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国际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东亚的区域间主义在解决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跨区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对区域间主义的概念、形式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东亚区域间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地区身份建构等因素直接推动了东亚区域间主义的发展,但东亚区域间主义仍然处于考验之中,其发展还取决于诸多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地区主义有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两种主要讨论方法.本文主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涉及地区主义的有关学说和流派进行梳理,并特别对地缘经济学与地区主义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地区主义的基本逻辑.文章最后就地区主义研究的可能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初步提出了"地区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天下"观念为基础的朝贡体制构成了一种存在于古代东亚体系中的区域性公共产品。文章通过区域间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分析了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或行为体对区域安全和贸易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从供给的角度,文章发现,古代东亚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不仅包括古代中国,同时周边行为体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之中。从需求的角度,文章指出,作为朝贡体系下的四个次区域——中枢区域、小中华区域、游牧区域和曼陀罗区域——对经济贸易和政治安全两个领域的区域公共产品表现出了差异性的需求。进而,笔者指出,周边区域行为体对政治安全公共产品的认知与需求受到文化认同与战略信任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周边区域行为体对经贸领域公共产品的需求则更多受到域外成员竞争性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深刻影响。文章最后阐述周边视角下前现代东亚体系区域公共产品的历史启示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阐释赫特纳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为学术视角的“新区域主义方法”的基本观点,解读了他关于安全区域主义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即发展区域主义与冲突预防、冲突的本质与动力、外部干涉的模式、和平管理与解决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后重建等,结合西方学术界的相关评论和当前区域主义的实践,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新区域主义理论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提出来的,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冷战时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尤其是交流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目前,这一理论既形成了包括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政府间主义等理性主义理论、“新区域主义方法”、“世界秩序方法”等反思主义流派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在内的多样化局面,又逐步呈现出建立在理论、历史、现实与比较方法之上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区域间主义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而欧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领跑者角色。欧盟区域间主义以综合性、多元性、契约性、条件性等核心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欧盟模式。它不仅通过规范扩散、认同强化、利益共享和制度建设给欧盟自身发展带来了重要区域效用,而且通过对基于区域一体化的新型南北关系的探索和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多区域主义全球新秩序建设进程的推动,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别区域研究是关于一国域外世界学术知识体系的总和。然而,关于国别区域研究内涵的界定,在学界却一直充满争论。事实上,作为对域外国别和地区进行的知识体系建构,国别区域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域内和域外区分的地理属性、学理和实践并重的意义属性、人文与社会学科融合的方法属性的统一体,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学科、跨区域的特征,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分析学界在科学主义与事业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先验研究与经验研究、全球主义与地区主义等方面的争论,发现国别区域研究存在着全球化、在地化、学科化和部落化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泰国政治现代化研究述评——站在非西方国家的角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中期以来泰国政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泰国政治研究的三大视角:国家政治制度、地方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权威与文化观念.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者囿于东方主义视角,试图用西方的政治概念规范泰国的历史与现实,剥离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所得出的一系列否定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于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对于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过程,只有承认各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被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超越概念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做出符合其本来趋势的总体判断.  相似文献   

9.
贺之杲 《欧洲研究》2023,(5):119-145+175-176
欧洲一体化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关注的进程之一。它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既重构了欧洲国家间关系,也使得欧盟成为塑造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欧洲一体化研究不仅获得政治学、经济学乃至法学等学科的滋养,也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增添了新的动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影响和未来走向仍是欧洲研究的关注重点。学界不仅分析了欧洲一体化的动力和欧盟制度建设,而且对欧盟的未来予以展望。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呈现多向多速的发展态势,欧洲一体化的叙事也从线性、单一逻辑转向多元、复杂逻辑,兼具历史导向的叙事和未来驱动的叙事、议题主导的叙事和国别主导的叙事。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是由多种动力、多元主体和多重逻辑合力推动。面对西方主导的欧洲一体化研究的多重叙事,中国视角可为欧洲乃至全球其他区域的一体化研究提供议题设置、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知识供给,用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有意义的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0.
