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公共政策制定进行价值考量的重要前提是对"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界定.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出现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价值平衡功能的缺位;决策体制中的集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影响等.因此,对政策制定价值基准进行反思将对我国政策制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在我国现代政府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民主价值准则是人民群众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权利,而政府的义务就是积极引导公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当前随着我国公民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民主化进程和法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规范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形成公平、公正的决策体系如下: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提高政府官员民主意识,消除官本位思想;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渗透;大力推行信息公开;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非对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或公共决策者所拥有的关于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等环节的信息不确定或不充分而难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现象。信息非对称现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为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信息交易的成本约束、信息传递的体制阻碍等,加强政策制定系统的组织创新、制度建设、素质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将有效地治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信息非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通过某种方式来参考其它国家的决策者在相似情况下的做法,包括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这种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现象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在现实中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方式。论述分三个部分:首先,简述了政策转移的概念化过程,辨别了和其它相近概念的异同;其次,勾勒了本课题研究的多学科、多方法和多层次的态势,列举和介绍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实例;最后,探讨了相关的理论生成的问题。通过对有关政策转移问题研究的回顾、分析和总结,强调了我国政策转移中大量转移实践和理论研究缺失之间的矛盾现象;提出了开展我国政策转移研究的必要性和关注点;旨在引起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学者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为公共政策有关的决策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观察、分析和决策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政策环评作为一项决策辅助制度,与决策模式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决策目标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难度,决策主体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深度,决策过程属性则决定了政策环评应采用的方法.文章从决策目标、决策者、决策原则等几个方面分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模型,认为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和精英理论较为符合我国的决策实践.基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推导出我国政策环评的一般程序,包含了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影响政策的最终执行效果,危及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政治系统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源于政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价值追求模糊且冲突,政策决策者的自负和自利倾向,公共政策参与低效等原因都会引起政策合法性危机。与传统代议制民主不同,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审慎而理性的商谈来参与公共生活,以此来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消解政策合法性危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公共政策本身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实施等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价值的不和谐,即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公共政策过程的不和谐,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两个环节的断裂;公共政策理性的不和谐,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理性之间的对立;公共政策信息的不和谐,即公共政策信息的政府垄断、单向传播及流通不畅.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政治系统合法性具有重要影响.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公信力危机问题.公信力危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为公共利益取向偏离、政策议程确立缺乏合理性、政策决策缺乏民主性、政策制定缺乏可行性、政策责任制供给不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为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统一性、灵活性,政策执行的监控乏力.  相似文献   

9.
黄冬娅  杨大力 《政治学研究》2016,(4):101-112,128
西方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建构主要围绕监管规则制定的问题,与此不同,我国的监管建设面对巨大的执行挑战。这使得我国的监管过程高度依赖以"考核"为核心的行政手段。基于对主要污染物减排运作过程的勾勒,本文认为,依靠国家内部的考核体系来实现监管目标成为中国监管体系发展的重要特征,减排考核依赖于国家内部的控制体系,而非国家对于企业的日常监管体系。这部分地缓解了环保日常监管能力的不足,使中国环境治理走了一条与西方监管相当不同的道路,同时也隐藏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因此,依靠社会问责而非国家内部考核体系强化监管执行,并推动监管体系从"督政"到"督企"的转变,是我国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普及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便捷通道,也影响着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立足于中国公众通过网络参政的现状,借助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对从"免费午餐"的倡导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动这一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在印证多源流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具有可适用性的同时,提出了网络式社会自组织方案开创了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元素,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科学的理据支撑。但时至今日,科学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使用却未如理想。作为政策制度的基石,如何确保公共政策科学化是世界各地政府改革所面对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的公共决策体系与西方国家决策制度有明显不同,整个决策过程体现了高度的"内输入"性。当前中国公共政策科学化面临着易被个人和官僚组织影响、民众政策参与度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加强中国公共政策科学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刘淑妍  陈学东 《学理论》2013,(16):46-47
任何公共政策议题的形成,政策窗口的开启到最后政策资源的聚集都是政策制定参与者相互博弈、相互妥协,最后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共识"的形成对于公共政策的形态、发挥作用的条件、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范围以及辐射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试图通过"共识"在政策过程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方式和作用来探讨我国目前政策过程的运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政府能力有多种视角,而公共政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公共政策视角下探讨政府能力建设问题,可以从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的相关性出发,分析政府能力的涵义、政府能力的来源,以及政府能力提升途径等问题。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政府能力主要包括政策问题认定能力、政策方案规划和选择能力、政策执行能力、政策评估能力以及适时的政策调整能力。政府能力主要来源于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各环节之中。因此,提升政府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完善政策问题搜寻系统;建立决策者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参与制度;采用适当的政策执行组织形式,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体制;促进独立性政策评估组织的发展;最后是建立政策信息管理制度和提高政府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政策制定的三个重要节点:政策议题的提出、决策方案的备选以及政策对社会意见的征求过程中,意见表达与公共决策关联互动,形成"政策协商"。政策协商主体多元,形成代言性表达与象征性表达的合力。共享价值立场、舆论推动效应以及政府回应能力是政策协商得以发生的关键因素。所以,大众传媒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协商渠道,为我国决策民主化探索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前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存在分类标准不明确、分类价值不突出等问题,需要对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过程决策模型等十个政策模型进行分类重构,从理论基础、政策系统、决策主体三方面揭示出这些模型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价值,以提高决策者对模型参考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系统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共政策决策模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决策理论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决策理论的发展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 ,对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组织过程决策模式、政府政治决策模式、感知过程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并试图从决策主体、决策类型、决策过程三方面揭示出这些模式的内在联系。一项政策的形成是复杂的动态过程 ,公共政策决策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决策模式的运用也因时代背景、政治体制、领导人性格、问题的性质而相应地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小年 《理论探讨》2004,13(3):89-92
"孙志刚事件"对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是一个理想的公共政策过程案例,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对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进行观察。从而有望打开一扇公共政策过程重建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户,本文发现了一个以政策需要为起点,包括政策目标、政策结构、政策距离与政策发展等五环节的公共政策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问题缠身的主流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一种突围,又可望提升公共政策主体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微博问政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兴起,这既得益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又离不开政府与民众角色观念的转变,为民众与政府构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作为新兴的参政方式,微博问政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为政策问题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政策目标的确定提供了多元视角、拓宽了政策备选方案的选择空间等等。微博问政的诸多优势及存在的弊端也对政策制定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影响,加强对微博问政的研究,可以探究如何在当前状态下有效发挥微博问政作用,使其更好服务于政策制定,从而加速我国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代理人失范行为的预防、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当前存在着政府与公众缺乏互信、公众参与的意识与技能的不足、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以及参与机制的短缺等影响公众有序参与政策制定的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参与能力、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模式、完善法律法规等入手,优化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