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克华系列持枪抢劫案虽已告破,但留给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却不会因此中断。对类似周克华案件的恶性暴力犯罪发生后,不仅媒体上充斥着带有"天生犯罪人"倾向的种种预断,而且在相关理论研究中,也未能摆脱以"犯罪人为中心"来看待犯罪的视角局限。这阻碍了人们对这类犯罪的正确认识,更不利于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刑事对策反思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深刻剖析周克华系列持枪抢劫案的发生机理,具体阐明恶性系列暴力案件的发生除了犯罪人自身的反社会人格倾向外,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其情境因素和被害人因素也息息相关,以此矫正人们对犯罪的认识误区与偏见,并为犯罪防控对策的改进提供理论反思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犯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国的城市犯罪也不例外。本文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1999年第4季度审结的刑事案件裁判书为材料,力求在实证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城市严重刑事犯罪的特征、原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秦阳 《法律与生活》2011,(20):54-55
下塔吉尔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部的塔吉尔河畔,这里是俄罗斯著名的钢铁之都。笼罩在钢铁工厂的浓烟总让人有一种压抑甚至不祥的感觉。在前苏联解体之后,下塔吉尔有些没落。近年来,状况虽然有些好转,但是,城市中充斥着各个街区的流浪汉以及整天无所事事、醉醺醺地喝着伏特加的人们还是让这里显得有些颓废。这里的治安情况也很糟糕,各种犯罪自然不少。特别是2007年破获的一起恶性杀人案件,更让人们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恐惧。  相似文献   

4.
如今,美国举国上下正在掀起一股重塑“羞耻”意识之风。美国舆论认为:当今的美国道德败坏,是非颠倒,犯罪充斥,世风日下,究其根源乃是人们缺乏羞耻感,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厚颜无耻。因此,要制止犯罪率的进一步上升,当务之急是要恢复人们的羞耻观,只要有了羞耻意识,人们犯罪时才会有耻辱感。鉴此,社会学家们呼唤“羞耻”意识重返社会。甚至连美国总统克林顿在  相似文献   

5.
犯罪定义是整个刑事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犯罪原因和犯罪定义原因的分析,有助人们认识原本的犯罪,揭示犯罪的内涵,把握犯罪定义.犯罪一般原因的分析表明,犯罪的发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被选择、被决定的结果;而犯罪原因的主体因素研究则告诉人们,犯罪原因的存在决定了一定主体的犯罪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决定犯罪是否发生的"致罪系统"和"免罪系统"共同作用于一定主体的结果.在犯罪发生的机制中,行为主体的责任是相对的,这正是罪刑关系和刑罚谦抑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无论怎样有违人们的愿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犯罪已经也将会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社会变迁也会给犯罪提供特别适合生长的土壤,也就决定了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会出现犯罪的高峰期。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间充斥着纷繁复杂的犯罪诱因,诱发生成了许多新的犯罪主体和类型,日益严重的犯罪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犯罪,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心声,也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7.
毒品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且易诱发其他犯罪,因而被称为万恶之源,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笔者以自己所在基层检察院为视角,通过分析毒品犯罪的特点、成因,探索构建"堵、查、惩、防"体系以有效遏制毒品犯罪。  相似文献   

