.
中印战略对话是中印两国建立互信、保持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并深化这一战略对话将决定性地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自2005年战略对话正式启动以来,涉及内容广泛并趋于不断深入,包括全球化挑战、联合国改革、反核扩散、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经贸合作、地区冲突热点,以及双方高度关切的边界问题和地区安全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中印之间的战略互信目前仍处较低水准,提升战略互信是发展中国关系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中印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可预测性,避免战略误解和误判,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合作,必然对中印战略对话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中印边界争端不断加剧。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世纪末,中印边界争端出现缓和的态势。21世纪初期,中印边界争端仍然时有发生,但都以和平方式得以解决。2013年5月和10月,中国李克强总理和印度曼莫汉·辛格总理实现年内互访并签署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中印解决边界争端的一系列危机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是中印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当代中印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印两国学界在中印边界战争问题上长期分歧重重,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对中印边界战争的几个主要问题,即中国速战速胜的原因、中国单方面无条件撤军的原因、中印边界战争的可避免性,做一番综合性的梳理,无疑将有助于更加客观和多纬度地理解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18.
王宏纬 《东南亚》2013,(2):25-28
2012年10月20日,印度军方在新德里集会纪念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周年。通过印方报刊上的文章,我们可以注意到印度军方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态度出现积极的变化,但战争阴影仍笼罩印度。然而理性的呼声在不断上升,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希望也已显现。  相似文献   

19.
中越边界问题,主要包括陆地边界、北部湾边界和中越南海争端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中越陆地边界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开始最早。自中法会勘中越边界以来,国内学者就已经开始对中越陆地边界进行研究,并有大量研究著述面世。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面对法国(以越南的名义)对中国南海的入侵,国内学者又开始对中法(越)南海争端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前20多年的时间里亦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20.
从地缘角度看,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大国。此外,中国的陆上和海上邻国众多,因而边海问题天然地成为中国不得不认真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属性,中国的边海问题主要是围绕"边"即土地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部分陆上边界问题的解决以及国家利益的扩展,海洋问题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