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当前的传播媒介使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视觉来把握世界,在文化媒介化的背景下,视觉媒介促进了人类文化的深刻转向。视觉文化以华丽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生活,尽管伴随着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但这个时代的来临已是不争的事实。视觉文化环境下的视觉传播,肩负了比以往更多的文化责任,需要在厘清文化、媒介和人的关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把握和坚持主流的、积极的文化构建与传播中承担责任,提出举措。  相似文献   

2.
金珑嘉 《学理论》2014,(1):173-174
针对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的趋势,就当前视觉文化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图像-语言的二元结构,历史建构,媒介、传播和其他四个方面对视觉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着视觉、图像、文字概念界定不清,从信息编码与解码能否对称解读角度出发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较少,研究视野有待拓宽,对视觉文化的评价多着眼于批判层面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8)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一场从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深刻转型。"90后"大学生伴随着这一转变成长起来,视觉文化能够丰富他们的行为方式、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主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思维简单、片面化,甚至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侵蚀其思想、操控其行为。为了消除视觉文化的消极影响,从大学生、政府和高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视觉文化育人的正向功能。  相似文献   

4.
从近年来对现代视觉文化的研究情况看,对其进一步探讨需要弄清现代视觉文化产生发展的内在历史动因,把握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的区别,并对现代视觉文化的内在品格与“附加”品格严格区分,避免将许多非视觉文化固有品格之低级、庸俗视为视觉文化本身的缺陷。在这样的视界下,我们就会发现,现代视觉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进步,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视象-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人们在生存感受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全新变化.这种变化在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里有其深刻根源: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所固有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决定了视觉文化的两面性.因此,通过对审美现代性资源的重新梳理可为我们评判当代视觉文化提供一种适当的视野.考虑到今日审美现代性有审美本质主义之嫌,对现代视觉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适当的反思批判为主.  相似文献   

6.
李森  李明 《理论导刊》2023,(1):106-112
视觉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实践指向。一方面,它凭借感性形象呈现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主体询唤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借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它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视觉表达泛娱乐化、视觉消费符号化、视觉文化多元化等风险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实效,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亟须强化视觉图像叙事、增强视觉信息把控能力、规范视觉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7.
李海英 《学理论》2013,(24):236-237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对视觉文化环境建设有着迫切的需求。目前此类学校在视觉文化环境建设工作上存在一些共性,各个学校也试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掘出自身的特色文化,以区别于其他学校。如何才能在校园视觉文化环境建设中有效的打造并凸显这种特色,在此项工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都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杜喆 《理论导刊》2023,(4):61-6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性体现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中,能够在抽象理论的具象化呈现中引领文化发展、在崇高价值的生活化呈现中凝聚价值共识、在理性话语的感性化呈现中引导技术进步。而当下视觉文化在传播可视化、话语碎片化和技术可塑性方面的特质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导致文化自信难以树立、价值共识不易凝聚、意识形态辨识力有所下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形成极大挑战。对此,应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增强文化内容丰富性与表现手法灵活性、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叙事方式并完善多方协同的网络平台监管体系,通过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牵引力、感性吸引力、话语亲和力和技术驱动力,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6)
作为当今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发展趋势之一,"视觉文化转向"中文化形态的转变以及思维范式的转换,对艺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当下的时代语境出发,在阐述艺术本体的嬗变与更新的基础上,论证高校美术馆实施数字化教育的方向与维度。  相似文献   

10.
赵本燕 《理论导刊》2023,(2):106-111
视觉文化的逐渐兴盛不断激活且放大了图像所内具的话语功能,并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是在种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中展开的,其中具象化与抽象化、多元化与一元化、显性化与隐性化三对张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具体样态、运行方式与实际效果。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在其话语的图像转向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图文互嵌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图本的价值指向、倡导多维建构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图本的时空意涵、呼吁同频共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图识图能力。  相似文献   

11.
矢量潮流设计近年来风行一时,受到了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和喜爱.其作品本身凸显了时尚潮流的大众文化,遵循了游戏品格,符合了现代艺术作品重形式以及"形式至上"的艺术立场.当中各种元素的使用由于文化背景的变更也朝着通俗、时兴的艺术方向进行转型.比如字体元素在其中的运用也不再是为了阅读,而是成为被解构的视觉元素并加以合理放置.再如古典元素本身原有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转为一种更为强调对于表面的修饰,变成一种表现的艺术,在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文脉的承接.这是从形式上入手而进行的归纳体会,体现了当代设计审美理念背后的文化精神.表明了当前如何使不同元素进行视觉合理组合是当代艺术设计的视觉重构和现实转型,是当代前沿设计师应该把握的设计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高晓敏 《学理论》2013,(24):186-187
立意于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角度,探讨当下出现的"身体"美学化转向。"身体"取代了传统社会中理性和灵魂的位置而独占鳌头,人们将追求"身体"的美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然而对身体的崇拜却脱离不了消费社会经济操作的"名牌"效应,走向标准化和统一化。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急速刷新的今天,人们不得不选择最为迅速、便捷的方式来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视觉元素显著、直观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视觉传播时代不可动摇的地位。新闻摄影作为纸媒重要的视觉信息生产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分析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发展的特点,探究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孟伏琴 《理论导刊》2020,(9):105-111
图像叙事是以图像再现并传递意义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图像叙事作为连接国家与人民的视觉纽带,具有着视觉动员的重要功能。形象、情感、空间构成图像叙事的基本要素,蕴含着"人―图"互动的内在逻辑。借助"融化于形"的表意机制、"互化于情"的询唤机制、"同化于境"的浸润机制,图像叙事的视觉动员功能得以生成。视觉动员功能的实现,需要确定图像叙事主题、精选图像叙事素材、营造图像叙事环境,由此发挥图像叙事的视觉导向功能、视觉感召功能和视觉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觉人手,运用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理论,着重论述了社会全面进步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注重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程呈 《各界》2010,19(2)
设计艺术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手段,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和教育家的认可。从此,文化教学就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共包括五个部分。首先通过探讨文化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说明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阐述了在文化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文化教学的内容。第四部分讨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习得者处于目的语国家中往往会遇到语言外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交流中,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交际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3)
文化启蒙的主旨在于破除传统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对人生存方式的束缚,其本质是倡导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大学文化承载着追求自由生存方式的育人导向的使命,是启蒙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本文从文化启蒙和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从大学启蒙文化教育与育人理念等方面,深入阐释大学文化与文化启蒙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学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启蒙,是文化启蒙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思维方式、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拓展,提供了可以继承与借鉴的宝贵经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新体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