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2,(11):44-45
论宪法的选择适用张千帆在2012年第5期《中外法学》撰文《论宪法的选择适用》认为,作为一部可实施的基本法,宪法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只有某些宪法条款才能获得直接适用。宪法适用的基本前提是宪法是可以和应该适用的"法",我国现行宪法总纲中的部分条款,第二章中的部分条款,以及第三章的全部条款均可直接适用,由此形成的宪法适用结构对中国现实生活具备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个结构经过历次修宪,已经和世界宪政文明基本"接轨"。无论是公民权利保障还是以人大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安排,都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依宪治国的规律,而宪政国家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启示。可见,在厘清宪法文本的适用结构之后,中国宪法是完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一宪法新内容有望成为具有司法可诉性的宪法条款.据报道,去年索赔1.6亿元的"民告官第一案"最近又起波澜,因不服广东高院于去年作出的终审判决,原告陈锦洪依据刚通过的新宪法中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内容申请再审.  相似文献   

3.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4.
警察使用武力是一项重大而特殊的国家公共权力,影响公民生命权等基本权利,理应受到宪法的规制,但警察使用武力的宪法规制问题却被普遍忽视,极少得到关注和研究。警察使用武力的宪法规制是警察使用武力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具有制约警察武力使用权和保障公民生命权的双重作用。警察使用武力的核心内容应当作为宪法保留事项,由宪法加以规制。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宪法对于执法人员使用武力作出了直接、明确的规定,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宪法规制警察使用武力的理想模式是:宪法在确认公民生命权并规定保障生命权的同时,将警察使用武力作为保障公民生命权的一项例外情形,并且明确设定使用武力的原则和情形。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宪法内容划分上看,即按三权分立规则来安排各章节和条目的.第一条款规定了宪法的立法权内容,第二条款则是对美国行政权的规定,第三条则是对美国司法权的规定.1791年,也就是在美国宪法正式生效后的两年,美国宪法则进行了九条修正案修订.而每条修正案均出于对公民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有"小宪法"之称,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审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成为本届全国人大全体会议组织的一次重大活动.此次修订,新增条款60条、修订条款110多处,"尊重和保护人权"被明确写入其中.河南团的代表一致认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了民意,彰显了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由"正当法律程序"发展到"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美国宪法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从单纯靠程序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发展到从内容上约束立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是法理上的进步,弥补了程序本身的不足.经过发展,"正当法律程序"条款成为同时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法律武器,对于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以"君权宣言"开始,以破坏宪法的"临时条款"结束,20世纪上半叶不堪回首的中国制宪史表明。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宪法只是各派政治力量"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副产品;没有民意的宪法,也很快会被历史和人民所遗弃。  相似文献   

9.
警察执法,作为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实现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首先是以宪法为基础的。若以美国宪法审视警察执法,警察能否依宪执法,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无论是警察权存在的宪法基础、警察执法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宪法渊源以及警察执法的宪法价值,在规范与事实范畴或观念与制度范畴方面都清晰和富有逻辑。在一个民主法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现代国家及复杂的社会,警察执法的文明、规范和有效,关乎平等与正义、自由与秩序价值的法治实现,与是否认真对待其宪法基础有着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10.
"紧急状态"写入宪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国家正确应对社会危机事件,快速、强有力地采取措施,提供了宪法依据.从价值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在紧急状态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宝;从理论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我国抗击非典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适应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实践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还只是应对公共危机的第一步,真正贯彻宪法中的紧急状态条款,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构建相应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警察的所有执法行为都显露在社会大众面前,但当下的网络涉警舆情却出现了警察群体"妖魔化"的趋势,这对警察的公共形象建设形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这一现象,为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负面舆情,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本文分析了当前涉警舆情引导存在的四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以"基础研究、应用谋略、及时读判、快速反应、主动引导、慎用警力"二十四字方针为核心,提出了建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五个设想,最终得出建立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机制是现代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的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最年轻的警种——网络警察由幕后走向台前。但是由于传统部门法对互联网监管的缺位,使警方在实施网络监控中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2005年和2008年两起裸聊案件的不同定性,让人们重新思考公权和私权的关系定位。文章以“裸聊”现象为视角,着力探讨了网络警察公权力的行使和网民公民权利的保护平衡问题,在推进公安信患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警察实战训练教官(员)是警察实战技能的传授者,警察实战训练教官(员)素质是公安教育训练研究的新领域。文章从“新木桶理论”模型出发,探索了警察实战训练教官(员)素质应有的结构,结合“新木桶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公安院校管理育人的重要性;阐明了公安院校教学工作的"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育人"和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的教育一致性原则;指出了在新世纪学校管理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为21世纪公安工作建设发展提供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警务信息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务信息化是当前公安机关面对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是落实“金盾工程”的具体实践,是推进现代警务机制的关键,是提高警务工作效能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国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着警务信息的公开性不够、信息采集的质量不高、信息在实践中运用不大、信息共享度不强等问题。鉴此,本文提出了改善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我国先贤老子思想中关于社会治安管理的理念与社区警务的实质精神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并就构建社区警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公安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内许多公安院校在法学教学中都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课堂辩论教学法等,对于培养学生理解法律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真实法律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不是十分有效。“诊所式法律课程”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公安法学教学中逐步推进诊所式教育模式的开展,可以解决公安法学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安教育改革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公安派出所在执法服务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发挥着“窗口”的作用。文章从增强“五个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公安民警素质以及加强警务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对派出所建设进行了简要论述,旨在为公安机关基层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公安院校的教育改革及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公安院校综合统计工作的前提、措施、主要工作方面及其努力方向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前公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公安文化发展的战略性定位问题及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