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0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实行的经济刺激政策、国际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国内农业生产歉收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南亚国家发生严重通货膨胀。这不仅影响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也影响南亚国家社会政治稳定。为此,南亚国家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目前,南亚国家正面临着通货膨胀严重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国际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国农业生产款收等国外因素的影响,印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这不仅影响印度经济发展,也影响印度社会政治稳定。为此,印度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经济发展。印度正面临着通货膨胀严重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3.
2012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大多数国际机构不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甚至认为印度可能成为最早掉下的一块金转。本文认为,与本世纪前十年相比印度经济增长率确实降低了,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印度经济增长率并不低;印度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高速增长势头,但从长期来看印度仍具有恢复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力。因此,说印度已经成为最早掉下的一块金砖,还为时尚早,但以为印度经济很快就能恢复高速增长势头,也并不切合印度实际。  相似文献   

4.
1997年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在南亚也有明显的反映。美国和俄国都加强了同印度、巴基斯坦的关系,并以印度为重点。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俄关系的发展,中美俄印四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朝均衡的方向发展。这对维护南亚的和平与稳定十分有利。印巴恢复政治对话,使印巴关系趋向缓和。印同其他邻国关系也继续改善。南亚区域合作进程加快。但南亚各国在国内普遍受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困扰,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蓝建学 《亚非纵横》2010,(2):7-11,21
南亚各国经历了各种政治变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地区合作意识在上升。但阿巴安全局势持续恶化,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印巴关系仍未摆脱猜疑和对立的局面。未来几年,安全阴霾仍将笼罩南亚地区,南亚各国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等方面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虽然在中东欧登陆较晚,冲击却很大,已造成这些国家金融体系陷入困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工业生产下滑、对外贸易缩减、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上升,并引发了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如政府威信下降甚至垮台、民粹主义势力抬头等。金融危机在中东欧国家的蔓延,既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有关,也与中东欧国家本身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政府能力的脆弱相连。中东欧各国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危机应对举措,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国际援助也不足以使中东欧国家摆脱危机。  相似文献   

7.
去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海湾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其中第三世界低收入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的经济更是首当其冲,估计每年因此而蒙受的经济损失分别高达40亿、20亿、14亿和2亿美元。一、去年各国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8.
6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1960年—1970年东盟五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4%,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970—198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比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80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下跌和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冲击,东盟五国的经济有所下降。1981—1986年,东盟五国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为:1981年6.9%,1982年4.5%,1983年4.8%,1984年4.1%,1985年2.75%,1986年3%左右,1987年4.5%。尽管下降,但仍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南亚外交与克什米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困扰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随着印巴两国矛盾尖锐以及双方均已实际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问题从根本上威胁到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调整的中国南亚政策的重要体现,始终反映了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两国的战略关系变化,同时也与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相关。近年来的印巴和平进程、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美国等其他大国对南亚战略影响的加深,均对中国南亚政策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打击。不论是欧洲地区此起彼伏的债务危机,还是美国经济的萎靡不振,全球经济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然而,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少,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本文从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三个角度探究国际金融危机后东盟10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权威在韩国摆脱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把韩国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并恢复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政府干预被削弱以及市场作用得以发挥的结果。其实,“政府权威”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韩国战后以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而且还能解释韩国从金融危机中捷步脱身出来并迅速恢复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俞文岚 《东南亚》2011,(1):8-16
2010年,南亚各国似乎可以开始从政治动荡走向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然而各国普遍继续存在的党派纷争,仍为地区未来的安定发展蒙上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南亚各国新政府仍然把发展经济,注重民生作为工作中心,各国普遍走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开始了经济的恢复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形势在不断地走向缓和 ,但并不平静 ,迭起波澜。朝、韩经济在走向好转。朝、韩都在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韩国金大中政府已完成了四大国首脑外交 ,朝鲜在积极改善同四大国的关系。韩、韩之间也在稳步改善政治关系 ,发展经济关系。但朝、韩之间的对峙、敌视情绪仍然存在 ,不时出现各种争执、摩擦。朝鲜形势仍处于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的状态 ,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Sovereign debt problems exist not only in European countries.Most advanced countries are troubled with a debt burden.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 crisis in Europe-high g...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早已转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东盟四国的银行业正处在改革与调整时期,其银行业发展轨迹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东盟四国银行业系统的基本面良好,甚至在危机期间还逆势而行,主要得益于东盟四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此次金融危机东盟四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长,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如何保证粮食供应安全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东南亚各国纷纷实施粮食新政,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促进中国与东盟强化在粮食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并使得双边贸易面临贸易额增长趋缓、主要商品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等诸多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中马双方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为双方贸易发展提供了诸多新的机遇,并取得了预期的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海洋开发大势下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激烈争夺海洋成为各国扩大其生存空间的必然趋势和基本发展战略。1982年4月,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加快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步伐。目前,东南亚国家对海洋权益的要求集中在海洋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上,并把其勘探开发行动从自己国家的近海向外延伸,程度不同地侵夺本应属于中国的南海主权。我国也应树立海洋国土危机意识,审时度势,掌握主动,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与别国进行海洋合作的研究与行动实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韩国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当前三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仍留有“雁行模式”的痕迹,制造业在三国均占有主导地位,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三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产业互补性仍然较强。而另一方面,韩国与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日本形成了竞争,韩国在少数劳动密集型行业同中国也存在竞争,三国产业在原先以互补性为主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竞争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e massive debt of the EU member countries,the short sales of Wall Street,and intensifying media hype have resulted in the continued spread of the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a crisis that in fac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