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进一步界定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外延,结合电子政务的应用分类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阐述了政务智能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和政务智能的实质内容;同时指出了业界关于政务智能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政务智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进一步界定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外延,结合电子政务的应用分类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阐述了政务智能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和政务智能的实质内容;同时指出了业界关于政务智能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一步界定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外延,结合电子政务的应用分类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阐述了政务智能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和政务智能的实质内容;同时指出了业界关于政务智能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举措——建设统一外网平台建设国家政务外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规划部署的重要任务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以中央发[2002]17号文件下发全国。中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要“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提出“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  相似文献   

5.
传统电子政务轻服务和用户需求,信息孤岛效应突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移动政务服务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互联网+政务"应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优化在线服务模式;以数据共享和权力公开为核心,驱动政务公开;以政务APP和第三方平台为枢纽,提供移动政务服务;以政务云为基础,建立政务服务信息网。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出发 ,探讨了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难点以及对策。认为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应从立法着手 ,建立政务安全保障系统 ,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8.
公安电子政务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可能引发警务模式变革的开创性工作。为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战略举措,市局党委决定,把公安电子政务社会服务系统建设列为我局“金盾工程”重点课题。 一、电子政务社会服务系统和基本功能 电子政务社会服务系统是整个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该系统在互联网  相似文献   

9.
界定了电子政务网络相关概念,剖析了当前关于电子政务网络的模糊认识及其根源,结合晋中市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建设电子政务网络以及巩固和应用电子政务网络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了"政务内网应用应有所限制,政务外网应用应积极扩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晋一 《前沿》2006,(6):156-158
改革政府组织机构和政务流程,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的构建,促进政务流程的重新构建,调整政府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移动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豹 《电子政务》2011,(11):106-109
综述了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势;列举了移动政务系统应用的若干具体事例及所取得的良好应用效果;分析了影响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五大问题:政府重视不够、网络不佳、数据不足、标准化和安全性欠缺、法律法规不健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沿着政府机构工具信息化、事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组织信息化的发展轨迹而成长起来的。作为电子政务具体表现形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也经历着从替代手工劳动的易学易用的桌面型应用系统,到为了实现政务系统简化而开发的独立应用系统,到较大业务范围内执行业务任务的集成业务信息系统,再到朝着功能交叉可变、各类应用并行运行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以至于覆盖政务及其管理全方位、内外部用户驱动下的综合信息系统发展,最终实现在恰当的时间、给在任何地点需要信息的任何人提供最恰当的信息服务。因此,根据电子政务业务范围,最终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包括3种应用模式:一是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局域网之间的互连、信息的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之间公共信息的发布与双向的信息交流,同时由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中国,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02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后,各行各业都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各部门、各地方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多年来存在的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如何将分散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机的集成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只有进行集成和整合,才可能有完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才能向更高水平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可以简洁地定义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崭新政务形式。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崭新政务形式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极大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的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是涉及到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对电子政务进行分析和研究,给出相应的理论参考模型,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这门科学,用于指导我们在实际环境中建设电子政务的实践。本文就电子政务的宏观模型、服务模型、体系模型、网络模型、业务…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政务外网移动电子政务智能接入管理平台建设是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积极推动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积极探索,在全国政务外网系统尚属首家。以山西省外网移动电子政务智能接入管理平台为例,详述了该平台的建设思路、总体建设方案、技术要点以及安全防护,并就其应用推广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出现而兴起的一种实在与虚拟相结合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电子、轻政务”的理性目标偏离。因此,在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需要重新确立其治理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为建立“强核-辐射”的电子政务模式,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要统一构建全市机关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网络和应用平台其主要项目包括:1个专用政务网络平台,1套完善的安全保密体系,1套基础政务软件系统,1个政务门户网站,3个中心(即政务数据中心GOC、应用服务中心ASC和CA认证中心),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产业需求链的构成:政府体系电子政务产业链需方市场及需求分类:政府行政机构政务信息化,政府行业机构政务信息化,政府专业机构政务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专业园区管理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  相似文献   

19.
罗建萍 《政策》2003,(8):51-5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不够清晰,电子与政务存在脱节现象;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统一;没有互联互通,安全可靠性差;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共享基础薄弱;法规、培训等基础工作跟不上网络和应用发展的需求等。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认为近年来以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从全面普及向日益深化应用发展的阶段。总结了政务应用的发展成效: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不断提升、应用的集成效果日益显现、新技术与政务应用的融合逐步深化;政府网站不断优化升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分析了中国电子政务在发展方式、统筹协调、协同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论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按照"推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提出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共享和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