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外在冲击和本国资源条件的内在激励之下,巴西先后启动了国家乙醇计划和国家柴油计划,开始大规模生产生物能源。生物能源降低了巴西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确保了能源安全,优化了能源结构并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生产生物能源还创造了就业,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巴西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在全球乙醇生产格局中的重要性,巴西开展乙醇外交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巴西生物能源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生物能源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乙醇产业饱受诟病,从业工人劳作环境差,焚烧甘蔗茎叶对大气造成污染;此外,生物乙醇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个问题。目前巴西生物能源生产属于第一代,以甘蔗或油料作物等为原料,而更具前景的以纤维素等为原料的能源生产尚在研发阶段。巴西生物能源的未来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作为一 种可以替代油气的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主要发展的方向。其中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 两个生产生物燃料的大国,两国都力图在世界生物燃料市场上发挥领导作用,而美国更希望建立 一个“乙醇欧佩克”来主导未来的世界能源市场,因此两国为了共同的目标选择合作。但两国在生 物燃料领域的合作是一个复杂博弈的过程,不仅在国际层面受到双方政策的影响,也在国内层面 受到各自社会行为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袁华江 《东南亚》2010,(4):85-89
菲律宾是仅次于巴西的较早开发生物能源的发展中国家,在亚洲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中走在了前列。2006年《菲律宾生物燃料法》作为一部优先法律获得通过,并于次年生效实施。中国与菲律宾同为亚洲东部国家,在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以菲燃料法为参照,对中菲两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政策法律进行对比,可为我国在进一步制订生物能源规划时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4.
印度生物燃料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不景气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受到各国重视。而生物燃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因其具有不同于其它可再生能源的优势而受到各国政府青睐,即便在2008年生物燃料备受争议的情况下,印度仍然通过生物燃料政策,值得反思。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印度生物燃料政策,并指出其对我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亚洲部分——乌拉尔山以东领土的燃料能源综合体是俄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需要从能源生产和出口状况的角度,以及遵循ESG(环境、可持续性、治理)范式,看待和考虑俄罗斯亚洲部分燃料能源综合体的发展,以确保这一广大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俄罗斯东部科学与生产服务发展、机器制造专业化,以及燃料和能源的深加工等问题上的滞后,明显降低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减少碳排放问题的机会。ESG范式是现阶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之一。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调整管理东部巨大能源潜力开发利用的程序与方法。目前中国和亚太地区市场对俄罗斯初级能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不应被视为长期稳定的趋势,并在制定和实施长期结构性决策时完全依赖于此。为了提高俄罗斯亚洲部分燃料能源综合体及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应该考虑和发展基于不同行业和地区相互联系及合作的项目。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盛产棕榈油,因此较早地研发和使用了棕榈油生物燃料,还出口到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而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推动了这一进程.本文考察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制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和世界各国发展生物燃料的背景一样,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的制定也有能源、环境、经济3个方面的诉求,但是相对而言,经济的因素或者说保持棕榈油的价格稳定显得更为重要.马来西亚通过各种政策鼓励生物燃料的发展,生物燃料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隐忧.  相似文献   

7.
美国十分重视中国的能源增长态势,一方面敦促中国尽早成为国际能源体系“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另一方面又采取“预防性策略”应对中国进口能源剧增过程中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事实上,在国际油价、国际油源、全球良治、能源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产业政策等诸多领域,美国对中国存有不满.对此,中国应密切关注美国能源政策动向,提前做好战略预判与防范.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其实质是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它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9.
巴西生命科学产业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浪潮兴起的,它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巴西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巴西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医药和能源三大领域。生命科学对传统农业的渗透主要表现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巴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阿根廷的世界第三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在生物能源领域,巴西主要发展乙醇能源,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乙醇生产国,是世界上唯一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巴西还将生物制药部门视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在整个生命科学产业中,生物医药技术公司占的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与气候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基于“美国优先”的原则对美国的能源与气候政策进行了“全面且大幅度”的调整,其内容包括:振兴传统化石能源与核能行业、加速实现“能源独立”并扩大能源出口、降低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打破美国能源和经济发展的气候规制约束.特朗普政府调整能源与气候政策的主要动因包括三个方面:特朗普及其执政团队在思想理念上怀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并且在利益上与化石能源企业关系紧密;力求促进能源产业工人就业并降低能源使用成本;致力于打造美国的国际“能源优势”.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与气候政策将对国际能源格局和气候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加快成为全球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战略棋手;世界能源市场在中短期内供过于求,能源投资赤字扩大,全球气候治理全面倒退,国际能源与气候政治更为复杂;中美能源贸易合作将取得进展,构成中美经济合作的新支柱,但气候治理合作却会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中美能源安全战略对话与合作"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能源安全战略对话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中美两国的40多名官员和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能源供需前景、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为两国政府间的能源对话献计献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能源供需前景。国际能源署石油工业及市场处处长劳伦斯.伊格尔斯分析了全球能源中期需求状况,认为未来石油需求将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达每天9400万桶,其中经合组织占全球增长量的2/3。由于上游投资增加及生物燃油增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丁隆  马晓美 《西亚非洲》2023,(6):34-57+160