探求东亚的区域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东亚合作发展迅速 ,但是作为东亚合作内在基础的东亚区域主义却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而仍处于形成阶段。本文就东亚区域主义的兴起、发展、特点、前景及对区域合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在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板块即东南亚华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和东南亚各国主体社会研究之间缺乏理论对话,导致学科碎片化而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不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遇到瓶颈.本文在评述该领域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东南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经验现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对东南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并通过比较和理论对话形成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建立具有中国意识、区域视角和全球关怀的东南亚人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评介新制度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作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的三大流派之一,新制度主义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来考察欧洲一体化进程。本文探讨了新制度主义一体化理论的渊源,介绍了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以及社会学制度主义三大分支。然后,结合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分析、评价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与不足。本文认为,欧洲一体化理论中新制度主义的介入,填补了新功能主义与政府间主义之间的理论空间,为欧盟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党性视角的党员标准可以被看作是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是理想的、抽象的和观念的标准。党纪视角的党员标准则是“义务的道德”,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和行动的。从党性标准到党纪标准显然符合伦理学演化的逻辑,即“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表明了党内治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治理。党纪作为一个标准,直接指向有效果的党内治理秩序,它是后果主义的和规范主义的。“法典化”是纪律性党规外在规范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它表明超大国家的超大政党的规范化建设逐渐迈向刚性法治所需的“法律性”,也表征着党纪发展到理性化、体系化和综合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东亚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一种介于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新地区主义思潮,对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引起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兴趣。综合分析国外学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国外学者主要从一体化的动因、推进模式、发展前景和大国关系等四个视角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探讨,这对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有一定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看德国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启秀 《德国研究》2009,24(2):45-51
德国法律融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渊源:主观意义继承了古希腊法哲学本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客观意义继承了古罗马成文法的法律效力和合法性。以此为特点构成了德国法律体系的两个方面:以公正性和合理性为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法律是法哲学的理论研究内容;以法律的合法性、立法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法律构成了实践(实证)法律的研究对象。本文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法律原型、德国法律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德国《基本法》中的主观法与客观法三个方面对德国法律思想及其法律实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中国实施了能源进口多元化、拓展海外能源产地的战略,加强了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能源合作。俄、澳两国作为中国的重点合作对象,在能源结构、国内制度、与中国合作的模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三个视角对中俄、中澳能源合作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探寻两种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睿 《东南亚研究》2020,(1):20-32,155
自21世纪以来,比较政治学研究发生了从"民主转型"到权威主义政治的转向,东南亚的权威主义国家也得到了比此前更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已经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了从权威主义起源到运作过程,再到持续结果的主要研究议题,出现了以斯雷特、比宾斯基和布朗利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他们分别提出了抗争政治与权威主义利维坦形成、执政党组织与权威主义持续性以及精英联盟关系与经济危机结果等理论。这些研究采用了诸如控制式比较、过程追踪和正负面案例的比较分析方法,并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等维度去发展和检验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澄清起源和运作过程对权威主义持续结果的作用以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在权威主义韧性外引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福利等国家治理维度的议题,拓宽研究视野,将区域政治与国别政治相结合,是东南亚权威主义三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学界关于欧盟民主赤字争论的本源性问题是欧洲一体化主导权的分配方式不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纵向维度的超国家、跨国家以及国家主义三大学派。从横向角度来看,相关争论主要在合法性输入与输出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其中合法性输入范畴内的理论流派有主权主义、后民族结构论以及多民民主论,合法性输出范畴内的理论流派主要包括自由政府间主义、宪政民主论与规制国家论。笔者认为,围绕民主赤字争论形成的各个流派都不同程度地交集于三个逻辑起点,即联盟公权力奠基的合法性、正义性及有效性。尽管三者间并不必然是零和关系,但却存在一定的内在张力。这一方面导致了欧洲一体化理论的过度繁殖,另一方面又使每一种理论带有先天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世界从来都是一个世界观多元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世界观在世界关系实践——包括历史实践与理论实践——中带来各种问题的现象,称之为"世界观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很少提出并得到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世界观问题"一直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不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那么中国学术界热议"天下观"或和谐世界观的意义将得不到彰显。本文从文本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以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在"世界观问题"上的态度为例,研究它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新近提出的和谐世界观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概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合作命题的观点 ,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本文以为 ,新现实主义在国际合作方面的论述较为粗糙 ,有必要从结构与合作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而国际制度理论中 ,国际制度本身的研究也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