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青年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中国青年社会学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了“青年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位学者针对青年研究十余年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青年研究的方法论和青年研究的学科发展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本刊自今年第1期起,摘要发表与会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3.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科技素质”调查组于1996年3—9月间对全省青年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按粤北山区、粤东粤西两翼、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分层取样,发放问卷8000份,收回6702份,回收率83.8%。接受调查的青年在年龄上,以16—40岁为主,占97.5%;在文化程度的分布上,以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占总人数的45.5%;初中、大专人数次之,分别占21.8%和19.2%。这里,以“科技素质”取代“科学文化素质”,既提示出科学与技术的密不可分性,更体现了当代社会对技术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需求。理论研究指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可具体表现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四个层次不同但密切相关的部份,本次调查仍以此理论分类为基本框架,而偏重于对青年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的考察,我们认为这是青年科技素质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青年的道德意识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出一种进步与倒退相胶着的特殊状态,表现出一种改革开放背景下新旧道德观念的对抗,这是青年道德意识的退化和暧昧。当代青年意识的这种特殊表现,我们称之为暧昧的道德意识。 (一) 青年暧昧道德意识首先表现在他们遵从现行道德规范的程度大大下降,我们所大肆张扬的“螺丝钉”精神、“老黄牛”精神、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老山英雄”精神等等道德观念在青年身上越来越少共鸣。他们完全不满足于过去风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追求个性解放和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 2 0 0 0年 6月进行的“世纪之交上海青年的思想素质和生活状况”大型调查的结果分析 ,同时并与上海市民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青年研究已走过了近十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一件值得回忆的往事是,1983年秋在江西庐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编辑部组织召开的“青年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作为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行动,以强烈的学科意识,将青年研究正式引上了社会科学的殿堂,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至今仍深深地铭刻在当时与会的各位学者心里。在会上,我也提出了一篇论文:《应该重视青年研究的方法论》(载《青年研究》1983年第11期),分析了青年研究当时的状况,提出必须重视青年研究的方法论。时至今日,勿庸讳言,青年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的独立性还未为社会科学界所认识、所承认。究其原因,除了起步晚等客观因素外,重要的就在于:青年研究自身至今仍未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未找寻到自己独特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一支能够承担构建自己理论体系重担的、训练有素的理论队伍。鉴此,我认为有必要再谈谈青年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进一步探寻研究方法的方法,以利科学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990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课题组主办,邀请了部分学者专家、新闻工作者以及从事青年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共50余人,在京召开了“社会大变革中的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及其引导”理论研讨会。会上课题组组长楼静波同志首先概述了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和现状——这是基于课题组历经5年的系统研究和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楼静波同志指出,10年改革以来,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课题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演变表现出某种不稳定的、起伏波动的特征,青年价值取向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自相矛盾。这种矛盾性和不稳定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青年现有价值观念具有包含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的两重性,另一个是当代青年的观念与行为之间出现了某种脱节,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立的。在现代意识与传统意  相似文献   

8.
隶属于香港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的青年政策工作小组,担负着研究各政府部门及社团组织有关青年的现行政策,探讨其他国家的青年政策以及研究这些政策如何制定、向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建议是否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青年政策的职能。为了实现这一职能,该小组自1986年下半年起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探访有关机构;组织小组研讨会和大型研讨会;进行《现今青年需要和期望调查》和《社会对现今青年的期望调查》;开展各国“青年政策”比较研究等。经过18个月的调研,向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内容详尽的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9.
转型社会中国青年现代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设计与有效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青年现代性的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青年的现代性行为特征有关的测量指标。主要测量青年对社会变革与新生事物的接纳度、青年的时效观、青年的计划性,以及青年对他的信任度;二是与青年的现代人格有关的测量指标。主要测量青年的“平权意识”、“独立性”和“进取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庆市部分创业失败青年的相关数据,本研究从个体成就动机、家庭经济条件、同辈青年创业素质以及宏观创业环境方面,具体分析了创业失败青年再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就动机与创业失败青年的再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同辈青年的创业意识和进取心对个体的再创业意向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市场开放环境和创业失败青年的再创业意向显著相关,创业失败青年对市场开放环境的评价越高,再创业意向越高。  相似文献   

