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近年来,巴基斯坦伊斯兰极端势力日益活跃,其恐怖袭击活动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从部落区向境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外扩散,严重威胁巴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并殃及中国在巴人员和机构的安全。"9.11"以来,穆沙拉夫政府派出10万军队进驻部落区打击极端主义势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受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仍不时兴风作浪。  相似文献   

2.
中亚是伊斯兰极端主义非常活跃的地区,目前它已成为宗教反对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伊扎布特为代表的极端势力越来越多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总统和议会选举,积极获取政治权力.极端主义已对地区稳定、国家安全造成了新一轮冲击.  相似文献   

3.
许涛 《亚非纵横》2014,(4):22-31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极端主义思潮兴起,对地区稳定和全球安全造成严重冲击,世界政治资源的配置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首先发生松动和颠覆的就是处于世界各大权力中心之间的边缘地带。极端主义浪潮在中亚地区的出现,就体现了该地区各国内部矛盾与周边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由于美西方坚持冷战思维,使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极端主义的努力中大打折扣,宗教问题等国内问题甚至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如何应对中亚地区泛起的宗教极端主义冲击,是处在同等或接近利益层级的各国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伊斯兰极端主义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事态发展表明,传播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的激进经文学校与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密切关系,不仅成为影响有关国家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也危及地区乃至国际安全。  相似文献   

5.
自“阿拉伯之春”以降,伊斯兰极端主义日益成为全球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极端宗教思想对“一失败,即溃散”的弥散型恐怖主义之影响,但对于弥散型恐怖主义生成根源、传播路径与扩散范围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区分与探讨。基于对伊斯兰文明圈核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在宗教地位、部族影响、民族国家认同与区域权力结构四种因素的区分,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域容易形成向外围单向辐射的跨国弥散型恐怖主义;而在伊斯兰文明边缘区域容易接受来自文明核心区域的影响并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扩张工具与动员手段。半边缘区域因地缘上的过渡性和宗教上的亚文明特征而介于两者之间。“一带一路”倡议途径广大的伊斯兰国家,为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安全,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和半边缘区域应该注重发展同当地部族关系,而在边缘区则需要强化政府间官方合作。  相似文献   

