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对外奉行什么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相比旧的国际关系模式,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主权原则、价值原则和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是对基于实力均衡原则的权力政治和以社会制度划线的意识形态政治的突破和发展。对中美关系的案例研究显示,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前景还是乐观的,确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规范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也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美两国间的协调和合作既有有利因素,也面临严峻挑战。两国现处于战略竞争的相持阶段,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处理得当,这也将是中美合作的长期融合阶段。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努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良性竞争,推进中美两个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增进共同利益,有效管控分歧,建立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大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建交55周年之际,中法关系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本文提出"权力结构-秩序结构-观念结构"的分析框架,旨在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对中法关系的结构性影响。中法关系面临的权力结构、秩序结构和观念结构均已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要以新的框架来认识和谋划新形势下的中法关系。面对权力的重组、秩序的过渡和观念的竞争,中法都主张推动国际关系的转型和国际秩序的创新,这构成了中法关系的新基础。中法应该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创新的伙伴,以创新、责任、共赢的精神,推动构建平衡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供给和新的国际制度供给,推动构建新型文明关系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4.
世界从来都是一个世界观多元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世界观在世界关系实践——包括历史实践与理论实践——中带来各种问题的现象,称之为"世界观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很少提出并得到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世界观问题"一直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不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那么中国学术界热议"天下观"或和谐世界观的意义将得不到彰显。本文从文本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以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在"世界观问题"上的态度为例,研究它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新近提出的和谐世界观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指出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急剧转换 ,大国关系的调整。接着 ,本文提出从新纪元开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学 )及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完成的六大任务。最后认为中国南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6,(4):1
正为抓住时代脉搏,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鼓励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和实践运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索中国特色外交的理论创新并解决现实问题,我刊自本期起,设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该专栏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中国新时期外交转型的理论创新与政策洞见及解析,欢迎作者踊跃投稿。在本期专栏中,宋泓在"一超多强"这种不对称国际格局下探  相似文献   

7.
反思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责任。面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受到启蒙精神洗礼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熏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始终站在反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上,慎思国际关系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国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及其消失,以及世界政治中"边缘"视角的意义。面对混合着"传统"与"现代"多重面向的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作为同属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通过对东南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与困境、传统东方文明和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作为现场的东南亚研究以普遍的理论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全球治理和国家发展方案,它有两个主要对外目标,同时也面临着三大问题。为了促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并克服其三大问题,借鉴国际关系对冲理论,本文认为中国还应打造一个具有稳定性与平衡性的周边三环外交体系。所谓的"环"即是战略关系圈,中国周边三环外交体系的第一环在大国层面,第二环在周边区域首强国家层面,第三环在周边战略支点国家层面。这三环根据对立统一和相反相成的对冲原理相互连接、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战略关系网,这个战略关系网就是中国周边三环外交体系,它是"一带一路"建设必要的补充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学科的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拥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具体表现在理论视野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理论观点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与其所秉持的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危机与变革并存的复杂局面,应当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优秀品格,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聚焦攸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探究当今世界特别是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趋势;在坚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深度发掘传统方法的精髓,积极借鉴其他学科领域与理论流派的有效方法,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体系;要勇于突破既有研究范式的窠臼,不断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和新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特别是国际关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争取实践上的更大主动。  相似文献   

