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一”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丁一点,一丝一毫……。“一”虽小,小中见大;“-”虽大,大中有小。牵一发而动全身,观一斑而见全豹。所以,对于“-”,要“谨思之,慎取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代的张伯付,为官清廉。在他写的《禁示馈送檄》中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连用的八个“-”,尽是些许小事。然而却于细微中见精神;张伯竹惜民爱…  相似文献   

2.
“一”字解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  相似文献   

3.
《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段中,对于“三生万物”的“三”究是什么,一直没有确解。我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两个“三”字,都是“气”字之误,即应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气,气生万物。”本文拟就此加以论证。 1、首先,“气”字被误为“三”字,属字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应邀与一些商界人士"品茗问道",活动主办方让作一篇有关"茶道与商道"的"命题作文"。我想就"茶道·商道·人道"这个题目与大家作些交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继承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假如只允许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一价值观,这个字就应当是"道"。老子留下的著作多已遗失,流传下来相对完整的就数《道德经》,当然流传至今的还不一定是它的全部内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  相似文献   

5.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6.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同一个事物时,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那末,就会得出关于该事物的不同结论。对此,古代的人们就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了。 战国时期的庄周在《秋水》篇里说,对同一事物,观察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相似文献   

8.
庄子以"道生万物"为逻辑起点,将"物"定义为由"道"而生的万物,万物之于"道"均为统一的"存在"或曰"有",故万物等齐,无所谓贵贱。物之贵贱不过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凭借其自主能动性垄断评判资格,并依据一定衡量标准对分以高下的对立概念附着其身的万物做出的主观判断。而在庄子看来,这种贵贱之判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庄子之"物无贵贱"思想使平等关系在"物"的最大范围内得以确立,破除人类中心格局之余,为个人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提供了一种相对主义视角;但相对主义的认识方式却使其陷入了怀疑主义,并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吴敏 《前进》2014,(11):60-60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用典: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典出《禁止馈送檄》。檄文的意思是:受贿一丝布,一粒粮食,关系到我的声誉品德;受贿一厘金,一毫银,都是搜刮民众的血汗。纵容一分,人民得到的赏赐却少不止一分;贪得一文,我的人格便一文不值,谁说行贿馈送是所谓平常小事,实际上它破坏了廉洁的美德;  相似文献   

10.
"性"无善恶可言,其哲学根源是"天人之分"。"性恶"非指人性之恶,其哲学根源是万物相异:万物相异生"蔽","蔽"生"陋","陋"生"性恶"。"性"属本体论范畴,"性恶"属伦理学范畴,两者相杂则人性有善恶之分,两者相区别则人性无善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文化强调一,又强调多。为什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郭沫若的诗里面,有一句话有人说最早出自《华严经》,就是"一的一切,一切的一。"并非说我自己说话只是一,我同时看到了多,我代表的是多。我的一,代表的是一的一切,当我说一切的时候,又统一成为一。原以为这是中国文化当中十分绝的地方,一是一,切就是各种部分,又是一,又是一切。后来我知道,人类有这个观念。2016年9月,我在  相似文献   

12.
《清朝野史大观·清人轶事》记载:康熙时,张清恪因政绩擢升为督抚,门生故旧闻讯后,纷纷携礼致贺,张清恪却坚决不收,为了杜绝马屁精的缠扰,他特地写了《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其文曰: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中"鲲",包含有小(鱼卵)和大(鲸鲧)的双重含义,这对矛盾的含义在庄子思想的观照下,具有代表了阴阳的生命力,并在鲲意象中如阴阳两极一般互相涵化、包蕴一体,以无形之小(阴)和无形之大(阳),总括宇宙、周流不息,从而使鲲成为道和万物之原的象征.同时<庄子>以"鲲"发端,以这一意象对道的完美阐释内涵,消解了整部<庄子>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庄子语言观下的终极反讽.  相似文献   

14.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 年 是 祖 国 的 未 来 ,青 年 是 民 族 的 希 望 。 党 的 三 代 领 导 核 心 毛 泽 东 、邓 小 平 和 江 泽 民 均 十 分 重 视 青年 ,特 别关 注青 年 问题 。他 们从 马 克思 主义 的 基本 立场 、观 点出 发 ,结 合中 国的 国 情,在 社 会主 义革 命 、建 设,特 别是 在改 革 开放 的伟 大 实践 中,形成 了具 有 中国 特色 的 马克 思主 义 青年 价值 观 、青年 素 质观 和青 年 人生 观。  相似文献   

16.
五行的多元发展观徐唐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有个深化过程,而且由于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受到当时物质媒体的限制,认识的程度又是参差不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算术级数的增加,是《老子》的发展观。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5)
正其实"老娘"指的是我女儿,她驾到了,我只有乖乖听她的。从怀她开始,我就觉得她是独立的个体,她想要做什么,我就尽量成全她,我是她的一个手下。从少女偶像到成为人妻、人母,曾抱持不婚不生主义的大S,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孩子。她和老公从一见钟情到第四次见面就决定携手一生;而婚后为了怀孕,她更破戒开荤,舍弃了女明星对身材的坚持。"如果生的是男孩,我要送他去北京接受军事化教育!"大S发出豪语。但是玥儿出生后,她却秉持着"淡定"的育儿哲学,只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一分一秒也不愿意离  相似文献   

18.
偶读清代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颇多感慨,且摘抄如下: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才,此物何来?……”据史载,有“天下第一清官”(康熙皇帝语)之称的张伯行,政绩  相似文献   

19.
倪春元 《群众》2011,(12):85-85
有关清廉的警训古已有之。宋代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他指的是为官之要。清代张们行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墩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算的是为民之德。而曾了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视之为洁身之宝。  相似文献   

20.
“現在孩子學習的負擔太重了!”我不時聽到一些家長與老師這樣說。目前許多學校的實際情况的確如此。這主要指中小學生面臨繁多的作業和考試。從入小學一年級到進入大學,一個中國學生要經历多次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畢業考試,還有三次猶如生死搏鬥的升學考試,誰的分數高,誰就能升入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怎樣才能得高分呢?學生唯有背整本的教科書,做上千道練習題。小學生也不能幸免,每天上六節課,還要做上幾個小時的作業。本該歡樂遊戲的童年,却揹上了沉重的負擔。有的小學生厭惡上學,便逃學在街上遊蕩。如何减輕小學生的負擔,使他們由厭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