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外围”格局,苏联则主导建立经互会,全球经济形成两个“平行体系”,经济全球化进入“两个平行市场”阶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角力,最终以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经互会解散,苏联经济崩溃、政治分裂和国家解体收场,平行体系合二为一,全球经济回归美国主导的西方国际市场。百年大变局下,美国视中国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进行经济围堵,拉拢盟友组建“排华”经贸小圈子,企图将中国排斥出现行经济体系、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而国际经济体系从分到合后再现分的苗头,滑向“平行市场”的风险增加。中国应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以开放破围堵、以开放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
2017年以来,美国及其盟友相继推出了“印太战略”,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显著加剧。由于美国拓展了对华竞争的领域、增加了竞争强度,中国面临的军事安全威胁、集团政治压力和产业脱钩风险都有所增加。因此,稳定和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助于中国缓解“印太战略”的压力。在美国强化战略竞争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安全缓冲地带、经贸桥梁和多边主义旗帜。与此同时,“印太战略”的出台也增加了东南亚国家对中美关系由竞合走向对抗的担忧,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希望中美在安全上各自自我约束、支持东盟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并遵守地区规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对待彼此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反映出应对“印太战略”的压力,由此所作的政策调整对彼此的合作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即双方在政治和安全互动中不仅需要顾及彼此的关切,加强对对方的再保证,还要通过共同推动建立地区经济合作框架,来抵御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邢瑞利 《东南亚研究》2023,(1):42-61+155-156
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后引发东盟高度关注,但东盟各国的反应却存在明显差异。经济预期和威胁认知是影响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认知差异的两个重要变量。经济预期直接塑造了国家的经济决策偏好,威胁认知则会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行为的倾向,两者共同决定了东盟国家加入或拒绝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背后的行为逻辑。具体而言,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对“印太经济框架”持积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均比较强烈,因而坚定加入该框架;印尼、泰国都谨慎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但前者持比较消极的经济预期、对华威胁认知趋强且在一定限度内,而后者则持比较积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较弱;柬埔寨对“印太经济框架”持消极的经济预期且对华威胁认知很弱,因而拒绝加入该框架。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差异化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有必要对东盟各国的态度立场加以辨别,诉诸精细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时下克林顿先生正忙着制订他的未来政府的内外政策,以便在他入主白宫之前能拿出一套“不落旧窠”的政策框架。恢复国内经济自然是克林顿政府的首务、急务。这既是他战胜布什的“杀手锏”,也是他信誓旦旦向选民许下的诺言。不管目前美国的经济列车如何艰难行  相似文献   

5.
张帆 《美国研究》2022,(5):25-48+5-6
乌克兰危机期间,拜登政府不断向国内外公众及时地、大规模地披露经过解密的国家情报。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美国私营部门,以及美国盟友或伙伴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是此次公开披露情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拜登政府将“全政府—全社会”组织原则应用于公开披露情报,注重各色披露平台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以拜登政府为关键节点的公开披露平台网络。从披露的内容上看,此次公开披露情报不仅涉及俄罗斯军事能力(包括陈兵俄乌边境的人数、装备及其动态),且涉及军力部署背后的战略动机(包括俄罗斯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前景、时间和理由)。拜登政府在此次乌克兰危机期间的公开披露情报有其深刻的战略逻辑,最终服务于美国的对俄混合战争。美国对俄混合战争倚重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为使这两种手段产生最佳效果,需利用信息战为强化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制造舆论氛围,但俄罗斯在舆论宣传领域的相对优势制约美国信息战的舆论影响。拜登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中实施以“预先驳斥”为导向的对俄信息战,并借助公开披露情报,以国家情报的权威性和及时性助推“预先驳斥”,以国家情报作为“预先驳斥”信息战的关键主题和内容的素材,并凭借协调、合作的披露平台网络,扩大、提升关键主题和内容的...  相似文献   