11.
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至少可以遵循两条路径:一是"核心问题驱动路径";二是"观念引导路径"。核心问题能否推动中国学派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性质。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不易受外交政策影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经验性问题而非规范性问题。不仅如此,该路径可能还必须回应"泛目的性"的质疑并解决集体行动问题。观念则包括关于世界政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是人性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同构性,从而赋予了"观念引导路径"以较强的自然演化属性。两条路径虽然取向不同,但可以并行不悖地共同促进中国学派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互惠研究之于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互惠关系和人情网络。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国际关系中,大体构成了平等互惠与和谐世界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国内至今尚未启动国际互惠研究。在西方,国际互惠已经成为一个理论话语,并产生了虽不算丰富、但仍富有启迪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的国际互惠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进行国际关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也就是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二是评估西方已有成果。本文做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即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在肯定其意义的同时,重点指出其不足。这些不足可能是中国未来国际互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伴随中国向全球大国成长的"烦恼"之一是中外之间相互理解上的不平等、非对称。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所造成的。同时,也与中国自身的文化现代化水平和文化外交能力相对滞后有关。无论是参与未来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变革,还是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要求中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从思想创新、体制改革、能力建设、产业扶持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补齐文化外交的"短板"。就未来中美关系而言,如果中国不能及时地改进文化影响力,不能创设与经济赶超战略等量齐观的对外文化战略及精良的运行机制,那么无论合作愿望多么强烈,也难以使美国确信"合作"将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唯一价值取向。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当代文化外交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对中国文化外交存在的"短板"做出剖析,力图推动建立一个跨层次的研究框架用以解释文化外交,丰富文化外交理论,推进中国与世界文化融合,保障对外战略的平稳、可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14.
越南与大国关系的若干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革新开放以来 ,越南“从广交友少树敌”到“愿意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做朋友” ,努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其经济建设服务。其外交实践越来越灵活、务实 ,体现出全方位、多样化的特征。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 ,越南重视与传统伙伴国的关系 ,与邻居国家的关系 ,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但从其近年的外交实践看 ,与大国的关系却一直是优先考虑的重点。可以说 ,越南外交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与大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世纪之交 ,在国际、地区形势和国际关系变动的背景下 ,越南与大国关系非常活跃 ,取得了明显的新进展 ,在此过…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即使西方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也仍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纵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现实主义受到了结构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挑战;从学科现状来看,西方的狭隘主义正在逐渐消失;从美国以外的区域来看,欧洲大陆学者在战略研究、冲突研究等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学次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探索非西方世界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关系著述,这种新的研究潮流对单纯使用英语造成的思想偏狭能够起到有益的抵消作用。因此,国际关系学并不存在霸权,学术传统、研究方法和研究议程的差别一直存在,而且这种判断也可能适合欧盟和北美之外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马丁·怀特是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英国学派的建立及其学术传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尊为"英国学派之父"。怀特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他本人研究议题和视角的改变,他由早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后期的理性主义。怀特长于运用历史方法分析权力政治、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思想,并试图从伦理角度对国际关系作出价值判断,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分析模式。他的思想对英国学派乃至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正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方法,历史方法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尤其是通过将历史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还可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日益重视总结古代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经验,力图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话语体系,以期对以西方经验为主要依据的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形成新的超越。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  相似文献   

18.
大国经济外交,是大国以权势转移、塑造世界秩序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外交,其主要特征是拥有大国实力、大国意愿和大国影响。由于中国经济外交仍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因此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国经济外交。但中国具有实施大国经济外交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具备高效率运用经济实力的制度优势,以及义利并重的文明属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未来中国实施大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是逐步确立大国雄心和大国意识,加强战略规划和打造大国均势体系,因国施策实施精细外交,与金砖国家等协同实施"共同经济外交战略"。中国要稳健审慎使用实力资源,渐进推进大国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正>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刊登的两篇文章,都是从中国的视角来审视如何构建新型世界体系与新型大国关系。付宇珩和李一平重新考察了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具有世界体系构建意义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战略,它试图将中国的内部变革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整合起来,最终发展出不同于霸权更替的体系变迁可能。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20.
出于对本国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小国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时通常选择"大国平衡外交",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根据不同标准,小国的"大国平衡外交"具有不同的类型。此外,小国实施"大国平衡"需要具备一定的国内外条件。文章认为,划分国家大小(强弱)应基于"多维度-多因素"视角;中国周边和前苏联地区的小国常采取"大国平衡外交";不能将"均势"、"制衡"和"平衡外交"相混同。基于上述观点,文章探讨了小国的"大国平衡外交"机理和马来西亚对中美的"大国平衡外交"实践,分析了马来西亚"大国平衡外交"的动机、特点和条件,并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外交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