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3,(2)
网络时代的到来,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诽谤案件屡屡发生,但"网络诽谤罪"模糊、滞后的规定与现实生活网络诽谤案件的激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从现阶段我国关于网络诽谤罪的立法来看,仅有部分法律中涉及某些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问题,尚未有一部系统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将网络诽谤犯罪纳入其内。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及网络发展的特点,可从明确公安职责及在自诉案件中的协助调查权、建立健全辅助立法以及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责任等方面创设"网络诽谤罪"。  相似文献   

2.
环境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征表现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网络造势赢取声援,其内容主要是对政府、警察、解放军、官员的妖魔化,其后果多表现为加剧社会对抗。谣言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争取舆论支持,其发酵与传播基于刻板印象的"强弱"情景构建,其扩散基于从众心理下的集体行动。着眼于谣言的发生机制对其进行治理,要从源头上预防网络谣言,为公众提供可供查询的环境信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长效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及时进行阻截,要建立官方"第一发声"反应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净化网络谣言;还需提升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3.
王海艳 《学理论》2012,(6):150-151
"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网络依赖严重、侵权行为严重以及受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一种新型的结社方式"网络结社"应运而生。当下,网络结社管理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缺少政策法律规制,缺乏相应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培育与监督网络结社良性社会氛围,等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参与网络结社管理是其职责所在,同时具有职能优势、政策优势和组织优势,因此是切实可行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参与网络结社管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管",而在于"引导网络结社健康发展,促进网络结社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促进网络结社实现合法化存在、规范化运作、可持续化发展和专业化监管的四项目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参与网络结社管理的具体途径是:围绕"合法化存在"目标,建立健全网络结社监管的法律法规;围绕"规范化运作"目标,建立完善网络结社监管的体制机制;围绕"可持续化发展"目标,培育、引导和支持网络结社健康有序发展;围绕"专业化监管"目标,借助技术手段创新网络结社监管。  相似文献   

5.
董阳  陈晓旭 《公共管理学报》2015,(2):55-67,155,156
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舆论往往呈现出从"极化"到"理性"的演变趋势。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了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作为案例,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方法,挖掘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行动者网络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该案例中网络舆论演变过程解剖为极化、制衡和理性化三个阶段,进而着重刻画其中的行动者转译机制,如从问题化、旨趣化到招募、动员到网络稳定,从而得出结论: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背后往往牵连着社会情境线索,网络舆论演变实质上是自主治理机制的演化,在议题演化机制的作用下,网络舆论的演变促进了公共空间的衍生。研究结果深度刻画了网络舆论的演变路径,揭示了其演化的具体机制,从而为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2)
网络民主是网络技术催生的一种现代政治模式,网络民主之所以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其推动因素在于人们对于深度民主的真挚诉求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该诉求的满足。它具有广泛性、深刻性、便捷性和廉价性的特点。网络技术对于我国民主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从加大信息扶持力度、提升公民参政意识、建设网络伦理、完善"网上政府"和网络立法等几个方面,引导我国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公共领域在当代发育的新形态,网络公共领域具有天然的民主气质,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出相应的民主效应,正在由民主的实验室而发展成为民主的新平台。具体说来,网络公共领域的民主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公共领域的行动主体从精英到大众化、沟通媒介从"他媒体"到"自媒体"以及讨论议题从私人性到公共性的凸显。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公共领域的民主价值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其与现实社会结构的契合和嵌入程度,只有当网络公共领域真正被采纳、使用和组合进现实民主结构之中,其民主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成为民主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的本质是借助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来打击腐败,是一种迎合了新技术手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反腐形式。但由于制度存在缺陷、网络暴力普遍存在、民间网络反腐平台建设不足、对"狂欢"式网络反腐审美疲劳等原因,使得网络反腐出现了"断崖式降温"。网络反腐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而要使其稳定、长期发展则必须走制度化的道路。在新一轮的改革契机下,完善网络反腐可以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搭建网络反腐平台及做好网络舆情管理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尚虎平  惠春华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117-127,143,144
近年来"网络围观"大大影响了政府行政,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弄清特定网络事件发生后如何进入网络渠道并引起围观,继而进入政府的公共政策系统并产出公共政策,论文力图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收集已经发生且政府对其做出了反应的网络围观事件进行多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网络围观到底促进了政府效率提升,还是促进了群氓暴政,或者促进了其他类问题。研究发现:网络围观将处在隐匿状态的公共权力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以"凝视"权力制约了行政权力不作为;被代表的"民意"与志趣相投者的极化,使得"无组织的组织"产生了超组织力量;天生的"政治动物"一旦获得参与机会,其政治原生正义与原生野蛮、黄色同时显现;行政权力万能与"睡狗行政"———不打不动,打了乱动;初现的浮躁与理性并存的公民社会监督政府与要挟政府。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对于网络围观的内部机制、机理、大数规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信度、效度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展开,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转型期社会规范的乏力、社会不公的刺激、权威信息的缺失成为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的环境因素;造谣者的各种行为动机是其主体因素;网络谣言受众的复杂心理是其客体因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和"网络把关人缺失"是其工具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5.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学理论》2008,(22):48-4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