6.
三个"极端主义"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标准,这三个"极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不少地区冲突或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挑起塔吉克斯坦内战,制造绑架、暗杀、爆炸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破坏中亚国家社会秩序和威胁地区安全,影响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美国与俄罗斯在反恐怖斗争中的合作,消除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推翻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塔利班,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大对中亚国家经援力度,这都有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7.
纵观巴勒斯坦问题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在阿以冲突还是巴以谈判过程中,犹太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激进势力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在相似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狂热理念驱使下,通过相似的极端手段激化阿以矛盾,阻挠阿以和平进程。犹太极端主义分子打着“上帝的旗号”,通过对犹太教教义作极端、片面、歪曲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2015年大国博弈加剧,传统安全形势益趋严峻。大国和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主要集中在欧亚两大陆及其接合部中东地区,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甚至破坏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大规模军事部署和军事演习是冷战结束20多年来最频繁、规模最大的一年。核军备竞赛重启,呈加剧趋势;军费持续增加,出现新的常规武器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向网络武器、太空武器、超高音速飞行器、定向能武器以及无人机和机器人武器化等方向发展。国际恐怖空前猖獗,呈五大新特点。恐怖主义向全球扩散;恐怖分子本土化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新常态";使用无人机和生化武器等现代化武器;"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与本地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极右势力相勾结,合谋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利用网络传播极端主义思想、组织指挥恐怖活动和招兵买马。传统安全威胁与恐怖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解放党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伊斯兰解放党逐渐成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新代表。该党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成员数量多,组织严密,思想激进。伊斯兰解放党给中亚安全带来挑战,有“社会化”、“政治化”和“暴力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应客观看待这一宗教极端组织对中亚安全的影响,该党不会成为破坏中亚稳定的主要力量。伊斯兰解放党问题是中亚地缘政治变化的因素之一,它与中亚国家调整“亲俄疏美”的外交政策有关,同时也给进一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发展进入活跃期,突出表现为伊斯兰极端思想的传播加强.从总体上看,在中亚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并非首要安全问题,但却正在成为重大威胁之一.它的产生、发展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涉及地区内外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等方面.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主要源自瓦哈比极端思想,是国别、地区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中亚国家经过多年治理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使伊斯兰极端主义处于总体可控之中,目前亟待深层管理,尤其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与宗教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12.
教派冲突问题在巴基斯坦建国后因政治化等因素诱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本世纪初以后,穆沙拉夫执政时期曾采取强有力的军事安全政策,使国内安全形势一度得到缓解,但教派冲突问题仍难以根除。2011年以来,巴基斯坦出现新一轮教派冲突,一是巴国内部分政治集团或组织利用宗教认同作为政治动员资源,引起更加严重的教派主义政治化趋势;二是巴政府在宗教教育体系和打击极端主义组织方面存在治理缺失和监管缺位;三是新时期全球宗教极端主义思潮与势力的扩散加剧了巴国教派冲突风险;四是德奥班迪学派和瓦哈比主义在反什叶派宣传方面煽动教派对立。巴基斯坦亟须通过多路径去廓清和批驳激进主义势力在反什叶派思想和教派主义话语方面的思想错误和话语误导,积极引导主流舆论发扬宗教宽容理念,严厉打击煽动教派仇恨的社会组织或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国"在战场上的一系列失利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摩苏尔的陷落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极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彻底终结。无论是"伊斯兰国"的残存势力、还是"基地"组织等老牌极端组织、抑或是目前尚不为人知的潜在极端分子,都在等待新的时机。其存在将对中东地区的社会秩序、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稳定以及大国间关系构成严重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引爆新的动荡和冲突,以致极端主义势力向其他地区蔓延。因此,国际社会应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在打击中东极端主义势力的同时,帮助中东国家完成国内重建或转型,构建一个各文明和谐相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巴基斯坦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月12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巴将维护伊斯兰教义,坚决打击国内宗教极端势力,清除恐怖活动。本文试图对巴基斯坦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巴主要宗教派别和组织、巴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和发展原因以及巴政府整治宗教极端势力的措施和前景等问题进行一次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主要邻区,对中国西北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日趋重要。冷战后,中亚地区由于民族、宗教和大国博弈等原因,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各种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出现。对中国而言,如何充分演绎好中亚各国可靠战略伙伴的角色,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因素的挑战,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地区稳定与发展应尽的历史职责,也是为赢得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东突”伊斯兰主义势力打着“伊斯兰宗教”的旗帜,活跃于中国西部边疆地区。这股宗教极端主义势力能够从最初的雏形到今日的所谓“实力壮大”,无疑是由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多种因素所致。但是,偏执的宗教激情,以及宗教信仰的蜕变和异化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各国独立以来,整个地区因面临各种"新挑战",如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和武器非法交易以及非法移民等问题.从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状况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看,中亚地区所处安全环境非常脆弱且极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亚国家在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运动合流的情况下,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国内反恐政策,同时也加入到了地区和全球性反恐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钮松 《南亚研究季刊》2020,(1):11-19,I0002
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发展与地区冲突、国家建构、民族分离主义密切联系,具有跨国性、联动性等典型特征。南亚有关国家围绕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地区合作的加强、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采取不同策略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展开了去极端化实践,相较于其他国家,巴基斯坦的去极端化工作较为成型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是南亚国家去极端化实践典型案例。巴基斯坦通过反恐立法、宗教学校教育改革、对极端分子改造、反洗钱合作及与南盟和中国的去极端化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促进该国的去极端化发展。巴基斯坦的去极端化实践对于其他南亚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车臣伊斯兰极端势力迅速膨胀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到车臣后与民俗和传统相结合,呈现出某些本土化特征,但在早期传播及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未显现出极端主义倾向。20世纪80年代,伊斯兰极端势力在车臣迅速膨胀,始终严重地威胁俄罗斯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究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危机、境外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和支持、俄(苏)政策上的失误等。探究伊斯兰极端势力在车臣的形成和根源,将使人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