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3年开始发表的《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恐怕也是日本同类题材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文章以此为文本,着重分析经历了战争一代的日本知识人对于以南京大屠杀为重要场景的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原本几乎与中国无缘的堀田,战争结束前后将近两年的上海经历,促使他对中日关系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时间》便是他这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高度凝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过去的战争、中日关系和东亚命运的沉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由历史问题所引发的中日民间和官方之间的摩擦与对立愈演愈烈,中日关系 陷入了自1972年建交以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历史问题似乎成为横亘在中日关系之间 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笔者看来,中日之间真正战略博弈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历史问题 只是浮现在中日关系表层上的冰山一角,潜伏在历史问题之下的中日安全困境才是导致双 边关系发生重大战略性变化的真正原因。显然,认清中日关系的实质,对当前在战略高度正 确认识和把握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 运用国际关系安全困境原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中日关系进行深度透视,揭示两国崛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在大连市召开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议题方面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在以两国政治关系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交往、思想文化、计量分析等新的视角,使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趋向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亦呈现多样化,由于该议题涉及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因此围绕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除使用传统的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等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理论进行了交叉研究。此次会议展示了国内学界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中日关系的众多因素中,结构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在梳理了之前学者对中日关系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几项论及比较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对其进行了概念操作化,将其定量为可以分析的具体指标。在数据的选用上,文章选择了1991年-2011年中日关系及各项影响指标的相关数据,并分别对每项指标进行二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是现实存在的,东亚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都会使中日关系下降,而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不能使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反而会加剧中日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这一点与许多学者提出的“日本在对华战略上跟随美国脚步”的观点相反。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也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在年初乌克兰危机出现之前,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舆论界有人认为2014年东亚有可能复制一场战争,而且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必有一战。谁也没有想到乌克兰危机横空出世,把世人的目光又吸引到了欧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4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也将东亚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相比。他称,一战以前,德国和英国依存度非常高,但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1言外之意就是,尽管今天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很高,恐怕也很难避免冲突的发生。他的这个讲话因不合时宜而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事实上,战争与冲突并没有发生在东亚,而发生在欧洲。通常西方人,特别是欧洲  相似文献   

6.
中日民间对立情绪增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当代亚太》2006,(7):5-14
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增长,与战争创伤、地理毗邻、文化冲突诸因素的相关程度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关程度高,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实力日益增强的相关程度最高。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增长有可能成为相互达成理性共识的开端,从而具有中日国民互动和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识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日本<读卖新闻>与<嘹望东方周刊>公布了双方进行的关于中日关系的一次联合调查结果,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颇有意思,值得思考. 调查数据涉及的方面很多,首先让我们看看中日受访者对当前中日关系看法上的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由冯瑞云撰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的《当代中日关系发展要论》一书,选题新疑,立论精当,论述透彻,它既是一部新作,又是一部力作。 该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以关键事件为基干,显现了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除了占领时期外,大体上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以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为界线,前一段为中日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的不正常时期;后一段则是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的时期。在前一时期,由于吉田阁及其以后的历届内阁基本上都执行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中日两国既没签订和约,更没恢复外交关系,使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的战争状态。但是饱尝中日两国交恶之苦的日本人民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切望打开紧闭的中日关系的大门,尽早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日本国内的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日本政府的某些官员各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对中日关系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为了从深层次的角度回答这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位是用来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从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当前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并认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症结在于中日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位优势之争。  相似文献   

