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社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身心未臻成熟,人生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其诉讼权利需要予以特别的保护。针对司法实践的需要,新《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一编中专章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重点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法院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在场等制度,形成了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罪程序保护性体系,极大地丰富完善了未成年人特别刑事诉讼程序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行为主体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立场的表达载体与叙事符号,寄托着特定的话语情意。"不忘初心"作为党的显性话语,承载着无产阶级的思想意向,传递着人民主体的价值导向。建党百年时代场域在变,初心话语的叙事语境、话语符号、语言特色、表达方式也随之而变。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其话语立场、主体导向、逻辑主线、情感温度,本质不变。新时代在"变"与"不变"的内在张力中稳中求变,以"不变"应"万变",要践行"源与流""内与外""情与理""制与治"的整体逻辑,牢记"我是谁""从哪来""向何去",推动"不忘初心"话语的制度出场与治理在场。  相似文献   

4.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是未成年人司法的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降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起诉率和监禁率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表现。但涉案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机制的不完善却使得检察机关难以准确评估涉案未成年人的社会危险性,无法深入挖掘未成年人的犯罪根源,这不仅降低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针对性,而且影响了涉案未成年人社会帮教的实际效果,导致未成年人再犯罪率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5.
"在场主义散文"创作群体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是近期国内文坛的热点,它的"出场"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批评。本文从"在场主义散文"兴起的场域背景,理论建构,具体实践等方面深入分析,从而就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给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东明 《前沿》2011,(24):84-86
教育刑理论、刑罚个别化和实证学派的决定论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前社会调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刑事法律中应当将未成年案件审前社会调查制度规定为必经程序,设置"多层次共存、专兼职结合"的调查主体制度,明确社会调查的阶段和调查报告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由于立法的限制以及法律援助制度的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制度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作用,未成年被告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建议从立法上进行完善,包括:在侦查阶段对未成年被告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以法律援助的律师为主体,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和生理调查;明确援助律师的权利与义务;发挥援助律师在缓刑制度中的作用,以期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民政部实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首批试点区之一,近年,江苏省昆山市积极探索建立"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政府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救助工作再上新台阶,收到明显成效。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出台分类保障制度。建立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领  相似文献   

9.
"青年工作者"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从事有关青年工作的人士,例如学校的教师、政府有关机构中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团体机构中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香港,青年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因而,"青年工作者"通常是指从事青年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与国内青年工作主体相比较,香港青年工作主体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化.在香港,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起诉便宜主义的一种体现,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在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促进未成年人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量化不明确、社会调查制度不完备、监督主体单一等因素,导致检察机关自由裁量和任意裁量的风险较大。应从办案主体、社会调查制度、适用条件以及内外部监督等方面加以完善,以充分发挥刑事诉讼解决纠纷、恢复社会关系、警示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修正后的刑诉法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规定了社会调查的启动主体为公、检、法机关,但并未明确实施主体.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司法实践及新刑诉法司法解释中社会调查实施主体存在的问题:要么不能客观、全面调查,要么无力深入调查,要么无法全面推广.为此,笔者认为应由司法行政机关、教育部门共同担任实施主体,并对两部门该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完成调查报告,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2.
以科层制为依托的行政一元化治理模式存在组织形态与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而其伴生的信息劣势和权能短板也导致了治理空白、反应迟缓和治理偏差,这使其在面对转型社会的治理难题时陷入困境。在"一线"构建政府治理场域为变化社会提供了"在场化"的治理方案:科层内部的干部动员机制和科层动员机制实现了信息资源与权能资源在治理"一线"与决策层之间的有效对接与传输,进而使得一线行政主体和上级行政主体分别实现了实质性与虚体性的"在场";而政府推进的社会动员则实现了社会、市场领域的多元行动者由"自在"向"自为"的角色转化,并获得了"在场"的治理主体地位。由此,在治理"一线"形成的以广义政府为权威核心,多元治理主体有机协同的治理场域格局,不仅在工具理性层面矫治了一元治理和科层治理的弊端,弥补了治理目标与治理手段之间的裂隙,也产生了国家与社会相互支持的嵌入式治理的溢出效应,从而以"增能"与"减阻"两个向度强化了变化社会中的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外出流浪是当代经济社会的一种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很大。未成年人流落社会是与监护缺失、教育不当、家庭贫困和解组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流浪未成年人是行为的主体,但不是责任的主体,造成外出流浪的潜在原因不是未成年人自身,而是政府、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能力的缺陷。那么,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继续蔓延?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能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有利于增强这部法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解决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供法治保障。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故意犯罪较多、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征、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再犯率较高、罪犯的文化程度偏低等。未成年人犯罪既有个人和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原因。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有必要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增强自觉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家庭教育,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注重学校教育,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葛海  刘蔚 《前沿》2007,(7):166-168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其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建设勃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体制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架,单位并没有完全退场,而是以"隐形在场"的形式继续发挥影响。在典型的单位社区场域内,单位的"隐形在场"一般表现为"权力资本"的潜在运行、"文化资本"的历史积淀和"关系资本"的内在延续三种主要形态。可见,在后单位社会来临的背景下,单位元素虽然开始褪色,但仍通过"隐形在场"的方式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发展进程,对于新时期社区的公共性建构及其功能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单位社区而言,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联,成为新时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活动展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根本方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辩证关系。而在"变"的创新逻辑中保持"不变"的稳定逻辑,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在场的阐释向度和行动向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中实现的,即遵循两个"三大规律",在"变"中把握"不变";落实"八个相统一"原则,在"不变"中创新求"变";坚守"四为服务"导向,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18.
正基于湖北省的疫后社区社会心理,"五社联动"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框架,其核心内容是探索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要素在社区中与"两委"如何联动,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作为"五社联动"的焦点内容之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有助于厘清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是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社区乃至基层社会治理的。  相似文献   

19.
二○一六年二月十五日宁政规字[2016]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切实维护困境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意见》(苏政办发[2014]113号)文件精神,现就完善我市困境未成年人分类保障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精神,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在困境未成年人的生活、医疗、教育、监护、救助等方面,创新政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有效投入,不断提升我市困境未成年人保障服务水平,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10,(5):123-123
据新华社8月20日报道,《浙江省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9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使社会单位消防主体责任更加具体。根据《条例》,浙江省的公众聚集场所都会有专门的引导员,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将负责及时疏散在场人员。《条例》规定,学校、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等单位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包括优先保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病人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