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蕴含的丰富政德思想资源有益于今天的政德建设。《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与《论语》相比,《孔子家语》内容更丰富。《入官》篇是《孔子家语》中的第二十一篇,记录了子张问孔子"为官之道"的问题。孔子就如何为官而达到"安身取誉"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本文试对《入官》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考察孔府,表示要好好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主编杨朝明接受记者专访,详解两本著述内容、《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等。《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联《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的对话。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远古文章之道,文史哲水乳交融。有西方人不谙中国文脉,只把孔子看作世俗智者而非哲学家。《论语》里的哲学,不在条分缕析,在乎行坐言谈。《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在达巷的故事,短短数语间,文史哲兼备其中。孔子领着众弟子游学到了达巷,当地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人觉得孔子学问太渊博了,却看不出到底什么技艺才是他的专长。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儒家关于政治与治国之道的认识在历史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论语》可以说是儒家法治思想的开端,了解儒家政治观与治国思想内容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可以从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论语》)中找到线索。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论语》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能够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论语》"罕言"利,但并非不言或否定利,只是强调一切之利皆当"义之与比",追求以正当合义的行为获得财富、摆脱贫贱。《论语》"叩其两端"、重视德治教化的方法和思想,为构建当代先进的道德文化而"化成天下"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参照。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不断地对元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展开的,当代的《论语》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诠释转型,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社会控制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必须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一礼法并重礼和法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从爱人,“泛爱众”(《学而》),亦即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愿望出发,孔子希望社会“无讼”。他认为,礼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不知礼,无以立”(《尧曰》),必须“以礼为国”。孔子重礼,但同时认为,刑和法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只注意其礼治思想,面对他的法治思想重视不够。下面  相似文献   

8.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主张“述而不作”,所以他没有自撰的著作留世。他的种种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一书中。“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在《春秋》乱世虽然没能扭转乾坤,但他的儒家学说却奠定了二千多年来大一统太平政治的基础。 在现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论语》等儒家经典由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圣经”变成了世界性的精神财富,成为管理学家、企业家们的随身智囊。  相似文献   

9.
为政以德     
正"为政以德"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为百姓所拥戴。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主张。对于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导致的。他把"为政以德"思想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列措施,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王磊 《世纪桥》2010,(17):30-31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要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从《论语》的文本中可以发现孔子也有一定的"出世"的思想。这样,孔子就处在一个"出入两难"的境地之中,孔子内心也有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到底是"进"是"退",孔子难以抉择。当然,孔子之所以会遭遇"出入之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应当从孔子的"出入之难"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第六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前去看望,冉耕却没有开门,而是隔着窗户与孔子交谈。冉耕为什么没让自己的老师进屋呢?南宋大儒朱熹在给《论语》做的注中道明了原因。原来,冉耕长了癞疮,因此他主动把自己隔离在屋内,以防传染给别人。孔子隔着窗户探望冉耕,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对传染病进行"隔离"的较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盛应文 《世纪桥》2010,(13):44-45
本文试图从分析"仁"的字源着手,揭示"仁"字形成的历史衍化,以探求"仁"的真实内涵。由此让我们更系统的理解《论语》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达,更深入进入孔子思想的语境。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2007年9月份《东方今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知道闫合作的,他对《论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闫合作认为,现在流行的对《论语》的解释,大都不符合孔子和《论语》编著者的本意。他认为,儒学包含孔子的思想,但儒学并不等于孔学;孔学实际上是圣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论语》并不像后人所说的只是记述孔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孔子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选集,它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君子论杨淑明“一部《论语》,一言以蔽之:君子之论”(《随笔》1996年第5期第104页)。这虽是文人之笔,但细细思忖,又确有相当的道理在。我们如果把孔子的学说分为两部分,那么一部分是孔子的政治道德学说,而另一部分则是孔子的君子学说。孔子的政治道...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6.
谢青松 《党课》2020,(1):82-85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相似文献   

17.
为政以正     
申洁 《前线》2016,(1):82-83
正【引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原文释义】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本人自己带头端正,那么还有谁敢不端正呢?"孔子说:"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按他的旨意去做;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观     
孔子是丧家狗?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为了讲课,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想到的题目是:丧家狗——我读《论语》。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这一点,在我们传统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寻找经验,《论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总是从培养人们怎样懂得"守规矩"开始的。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规矩"。《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嘉言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