10.
日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是日本既定的外交方针,也是21世纪日台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厚的"殖民情结"和现实的对华战略是日本染指台湾的根本原因.日台实质性关系的加强将使中日关系中的台湾因素日益凸显和复杂,台湾问题将成为今后中日关系中最具爆炸性和破坏力的敏感问题.因此,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日关系的好坏在时空上都与韩半岛的安全、生存以及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冷战结束以来,在东北亚地区多强并立的国际局势中,中日两国同时加大了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使得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调整不断加快(日美同盟对中俄接近)。中日"大国意识"碰撞以及日本围绕"周边事态"问题推动普通国家化的对外战略,引起了中日关系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日实力关系面临的结构性转折,就是两国实力关系趋于对等化,这是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不正常关系或者说"政冷"关系的主要根源。中日之间这种大国意识的碰撞对东北亚地区新国际秩序的形成,有着日益突出的影响。对此,韩国外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是韩国要成为"东北亚中心国家"以及"中日之间的均衡者"。这一看法说明韩国的安全、生存以及国家利益离不开中日两国关系走向这一维度。那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中日关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对分析东北亚局势及韩国外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纽约大学政治系的熊玢教授在中日关系研究和国际法研究领域均享有国际学术声誉。他的新作《中日争议及美国的介入:历史和国际法分析》不仅是一部详细介绍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历史渊源、国际法理辨析的力作,而且从中国崛起引发的国际秩序变化的角度,阐述了美国介入中日钓鱼岛争议对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详细探究中日钓鱼岛争端中...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从不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到帮助朝鲜进行战争准备。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明显希望中国参战,不断敦促中国出兵,其战略意图在于扩大苏联对远东的影响,加深中朝对苏联的依赖。朝鲜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加强了中苏朝的结盟关系,也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恶化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孙叔林 《当代亚太》2003,(12):55-58
精雕细刻 ,十年磨一剑《战后中日关系史》(194 5 - 1995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田桓主持的“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也是该课题组推出的“战后中日关系史丛书”的最后一部 ,即第四部。前三部分别为《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 194 5 - 1993》(1994年 8月出版 )、《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 194 5 - 1970》(1996年 5月出版 )、《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 71- 1995》(1997年 8月出版 )。显然这三部书都是为最终成果服务的 ,但本身又独立成书 ,且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课题大体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正式…  相似文献   

15.
2012年8月26-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亚非所)在所大会议室举办了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研讨主题包括“中日关系与中日美关系”、“中日相互认识与关系调整”、“日本政府外交中的智库作用”三方面议题。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是“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近半年来中日双方摩擦加剧,关系紧张。这使得人们对在新世纪里两国能否建立起如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所期待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存有疑虑,对此,笔者试图从近二年多来中日关系的进展等情况来予以分析。 “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及提出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从两极冷战的阴影中解  相似文献   

17.
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被认为是中国与20多个邻国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尽管中日关系大体上是好的,但是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为此,本文从中日双方角度对两者之间矛盾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日本失衡的民族心态与当前日本消极民族主义的郁结.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如何处理中日矛盾问题上,除了事关两国政治基础的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之外,对于双方之间不断涌现的具体摩擦,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一切服从于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大局.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日本民间14个团体组成的中国战俘殉难者追悼执行委员会为督促日本政府尽快解决掳日劳工遗骨送还问题,积极开展劳工遗骨调查、追悼活动,并与政府进行交涉,促成了一批劳工遗骨的归国。日本政府相对于民间团体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则呈现出"不承认""不作为""与政府无关"的敷衍态度。日本民间和平团体开展的掳日劳工遗骨送还运动推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正是因为战后初期特殊的国际局势与中日关系,致使掳日劳工遗骨归还问题逐步演变为战争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49):48-49
当选之后,安倍在外交和安保政策问题上释放了3个信号:加强日美同盟、改善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在领土问题上绝不退让。今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降至冰点,鹰派安倍重新掌权,中日关系将面临怎样变数?12月17日,日本国会第46届众议院选举结果出炉,老牌执政党自民党与公明党的联立政权取得了超过320个议席,获得压倒性胜利。58岁...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瑜 《德国研究》2003,18(3):53-58
三十年战争是中世纪末期在经历了宗教改革后欧洲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战争的结果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的基本政治格局。本文从宗教与主权国家形成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国际背景 ,阐述了其在各个方面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