11.
论青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对青年问题的界定、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青年问题的界定必须考虑到“认定标准”和量的特征。青年问题的种特性不仅在于其存在性,还在于其发展意义。青年人生发展中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也有特定的限度,把握这一限度是区分“正常的”、“非正常的”青年问题的关键。青年问题可以从三种形态来理解:社会病理、社会变革和价值冲突。作者分别论述其各自特征、解决方法以及有关理论框架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一 理论分析框架 90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至今)的青年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成为青年研究的一大热点。由单光鼐、陆建华主编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在掌握80年代至90代初期中国青年发展的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中国青年发展的理论,即“偏离与吸纳理论”。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100多个市(县)对10000多名青年所做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就青年在政治心态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这是作者1988年11月应邀在“全国首届青年研究基础理论暨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告。篇幅较长,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14.
要研究当代青年特点,必须研究决定当代青年思想、感情和心态变化的社会变化。追溯这种变化,人们不难发现,对当代青年自主意识的觉醒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文革”、改革和开放这三大历史进程。尽管青年群体也有层次之分、类别之分,但其接受这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共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条具有规律性的线索。首先,怀着对领袖和社会的无限赤诚而献身“文化大革命”的一代青年,经过最初那火热的“接见”场面,所谓反“修”防“修”,斗“私”批“修”的实践,上山下乡,返城待业的磨炼,终于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民族灾难。人人都咽下了苦涩的果实。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15.
青年研究的限域扩张:青年的成熟性与社会的成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青年研究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发现;青年研究仍存在着还未超越的思维误区,即:青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隐去“八股体系”的月晕,本质上依然是青年“现象”学研究。本文将依循这一思路,将青年研究所面临的限域扩张——重新认定青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以揭示青年的成熟性与社会成熟性的本质联系等理论问题,予以全新的透析。  相似文献   

16.
论青年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各种青年时尚在青年中广泛而迅速地流行。什么“大红色”、“海天色”、“全白色”等流行色;什么“披肩发”、“公主髻”、“波浪式”等流行发式;什么“文化衫”、“牛仔装”、“迷你裙”等流行服装;什么“四大天王”、“迪斯科”、“摆滚乐”等流行歌舞;什么“琼瑶热”、“三毛热”、“汪国真热”,等流行文学;什么“自修热”、“外语热”、“微机热”等学习热潮;什么“时代意识”、“自我意识”、“代沟意识”等流行思潮,什么“老板”、“下  相似文献   

17.
青年研究的学科规范及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近年来,国内青年研究界的动向不出我们最初所预料的:有点狂热的“学科建设高潮”正在成为过去,尽管出版不少冠以各种各样“学”的青年研究作品,但它们的学术价值是令人怀疑约。既没有对重大的理论问题提出独特的解答,也没有对一系列迫切的现实问题提供可信的解释。青年研究方面曾经被“学科建设”(即建立这样或那样的“学”)掩盖的后劲不足的缺陷,如今暴露得越来越充分。仅以学术讨论为例,对一些问题(如“代沟”、“当代青年的思想倾向”等)的讨论再也跳不出旧调重弹的境地,缺乏严格定义的概念和术语把原来就不甚清晰的理论思路搅得混沌一片。那些企望以“学”来加强青年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地位的意图也落空了。一些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倒使青年研究不免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青年研究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对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现状必须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和估价。应该承认现在是建国以来青年研究的最好时期,其间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之不“丰”,然而真正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审视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在青年研究成果“繁荣”的背面,却潜藏着深刻的研究弊端。这里择要概括和分析如下: 青年研究的弊端表现之一是研究的时髦化对我国青年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恐怕还没有一种完善的研究理论和模式能对当代青年教育加以说明与解释。研究理论的落后或贫困有两种补救的方式:一是迅速调整自己的研究视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担当意识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青年担当意识的主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部分青年自我担当意识弱化、家庭担当意识淡漠、国家和社会担当意识缺失。在分析当代青年担当意识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当代青年担当意识的途径,努力使他们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法学学会、心理学会,哲学学会,青年研究学会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联合召开“重庆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題理论讨论会”。到会的除一百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