随着全球气候政治环境的变化,海湾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体系中的角色由“牵制者”转向“骑墙者”。在利益基础分析模型和选择性激励视角下,海湾国家气候政策演变是内生因素和外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其承受全球气候行动加速带来的压力、生态脆弱程度高、面临经济转型困境、国内减缓成本降低,以及提升国际形象的需要,海湾国家气候治理势在必行。为此,阿联酋、沙特、巴林和阿曼等国相继宣布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降低化石能源依赖;研发推广碳捕集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结构性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补偿碳排放。海湾国家在气候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能源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这将导致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减少,进而冲击海湾国家的地租型经济和食利契约,对其国际地位和国家治理带来挑战。海湾国家已开始为达到气候治理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付出努力,但因其影响因素纷繁复杂,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全球粮价上涨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短期因素有,全球变暖引起的干旱、暴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油价高企使得大量粮食作物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美元疲软导致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从而提高了粮价,等等.从长期因素看,粮价飙升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各国在农业投入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所累积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农业补贴角度阐述发达国家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并在研究拉美粮食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试图说明拉美国家构筑粮食安全战略的途径.拉美粮食部门所处的劣势是,国内支持不足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发达国家凭借高额补贴向国际市场"倾销"农产品.为扭转上述趋势,拉美国家一方面要在农业补贴由价格补贴向收入支持转变过程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并为小农户构筑安全网,另一方面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前提下争取充足的政策空间和灵活性并在未来的多边谈判中采取集体行动以纠正全球农业生产与贸易之间的系统性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未来全球能源的新亮点--生物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欣 《国际资料信息》2005,(12):9-11,35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包括范围广大的源自植物和动物的可获取能源的物质,诸如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它们有提供能源的很大潜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有能力挖掘出生物质的潜力,通过对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边缘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的加工,不仅能开发出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清洁能源,还能制造出生物塑料、聚乳酸等上千种精细化工产品。据报道,生物质能蕴藏量极…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国际石油危机开启了东盟能源治理机制化进程。历经20余年后,东盟能源治理机制的框架于1999年大致形成。此后,东盟能源治理机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显著变迁:第一阶段是应对全球性高油价的2000年至2008年;第二阶段是以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主要任务的2009年至2015年;第三阶段是东盟共同体建成之后的2016年至今,东盟地区的能源发展开始进入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相融合的阶段。每一阶段的东盟能源发展都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能源治理机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变迁的动因同样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结合国际机制变迁相关理论,本文将上述三阶段东盟能源治理机制变迁的动因分别归结为三点:一是外部冲击:21世纪初期的全球性油价高涨;二是制度环境: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三是认知因素:全球能源发展观念的转变。此外,东盟能源治理机制的变迁也受到了内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的能源问题,亦是导致其能源治理机制变迁的重要助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宏图 《现代国际关系》2022,(2):29-37+64+63
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国际能源低碳转型加速推进。世界传统能源消费渐入瓶颈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能源电气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增强。与此同时,低碳转型进程中部分减排措施出现激进化和政治化倾向,也加剧了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国际能源供需短期失衡,导致许多国家出现能源价格飙升和电力短缺。当前全球能源荒进一步凸显了国际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预示着低碳转型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新型能源安全问题。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也推动着世界能源政治内涵及格局的调整,能源安全理念、战略及国际能源安全框架加速演变。传统能源和新型能源地缘博弈相交织,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酝酿着诸多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燃料能源系统在俄罗斯经济领域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重新审视既定的经济和能源政策中的优先发展方向。目前,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基本框架已经非常明晰,决定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政策物质基础的是中国市场为导向的大型燃料能源项目。《2020年前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将俄能源领域优先发展方向确定为积极发展与中国、日本、韩国和其它东北亚国家互利的能源合作,扩大对这些国家的燃料能源出口。  相似文献   

18.
印度正在开发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能源短缺,印度政府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印度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有生物燃料——麻风树,风能发电和偏远乡村的环保能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对能源安全概念进行“范式转换”,即能源安全不仅要包括能源供需矛盾、能源供需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而且要与环境安全、水安全相结合,形成“广义的能源安全”概念。当前,一系列新因素正在使国际能源格局和能源范式发生重大变化:福岛核电站特大事故严重影响了全球公众对核安全的信心,今后世界各国发展核电会更加谨慎;可再生能源日益发展与普及;气候变暖正在改变能源资源与环境资源相加的自然资源“总格局”;非常规油气资源日益开发、天然气地位上升以及美洲能源供给新轴心崛起;“可燃冰革命”及海洋能源进一步开发。在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安全既面临风险,又面临机遇。今后日本能源安全战略的动向主要是:坚持发展核电,但会更加谨慎稳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增大天然气的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大力开发可燃冰等海洋能源资源。此外,当前日本政府错误的周边外交政策将成为日本能源安全最大的潜在风险,可望长期执政的自民党政权采取的鹰派民族主义政策,终将给日本惹祸,首当其冲的祸害对象就是日本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发展,猛烈冲击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作为实体经济组成部份的能源行业也深受影响:能源需求减少,油价剧降.投资锐减,世界能源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此同时。能源格局和大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拟就这一形势将如何发展.可能带来何种影响.各国应如何应对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