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网络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在体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应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程建设,完善校园网建设,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以利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对社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网络上的各种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正不经选择地充斥着人们的耳目 ,从而改变着人们原有的各种观念。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 ,如何应对挑战 ,探索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开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进一步紧密结合,网络论坛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网民信息交流、观点交流、意识形态交锋的一个重要阵地,规范的网络论坛能够起到及时传播信息、弘扬民族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无序的网络论坛会引发网络暴力、传播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的稳定。由于青年是网络活动的主体,因此政府应该有意识、有方法地管理网络论坛,青年工作既要面向现实中的青年,也应面向那些网络上虚拟社区的青年网民,主动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正受到网络的影响和改变。根据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课题调查中对广州青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广州青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呈现出首次触网低龄化、上网时间增长、微信使用量增长、网络行为越来越多等特征。结合当前青年工作的实际,应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群体青年正确使用互联网,积极引导青年建立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大力推动正面、阳光的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和政治力量,这使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这种挑战,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将网络这一现代媒体打造成新的工作平台,从团属网站的基础建设、网络设计、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网络建设,提升网络品质,提高工作实效,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开创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刘清明 《工会论坛》2004,10(6):54-55
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 ,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 ,积极占领这块阵地 ,不失时机地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基层共青团网站网络影响力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内容单一、功能弱、用户少是目前基层共青团网站的共有特征,其存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网站信息渠道单一信息质量不高、工作信息编写八股化可读性不强、网络沟通不足青年民间社团参与缺位、版面过于严肃缺乏青年个性特征等等。虽然导致问题的存在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但在网络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我们有必要对网站的功能定位进行重新建构,提出一系列吸引青年参与的路径。在了解和研究青年需求基础上,调整网站工作模式,培育本地青年对共青团网站的感情认同,引导青年民间趣缘组织入驻网站,突出特色追求创新,改变基层共青团网站在青年工作和服务中的弱化状况,把网站打造成为更加有效的联系、引导、服务青年的重要平台和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网络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固化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年群体是网络平台的主力军,青年时期又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究此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需要关注教育主体角色的转换,关心教育客体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大数据条件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以及关切网络环境的绿化工程。从教育的三方面要素入手,解决大数据条件下的网络受众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互联网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深度、广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特点,探讨有效的导向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房屋不是商品,但可以转化为商品并上市交易。农民拥有自己的房屋所有权,但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椒;农民买卖自己的房屋,并不能买卖属于集体的土地。因此,农村房屋买卖应该实行“房地分开”;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购买农村旁屋,但除了支付房屋价格以外,还应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地租,地和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城乡资产融合,城乡房屋同地同房同质同价,政窬在整个城乡房屋的开发环节、持有环节、交易环节都能收取税放,这种税放收入量大、稳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昆明市公安局不间断地组织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拐卖儿童犯罪案件的多发势头。但此类案件还是边打边发,难以有效根治。原因:1、买方市场巨大的需求,刺激着拐卖儿童犯罪的滋生与蔓延;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违反计划生育,子女“放养”现象普遍。建议:1、从立法上加大对拐入地买方市场和买主的打击、惩处力度;2、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家长制定具体的处罚条款;3、出台打击拐卖儿童犯罪协作工作机制;4、建立全国性的失踪被拐儿童父母DNA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历史发展沿革之阐述、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本质上的权力与权利之分析、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法律控制的法理内涵棗法律与权力关系之阐发、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诉讼价值和目的的评价,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层面上,批判与分析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基本理论现状,提出相关认识,以促进刑事强制措施理论的完善,推进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强制措施实施民主化、人权化、进步化之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 ,对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产生冲击 ,对国家的主权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但这并不能得出民族国家过时甚至消亡的结论。因为 ,无论从一国之内还是就世界范围来看 ,政治的冲突、经济利益的差异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全球化并没有创造出使国家最终消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一主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评述,并且敏锐地捕捉和紧跟思想文化界的前进脉络,与时俱进,大力推动思想文化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政治导向的过程。这一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命运,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发展相一致。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会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与法律的异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和法律之间是一个既有区别和矛盾又共生互动的互补互促的关系,二者在目的、功能、构成要素、物质文化基础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而在起源、属性、表现形式、样态、规范结构、本位属性、确定性、演变和发展、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实施方式、运作程序以及成本耗费等方面又体现自我的个性。因此,一方面,我们在运用道德和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应当明确二者的区别并界分各自的适用范围,让二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二者的共性和彼此共生互补互促的联系,取长补短,使他们的整体功能实现最大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司法机关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又破坏了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本罪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作伪证的行为,"威胁"和"引诱"的认定一定要慎之又慎;本罪犯罪主体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实践中多数是律师构成;犯罪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是行为犯,因而必然存在未遂形态。要关注本罪的刑罚适用,免于处罚的情形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