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处的环境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思想并没能成为现代思想的主流。将传统环境思想进行现代化发展,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的天人合一论,有两种走向,一是依主与客二元观建立的"命题性"天人合一论,二是拿"天人合一"当作基本概念(范畴)的解释性天人合一观.而中国古代思想文献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是道德形而上学化的结果,天人关系具有泛道德化的统一性.用后一种天人合一观来解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亦无不可,但用前一种命题性天人合一论来概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质,就会产生思想史无法厘清的混乱,遮蔽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刘海龙 《前沿》2010,(5):116-1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其中蕴含了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也夹杂了一些消极的内容。天人合一思想中有辩证思想的存在,但不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流。在当代生态伦理的建构过程中,要弘扬天人合一思想的整体自然观,摒弃其中的消极成分,强化其中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应形成不同于传统社会发展模式情况下的新的道德伦理规范。这种所谓的“新道德”思想,是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现阶段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弱化情势提出来的。通过历史与现实比较,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月,江苏天人合一传媒有限公司向常州市武进区光彩事业促进会捐款100万元,这是武进区首个文化发展光彩基金,将为武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翼。常州市政协常委、天人合一传媒董事长宋江真诚地说,"文化企业理应更多地关注本地文化发展和民生幸福,多一点社会担当,建设美丽家园,共圆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市场外部性等因素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表明,单独依靠传统市场力量已无法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国家借助非市场力量即政府和第三部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产生了探讨生态环境与政治关系的生态政治学说。本文立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事实,借鉴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中国化的生态政治理论,尝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动态和谐的"天人合一"中国生态政治。  相似文献   

9.
袁德娟 《前沿》2004,(11):31-33
如何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破坏大难题 ,中国的传统哲学早已为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智慧成果 ,那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所包涵的基本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世界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有许多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发点 ,是期望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点滴功效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是先秦思想家探讨的中心课题,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天人关系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先秦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不同,在天人关系这一总的思维模式下,又分为天人合一和天人之分两种基本模式。自先秦以来的思想家,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大都主张并宣扬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的精神文明有着极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几乎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李建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言志、抒情、神韵三种诗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对此作一点粗略的论析。一、言志诗:人与自然在道德上的合一“言志”一说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要求诗歌的内...  相似文献   

12.
胡劲松 《现代领导》2009,(11):42-42
注重养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以前,说到保养身体的理论,大多是服用维生素、矿物质之类的西洋“科学”理论.而中医的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的复兴,养生的话题也日渐火热起来。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传统中国的权力始终朝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立宪运动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基于该思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设计了一个集权的“万能政府”。由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作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终归失败。从中可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虽然至今仍生机勃勃,但它又有着需要在发展中加以克服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认识所抱的神秘主义不仅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而且现在还滋生和助长了迷信和伪科学。天人合一:文化的神秘主义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核心观念的话。,那么,它就是“天人合一”,它渊源于上古的“天学”。不过,倘以作为自然科学的天文学的观念来度这种“天学”,那么,不免有圆凿方柏之虞。从根本上说,这种天学旨在仰视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在上古政务、官史、文化分类系统和数术中占据极端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核心思想的"天人合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观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关系,如能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创造性理解,挖掘其宝贵的时代价值及启发意义,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理解和贯彻亦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理想与欲望的难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和欧洲为历史各自画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轨迹。中国始终是以“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前提,欧洲则是征服自然的欲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科学革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调、环境…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落实到绘画上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它所蕴含的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天人合一观与原始岩画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相通。从东西方哲学与美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勿庸置疑。人文主义美学中的“游戏说”——本真游戏,原始岩画艺术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游”这三者同样追求一种主客相忘的本真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它们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人类面对的三种关系 我把人类面临的关系一分为三:一是天人关系,即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或人与对象的关系。对此,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也有近代西方兴起的、特别是休谟提出的主、客两分说。对天人关系的不同解说,可能意味着人们对处理天人关系的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