8.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犯罪实体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客观"与"主观"两个概念上;犯罪论体系应当以价值或目的作为出发点,从而体现评价;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具有充分根据与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柳珺 《河北法学》2001,19(3):142-143
当前计算机犯罪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它充斥着整个社会 ,只要有计算机的地方就可能有计算机犯罪。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计算机犯罪的原因 ,并探讨了防范计算机犯罪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宋小明  董晓薇 《犯罪研究》2001,(1):36-39,24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说到底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这种分析有助于人们对进城农民犯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认识,并为制定控制进城农民犯罪措施提供心理学和社会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却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诸多困扰。城市问题是城市犯罪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温床,从整体层面上研究城市问题对犯罪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所有的城市问题中,城市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两种主要的"城市病",而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关系复杂,其互动效应与联动效应对城市社会治安大环境的形成,对城市犯罪问题的衍变,对犯罪行为的主体与受体的塑造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建国后我国城市犯罪在政治与经济问题的综合影响下,曾形成了4个犯罪高峰期,目前仍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2.
城市犯罪中特殊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拟空间盲区和移动空间盲区是城市犯罪中特殊的空间盲区。其区别于实体空间的特殊性,前者主要表现为"虚拟性",后者主要表现为"移动性"。正是因其特殊性,在这两种空间盲区中发生的犯罪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综合治理虚拟空间和移动空间盲区是城市犯罪综合防控系统的重要内容。对特殊空间盲区实施综合治理,既要注重各种类型空间盲区的共同治理对策,也要注重不同类型空间盲区的特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魏建  金朝 《法制与社会》2012,(18):63-64
在近几年办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存在大量城市流动未成年人犯罪与城市中的黑网吧存在关联。在此,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2009年及2010年办理涉及黑网吧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归纳总结城市流动未成年涉及黑网吧犯罪特点,分析黑网吧在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形式及作用,深入探讨抑制黑网吧诱发城市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第312条对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犯罪构成和处罚原则作了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对"明知"、"犯罪"、"赃物"的理解以及赃物犯罪的构成是否应以原罪构成犯罪为必要条件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分岐意见。在此,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首先,赃物对行为具有或然性;其次,赃物犯罪中的明知应当是事前或事中明知,对于事后明知不构成本罪;对明知应理解为知道或是应当知道。第三,对犯罪应作扩在理解,犯罪是指犯罪行为,而不是已经具备各犯罪构成要件的罪,赃物犯罪不以原罪构成犯罪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间,社会支持理论在反思与扬弃社会控制理论的过程中萌芽与兴起。该理论倡导以非强制性、为犯罪高危人群提供福利与帮助的方式预防犯罪发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正面的"犯罪预防机制,且为很多实证研究所验证。社会支持理论顺应了我国当代社会分层、收入差距扩大、矛盾纠纷多发、弱势群体亟待帮扶的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弱势群体犯罪、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以及城市犯罪的综合治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城市团伙犯罪的含意、特征及现状作了基本阐述,同时又针对城市团伙犯罪日益猖獗,而对城市团伙犯罪的打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强对城市团伙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7.
郑勇 《中外法学》1989,(5):31-35
<正> 几年前,法学界对于法人犯罪的讨论,那种繁荣的景象随着我国立法对法人犯罪的确认,使这场讨论告一段落。尽管如此,"两派"在理论上分庭抗礼的局面,并没有因为立法对法人犯罪的确认而打破。从1987年《海关法》对法人犯罪的确认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历史,而在人们对"官倒"(请允许在此借用官倒一词)的一片声讨之中,竟无一起对法人犯罪施以刑罚的司法实践,这就使得本来就存有危机的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诸多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新兴制造业城市的代表,东莞独特的经济结构和人口构成使其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主体、类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东莞式"青少年犯罪既有着青少年自身原因,也有着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位以及不良文化冲击的影响,更有着产业结构形成的外来人口盲目涌入而造成的城市不适应性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具体讨论了近年来有关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些疑难问题,认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故意犯罪行为的"停顿",考察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应该坚持"静态"的标准;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犯罪形态,出现了一种犯罪形态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故意犯罪在危险状态出现后确实可能存在实害犯的中止形态,但是,这种中止形态不能理解为是犯罪既遂以后的中止,而应该理解为是"排除犯罪未遂"以后的中止。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行为人主动放弃"高位犯罪"并以"低位犯罪"代替的犯罪形态,提出了应该采用"高位犯罪"吸收"低位犯罪"的方式处理,即对行为人以"高位犯罪"的中止认定,并将"低位犯罪"作为犯罪中止中"造成损害"的因素加以考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入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京平  石磊 《法学论坛》2000,15(6):16-23
由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比,在竞争力上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并不可避免地加剧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而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又将导致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加,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堵"与"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具体对策是:从宏观上,保持稳定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率,积极促进非农行业就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消除"入世"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从微观上,完善人口流动制度,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和培训,严励打击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