6.
加强同突厥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是哈萨克斯坦当前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独立之初,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面对政治上的孤立和经济上的混乱,借助土耳其的支持和帮助,在探索哈萨克斯坦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中提出“突厥语国家一体化”构想。该构想本质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为独立自主的哈萨克斯坦寻求发展的新路径,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底色。继任总统托卡耶夫进一步推动这一构想的实践,该构想目前已广泛扩展到突厥语国家间的文化与经济合作、互联互通和对全球问题的关注等领域。哈萨克斯坦也在逐渐增强对“突厥语国家一体化”组织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聚焦哈萨克斯坦与土耳其关系,哈萨克斯坦作为独立的行为体,主动以“突厥语国家一体化”话语体系与土耳其形塑了高敏感性、高脆弱性的相互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科伦坡计划”是英国打着所谓抵御共产主义以及提高东南亚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招牌而创立的。而实际上是企图保持和巩固战前英国对东南亚各国的殖民地统治的地位。它的原先打算是:执行科伦坡计划的领导机构全由英联邦各国的代表组成,“计划”的费用也由英国来支付。但是,给軍备竞赛弄得精疲力竭的英国,负担不起这笔开支,不得不在1951年请求美国来参加科伦坡计划,企图靠美国的支援来达到它的目的。但是美国插手之后,却利用它来竭力排挤英国,扩张它在东南亚各国的势力,同英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目前,美国已成为对科伦坡计划国家的最大的投资国,这个计划的中心随之转移到了华盛顿。1958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科伦坡计划组织会议中,美国已更进一步夺取这个组织的领导权,并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困难把它作为加强控制和掠夺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工具,同时还想达到它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竭力挑拨参加科伦坡计划的亚洲国家同中苏两国的关系。日本在科伦坡计划中也有着很大的野心。它依靠美国的支持,并利用美英的矛盾从中渔利。而实际上,参加科伦坡计划的东南亚国家得到的援助却少得可怜。它们所得到的是美、英、日资本的大量侵入,压低这些国家出口的原料的价格,使这些国家输入增加,出口减少,外汇短缺,赤字激增,从1957年开始,生产显著地下降,使些国家陷于严重的困难中。本文作者系科伦坡计划局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在文中极力为科伦坡计划粉饰,强调外国“援助”对东南亚国家的作用,鼓吹这些国家接受“援助”。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可透过一些数字,看出东南亚各国在科伦坡计划的控制和掠夺下经济困难的情况,以及美、英、日以“援助”为名,对这些国家实行经济扩张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也可看到美国已经成为这些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控制者,八年来西方国家对科伦坡计划的亚洲国家的投资,美国已佔80%以上。这篇译文,编者作了若干删節。  相似文献   

8.
2023年美国拜登政府加快了“印太经济框架”谈判,亚太地区经济秩序发展方向之争趋向激烈。随着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亚太地区经济关系的战略意蕴日益复杂,大国如何利用经济合作影响战略关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贸易协定的战略效应不仅包括其对合作者之间的“战略稳定效应”,还包括对非参与者的“战略外部性”,它们受到经济合作深度的调节,构成了“功能化”和“安全化”两个基本路径。近十年来,中国支持东盟引领地区经济合作,贸易协定的“战略稳定效应”推动着经济合作的功能化演进,美国则基于地缘利益考虑而利用贸易协定的“战略外部性”,刺激地区经济合作不断趋向安全化,亚太地区形成了“功能化”与“安全化”并行的双向演进格局。  相似文献   

9.
翟迈云  李庆四 《美国研究》2023,(3):91-114+7
美国正深陷一场“冷内战”之中,极化与统一国家故事的衰败同步发生,围绕“谁是美国人”,美国正在呼唤一种新的国家故事。在人口结构持续变化,社会经济不平等难以扭转,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出现重大分歧的背景下,两党聚焦种族议题,在国家叙事上全面差异化,更趋极端化,以对历史叙事的争夺为核心,将选举、执法、教育等多个议题广泛勾连。2022年中期选举中两党不断调整自身叙事策略,共和党将矛头对准“批判种族理论”,动员独立选民中的家长选民;民主党则延续“反白人至上”叙事,借堕胎议题转移选民焦点。由于“美国梦”故事的失效与“盎格鲁-撒克逊”故事的弱化,今后两党围绕国家故事的争斗仍将长期延续。其带来的结果是对内群体间敌意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显著增加,经济阶级矛盾被政治话语遮蔽;对外将分散美国用于国际事务的力量,美国模式吸引力下降,美国更难借白人文明拉拢组建“盎格鲁-撒克逊联盟”。  相似文献   

