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本质主义思维。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思维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中的本质主义思维,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娟 《学理论》2012,(28):234-235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内容,与一国德育传统形成有极大的关系。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两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因素。美国文化基本上可以归属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归属于中华文化,这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概念思维方式和意象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上的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茹粉 《理论导刊》2007,1(11):31-33
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在人类活动两大基本原则的体现上,在产生的依据和适用范围上,在对应的思维方式及命名的角度上有明显的区别。探讨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哲学是思想家在反思中把握到的时代。反思作为哲学思维方式力求透过具体的层次和环节达到对普遍必然性的把握,实质是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的思考和觉解。自发的反思与自觉的反思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反思思维本质上是以感性经验为中介的概念思维。反思的思维方式具有辩证本性,经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等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侯海燕 《学理论》2009,(8):19-20
哲学思维方式是人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对中国共产党具体运用实践思维方式而形成的建设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加以论述,无疑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质有三种主要观点: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三种观点互有参差,其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不认同传统物质本体论,也不赞同实践本体论,而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把握并贯彻活生生的具体的和现实的人的观点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哲学解释魅力,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问题丛生.  相似文献   

8.
思维信息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观点认为 ,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取得的思维成果是同他所掌握的信息量成正比例的 ,或者说 ,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愈多 ,那么他就越善于思维。本文通过对信息概念的历史考察和信息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揭示 ,认为人们的思维效率与其所掌握的信息量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正比例关系 ,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时刻要注意信息量的良性开放与良性封闭 ,努力使信息的“开放”与“封闭”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粟竹英 《学理论》2010,(12):62-63
应该从思维方式的维度出发来理解和阐释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而不能将外在的、相对孤立的结构引入统一的内容—形式中。而对思维方式概念三维度两层面的理解,是把握以上问题的关键:尤其应注重于强调其哲学思维方式层面的理解,从实践出发,建立起实践思维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而立足于实践思维方式来建立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形。  相似文献   

10.
实践思维方式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既是对传统习惯性思维方式的突破,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实践所引发的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提升,更是对马克思所开辟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对学术界有关实践思维方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实践思维方式探讨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探讨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1)实践思维方式的含义及特点;(2)实践思维方式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以及对二者的超越;(3)新世纪实践思维方式的地位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治安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治安思维是治安学所追求的价值在人类认知中的延伸,与学科的逻辑起点关系密切。基于"治安秩序"核心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及学科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求,治安思维的养成有其必要性。治安思维的养成需通过强化核心概念认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治安学话语体系、建立治安学人才培养共同体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赵华飞  陈飞 《学理论》2010,(21):94-95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本质上是实践,它是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对相关哲学理论展开批判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形态:一、思辨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二、“现实”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三、实践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思维方式的确立,使传统哲学由仅局限于单纯的纯粹理论批判向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关系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坚决摒弃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重新在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确立起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自觉调整和变革旧的思维方式,树立起辩证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哲学体系虽内涵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此二要素是哲学建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既内在相通又互补支撑,它们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合理方向的探索,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提升并建立合理的人伦规范。此二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中将发生内在融合。当代中国哲学可能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并至少在人与自身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不同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视域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和谐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新发展,和谐思维是系统观在人类思维领域的升华,和谐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蒋楼 《学理论》2010,(1):69-71
合理思维方式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人道主义研究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亦即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由于其存在巨大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之处,于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蕴意,更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实质。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因而,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即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合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由气概念导出的万有互动的整体论、网络交织的因果论、阴阳互根的辩证论以及执约驭繁的易简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概念的非分析性和非实证性,也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张维真 《求知》2007,(6):11-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思维。和谐思维不仅是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论内蕴的需要,而且是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的需要。因而,和谐思维成为了人们言说的一个热点概念。但是,对于和谐思维的看法却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对立。比如。有人认为,“和谐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20.
敢于否定自我是推进领导思维创新的前提:否定自我才能打破常规思维,推进新事物的生长必须自我否定,否定自我是痛苦也是新生的过程。推进领导思维创新要做到合理内核与现代发展要素的融合:合理内核是领导思维创新的基础,提炼合理内核要有一定的方法与视角,发展合理内核必须及时补充新要素。推进领导思维创新要确立科学发展的重组融合方式包括:推动运作方式的重组融合,推动发展质量与数量的重组融合,推动经验与更高实践的重组融合,推动和谐发展各关系的重组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