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徐彦 《青年论坛》2011,(2):52-56
中国已经步入第六媒介时代。这个时代,手机不仅仅是方便快捷的上网工具,同时也是时尚潮流和流行文化的代表符号。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准确掌握当前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实际情况,预测大学生手机上网将会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笔者在2010年7-8月,对杭州、宁波、厦门、重庆、西安、沈阳等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访问情况,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次调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二是现有的手机上网条件决定了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喜好;三是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认知处在理性实用的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2.
刘毓 《前沿》2012,(18):105-107
作为新兴的媒体,手机已经成为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载体和沟通手段,而随着互联网络从实验室向手机终端的延伸,手机网络开始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中,大学生是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因此而产生的网络道德以及个人道德行为的改变,都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的视角,对时下手机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重塑手机网络道德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贾云飞 《前沿》2014,(3):28-29
如今,随着高校学生电脑拥有量激增和3G上网手机技术发展的日益完善,“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并且已经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海量网络信息时刻冲刺着大学生的头脑,而他们更多时候只关注自己需要和认同的观点信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极端化的观点、不理性的讨论和不文明的行为,当代大学生时期能否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知这些海量信息并加以甄别,影响着他们未来网络观的形成,如何搭建网络,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导大学生的信息流通领域,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水平,成为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26)
<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台湾青少年沉迷手机世界。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约九成五台湾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高达六成的青少年觉得没有手机会觉得无聊。台湾金车文教基金会最近对台湾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一项"青少年手机现状"的问卷调查,发出有效问卷1998份,回收率为83.2%。调查显示,九成四的青少年手机能上网,其中两成的小学生手机上网流量"吃到饱",这个比  相似文献   

5.
热词     
网童 指年龄较小开始接触网络的儿童,他们年纪尚轻,却已经学会利用网络看视频、听音乐、打网络游戏和发微博,网络已经影响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近日发布调查报告称,超七成儿童会用手机上网,24.1%的儿童会发微博。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学会电脑上网的平均年龄为8岁,而开始学会手机上网的平均年龄为10.2岁。  相似文献   

6.
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手机媒体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以手机媒体教育平台开发为切入点,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类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通讯、获取信息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78.5%;有56%的网民使用微博。福建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则显示:2012年福建网民规模达2280万人,普及率达61.3%,居全国第四位,使用手机上网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终端越来越小型化、便携化,以QQ空间、微信、博客、微博、飞信等为平台的自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追求新潮与个性,几乎人人拥有一部手机或互联网终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超过计算机,他们是自媒体使用者中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群体。自媒体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顺应自媒体发展趋势,掌控、引导自媒体话语权,使自媒体成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3)
手机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带来极大便利,但手机媒体带来的碎片化、庸俗化和娱乐化等阅读的负面影响,解构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辨别和担当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可结合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特点,通过开辟民族文化官方微博和微信的方式,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手机文化节活动等,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实现文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互联网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微博客、即时通信等社交网络迅速兴起,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休闲娱乐、展示创造的新平台。仅新浪、腾讯两家微博客网站的注册账号即达8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用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越个人电脑达到4.2亿。一切都在昭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汹涌而来。  相似文献   

11.
当前巨变的复杂的网络环境,激增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都对网络制度的有效供给提出了迫切需求。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制度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弥补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有其必要性。同时,利用制度伦理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可因循守旧,要坚持严肃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手机游戏成瘾成为青年人手机成瘾的重要部分。青年人对电子游戏的渴望、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和对网络应用的依赖是导致成瘾性的主体因素。手机游戏丰富的游戏内容、高效的营销手段、便捷的下载渠道等新特征是导致成瘾性的技术因素。手机游戏成瘾对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会导致青年人出现性格孤僻、社交能力下降、安全意识薄弱等社会功能的萎缩;会导致青年人过度消费和淡化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刘健康 《青年论坛》2011,27(1):68-71
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建设,实现大学生网络诚信的自觉,是有效提升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工程。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诚信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根源。要认清网络诚信的实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通过网络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诚信道德教育和实践的有效实现形式,切实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拥有很多优势,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检索查询、信息网络保障、信息人才支畸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权抵押为林权改革搭筑起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有效地推进了林权制度的改革。我国现行关于林权抵押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林权抵押权设定及其实现设置过多的限制,导致在实践层面上的操作受到极大影响。顺应林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行法律关于林权抵押的规定应当拓宽林权抵押物范围,取消对林权抵押设定过多的限制,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机制,调整国家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春荣 《青年论坛》2010,(6):149-150
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馆藏和虚拟馆藏的作用。馆藏建设要充分考虑读者需求。重视读者阅读培训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充分掌握网络资源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网络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顺应各方需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金融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监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因此,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规避其对金融安全的冲击,重新界定互联网金融机构法律地位、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交互技术,已在公安工作与高校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实现了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学生使用微博的态度与倾向、微博可用的功能模块以及可用微博干预的课程范围三个方面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充分证明微博应用于公安院校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微博在公安院校教学活动中,可以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完善考评制度、积累实习期间经验、方便学生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鉴于微博的开放性特点,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其风险性。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皮尔地方警局为提高少儿网络安全采取了与教育管理委员会及家长合作的方式,使警察与教师一起接受培训,到学校为学生演讲并发放宣传资料,对少儿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安全防范技巧培训与指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