10.
试论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开始酝酿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调整。20世纪90年代是调整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完成了对冷战后美国安全环境的评估,确定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方向。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国内以及国际政治的变化,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逐渐形成。在以“先发制人”战略为核心的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中,打击“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和防止崛起大国挑战美国霸权两个目标被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先发制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因此美国总是将中国放在其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国际战略格局全局和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全局来观察和分析,并据此制定对华政策和确定美中关系走向。中美之间的互动也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制定对苏遏制的国家安全战略,特别是根据中苏关系状态来确定美国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冷战后,美国根据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反恐的国家安全战略,对华交替采用“接触”与“制约”政策。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反恐取得一定进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在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威胁”到其全球主导地位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从“大国战略竞争”国家安全战略出发,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存在三大内在矛盾,中美关系正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帝国主义正在不断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干涉和侵略。以散布虛构“共产主义侵略”的謊言到处扩展軍事基地,唆使它們反对爱好和平国家,同时假借帮助东南亚国家开发經济为幌子,以貿易、“援助”和投資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控制,使这些国家更加屈从于它的奴役和掠夺。为了欺騙这些国家的人民,美国政府大方开动宣傅机器,竭力为美国的侵略政策粉飾。1960年8月4日,香港“远东經济评論”发表的“美国在亚洲的賭注”特輯,系在美国国务院的直接贊助下编写成的。尽管这些文章尽力为赤裸裸的美国侵略政策擦粉涂脂,宣扬美国“帮助”东亚与南亚国家“开发”經济的成就,可是,文章也无法掩飾美“援”一直不得人心,美国的威望不断下降,东亚与南亚各国人民愈来愈憎恨美国佬。由于这个特輯大量发表了战后美国对东亚与南亚国家貿易、“援助”和投資的材料,也透露了美国对这些国家的侵略活动情况,所以我們把这个特輯有关东南亚部份的资料整理翻譯出来,以供研究这些問題的讀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23,(1):9-34+5
当前美国反种族主义斗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知识左翼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的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这一运动主要以“批判性种族理论”和“1619项目”为理论框架,以在公立学校和联邦政府机构开展相关教学和举办多元、公平、包容的培训为主要形式,通过揭示美国种族主义长期存在的历史、制度和思想观念上的深层原因,鼓励民众加入反种族主义斗争。在推动“反种族主义”相关理论和观念传播的同时,该运动也引发了“白人至上”论者与少数族群和民权团体之间、种族自由主义与种族保守主义之间、两党之间以及知识界围绕美国是否存在制度性种族主义,是否应在公立学校开设“1619工程”和“批判性种族理论”课程而展开的涉及政治、立法、司法和学术的激烈争议。知识左翼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是对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种族问题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也是对近十多年来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兴起的白人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种回击。在本质上,它反映了在美国种族和族裔、人口和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美国人所面临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的危机;同时也说明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正在成为美国种族斗争的又一个战场。  相似文献   

14.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2,(6):42-43
1.一“支”空文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将继续向基辅方面提供支持,但不会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对俄实施军事行动。这不禁令人想起英剧《是,大臣》的台词“我们给他们一切支持,除了帮助”。2.家有“夹”规美国自由式滑雪U型池运动员阿伦·布隆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美国他看到了各种关于北京冬奥会的不负责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北非国家和少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遭遇了政局动荡、欧债危机冲击以及自然灾害的肆虐。面对这些负面因素,非洲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坚定执行“联合自强、自主发展”的战略,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南南合作也得到加强。在非洲国家的努力下,非洲大陆经济在动荡中前进,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车轲 《德国研究》2023,(1):4-31+149
在德美同盟中,德国并非完全追随美国,其对外政策呈现出在“战略协调”与“外交对抗”之间动态变化的特点。根据本体安全理论,德国动态调整对美同盟政策的动力机制源自于德国维护其“文明国家”“西方国家”和“正常大国”复合型外交身份稳定性的需要。德国在“战略协调”和“外交对抗”之间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美国外交政策对德国复合外交身份稳定性的冲击程度。当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严重威胁到德国外交身份的稳定性时,本体安全机制会推动德国调整其对外身份的叙事结构,指导德国采用外交对抗或战略平衡的方式应对由此导致的身份危机。不过,德国的对美政策调整被限定在外交身份框架的范围之内,因而两国间的分歧不会造成德美同盟关系的根本性破裂。  相似文献   

17.
应琛 《新民周刊》2024,(4):26-29
<正>曾经,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现在,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扎实推动,大江南北,一座座滑雪场、滑冰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冰雪运动已向真正的“全民运动”迈进。这段时间,除了勇闯哈尔滨的南方“小土豆”外,朋友圈还被滑雪的南方人刷屏。“你看,就算是工作日上午九点,南方的雪场也可以是这样的。”上海白领赵蕊(化名)向《新民周刊》展示了一张朋友圈的照片。好家伙,真有点“人人争当谷爱凌”的架势。  相似文献   

18.
金姬 《新民周刊》2017,(5):F0003-F0003
上一周,我的朋友圈被达沃斯的各种消息刷屏这是因为,一方面,这次中国派出有史以来最大代表团,另一方面,达沃斯愈来愈重视中国的参与据悉,往年的达沃斯论坛因与中国春节撞车,中国高层曾因春节“缺席”达沃斯。  相似文献   

19.
一、从经济的高速增长到急剧下降 1984年美国增加了进口,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因此而大受其益。一些观察家认为,美国增大进口致使新兴工业国和西欧国家变成了美国经济升降的“俘虏”。然而,这些国家又无他路可走,因为,很难找到象美国这样的大市场。  相似文献   

20.
美国气候政策制定,并非完全以市场为基础,而是在市场环境主义这一框架之下,隐藏着一个发展型网络国家的干预机制,主要体现为产业与创新政策、次国家管理、规则性调控三个方面。美国表面上看似没有气候政策,新自由主义被视为塑造美国气候政策的支配力量,实质上,美国"隐性"发展型国家模式下的气候政策集中于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着力点在于获得创新和竞争优势,确保经济主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